本書以提高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為目標,依據《高等教育信息素養(yǎng)框架》引入信息素養(yǎng)的新視野,介紹信息素養(yǎng)的相關知識技能和行為能力,并結合高校信息素養(yǎng)教育實踐,提供了豐富的學生作品實例,包含了搜索信息、探索未知、活用信息、創(chuàng)造信息等多方面的內容。全書共8章,包括:信息素養(yǎng),人人都應具備;認知信息的價值,認識信息安全與倫理;培養(yǎng)檢索思維,探索式查找與獲取信息;知悉信息源,學術科研必備;開放與免費資源,公平獲取信息;管理文獻與知識,提升學習科研效率與質量;分析研讀信息,進行科研過程訓練;活用信息,發(fā)現、探索、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本書既可作為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yǎng)學術和科研信息素養(yǎng)的教材,也可作為教學、科研、工程技術人員和社會各界人士有效利用信息、開展研究活動的參考材料。
前言
《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完稿,作為主編,心里既輕松,又懷著忐忑和期待。輕松是因為完成了一項重要工作,這項工作經歷思考醞釀、準備素材和資料、編寫和不斷修改,終告付印,能與讀者朋友們見面,心中歡喜。忐忑是因為信息世界變化迅捷,信息素養(yǎng)和有關概念、理念常在變化更新,因而深恐成書及讀者使用時部分內容已有變遷。另因時間倉促、編者水平有限等原因,書中內容表達也難免存在不成熟、疏漏和缺誤,恐給讀者造成困惑、不解和不便,在此先請親愛的讀者朋友們諒解。期待是因為本書在編寫上作了一定的創(chuàng)新嘗試,以《高等教育信息素養(yǎng)框架》(以下簡稱《框架》)的理念為引領,結合編者在信息素養(yǎng)教育實踐和探索中所得的經驗、素材和感悟進行籌劃和編寫,在大綱和內容編排、資料和素材選取、呈現和表達形式等方面有所體現,并特別充實了案例部分,作為信息素養(yǎng)教育教材編寫的一次探索,也期待讀者朋友們的鑒定、反饋和建議,感謝讀者朋友們的厚愛、寬容和不吝賜教。
引入信息素養(yǎng)框架的新理念,是本書的編寫思路,也是本書的一個重要特色。國內外對信息素養(yǎng)概念的理解和詮釋不斷演變,原有信息素養(yǎng)概念遭遇現在信息全媒體化和泛在化的沖擊,使素養(yǎng)概念的融合必要且必然。2015年ACRL發(fā)布《框架》,其信念是只有通過一套更豐富、更復雜的核心理念,信息素養(yǎng)作為一項教育改革運動的潛力才能得以充分實現,它采納借鑒了框架和元素養(yǎng)的概念,是對信息素養(yǎng)概念的重塑,是靈活和可擴展的,是可以與時俱進的,因而在國內外引起較大反響,國內高等教育界也在積極引進、研究和應用中。由于《框架》發(fā)布時間較短,以其作為編寫大綱和指導理念的同類教材尚不多見。本書在擬定大綱時,力求引入《框架》的理念,并結合實用性,在一定程度上將其呈現在大綱中,盡量彰顯出信息素養(yǎng)是包含信息的知識技能和思維意識的復合能力,更加關注學生在認識信息世界變化、合理使用信息和學術成果、創(chuàng)造新知識等方面的內容。
本書的第二個特色是在教材中突出了學生的參與度,嘗試用教學實踐來詮釋信息素養(yǎng)的技能范疇已從確定、獲取、定位、了解、生產和使用信息,擴展到參與式、交互式數字環(huán)境下的信息協作、生產和信息共享等方面,并顯示了以學生為中心,支持泛在學習、情境學習、問題解決式學習、協作式學習,發(fā)展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的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努力方向。體現在教材中(主要是第8章)是結合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實踐,采用了一批大學生作品實例,這些作品實例來自編者近幾年信息素養(yǎng)教育中積累的第一手資料,是從幾千份作品中精選出來的,略經整理、潤飾和刪減,從編者所在高校的側面,真實、鮮活地反映了當前大學生在學業(yè)、科研、成長和生活過程中,獲取、評估和利用信息解決學業(yè)和生活等實際問題、呈現信息解決方案、嘗試學術訓練和學術交流的一般狀況和動態(tài)。可以說,這既是一本教材,也是一本學材。
本書的第三個特色是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同類教材相比也有所創(chuàng)新。例如,增加文獻閱讀、知識管理的內容,介紹了若干種信息管理工具,用以提升讀者的學習、科研、生活和工作效率;又如,在每章前面提供該章節(jié)的思維導圖,方便讀者快速把握主要內容和結構,既呈現了教材內容,同時也用實際行動引導讀者學習和應用信息素養(yǎng)的思維和技能;再如,關注到內容的立體化補充,將一些拓展性和延伸性的材料和資源(小文檔和小課件等)納入章節(jié)中及章節(jié)后,利用提供二維碼的方式,供有興趣的讀者掃碼瀏覽,使本書能進行一定程度的電子化使用。該類內容,如有更新的必要,編者可以在后臺進行處理。
本書共8章,第1、2、3、6、7、8章由林豪慧編寫,第4章由楊偉和陳曉瑜合作編寫,第5章由陳曉瑜編寫。全書由林豪慧策劃主編,并對書稿進行統籌、修改、審校和定稿。
本書的編寫獲得了廣東工業(yè)大學本科教學工程的正式立項,以及圖書館陳如好館長、李暉書記的關心和支持,陳如好館長審閱了全書。本書采用了楊耿江、李勁青、廖國通、蒲奕廷、胡勝梁、凌海玲、陳順成、黃振鋒、盧智偉、徐妙涵、鄭燦濤、楊培鋒、李秀雯、吳薇、陳鍇彬、王湘麗、劉蕙珊、陳結云、蔡澤釗等同學的報告素材,也從很多學術文獻、學術會議報告、圕人堂、科學網博文、微信公眾號、網絡中汲取了啟發(fā)和靈感,由于篇幅所限,未能在此及書后參考文獻中盡列,在此一并深表謝意!
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從本書中不同程度地受益。如有任何反饋和建議,敬請不吝賜教!
聯系郵箱:linhaohui@gdut.edu.cn。
林豪慧
2017.6
林豪慧(1969-),女,碩士,研究館員,現在廣東工業(yè)大學工作,長期從事高校信息素質教育,主編相關教材3種,發(fā)表相關專業(yè)論文20多篇,有豐富的信息工作和信息培訓經驗,熟悉常用國內外信息資源,以及信息分析和利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