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養教程:高等職業教育必修課程》是一部用于信息素養教育的教材。與以往的信息檢索類課程教材不同的是,《信息素養教程:高等職業教育必修課程》的內容不局限于信息檢索技能訓練,而是把信息素養所要求的信息知識、信息意識、信息能力與信息倫理作為一個整體內容而給予同等重要的篇幅。目的在于使學生不僅掌握一些信息檢索技能,而且具備完全意義上的信息素養。全書內容分為4篇,即信息素養與信息素養教育概論、信息意識與能力培養、信息道德、信息資源綜合利用案例。各章節均采用大量的實例與案例,在第4篇中以學生生活中的典型問題情境引領,貫穿展示《信息素養教程:高等職業教育必修課程》的主要內容,力圖使學生提高信息素養的同時,享受學習的愉悅。《信息素養教程:高等職業教育必修課程》適用于高職院校或技能型教育院校信息素養教育課程學習的師生,以及其他行業信息素養教育相關的培訓與管理人員使用。
1.1 信息概述
1.1.1 信息的概念
[案例]
成都商報2009年5月12日刊登了一篇題為“漢旺廣場的報亭老人做鐘樓的守望者”的新聞報道,其內容概要如下。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德陽漢旺鎮廣場鐘樓上被震壞的時鐘將時間永遠定格在地震發生的這一刻。震后1年里,65歲的報亭老人王正發從未歇業過一天,他不僅親歷地震帶來的巨大傷害,也見證了絡繹不絕來此憑吊的人們。雖然女兒就住在附近,但他說自己就想繼續守著報亭,看著鐘樓……
漢旺廣場時鐘指向的14:28就是一種信息。
漢旺鎮的人們沒有修復時鐘,他們讓它繼續發揮指示時間的功能,而將它永遠定格在14:28。因為那一刻的時鐘指向的信息刺痛了全體中國人的心,漢旺鐘樓也成為此次國難的一個符號,成為地震標志性遺跡,成為中華民族苦難的一個象征,13億中國人如報亭老人王正發一樣永遠守望,永遠銘記時鐘指向的信息。由此可以看出,當人們賦予一條信息不同的意義時,其價值也不同。
人類發明時鐘的目的從理論層面說是要通過它反映客觀世界的時間屬性;從實用角度說是為了給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提供時間信息。因此,每一個時間指向都是信息。比如,早上鬧鐘響了,是告訴人們該起床了;當時鐘指向8點,告訴人們該上班了;人類發明指南針、GPS導航儀,是為人們提供空間信息;在交通路口安裝紅綠燈是傳遞交通安全的信息;等等。是不是可以說,信息像空氣一樣包圍著我們呢?
上面案例中的信息是依附于時鐘,通過時鐘的刻度指向傳遞出來,并經過人的視覺吸收后向大腦傳遞,最終被認識到的。因此,信息在實用意義上(狹義信息)是指數據、信號、符號、消息中所含的意義;在理論意義上(廣義信息)是指一個事物屬性所反映的另一個事物的屬性。
1.1.2 信息的特征
從信息的基本內涵分析,信息具有如下特征。
1.客觀性
自然界花草樹木的發芽、生長和枯萎,人類社會中來自報紙、廣播、電視和網絡等傳遞出的信息,不管有沒有被感知,都是客觀存在的現象。
2.傳遞性
信息只有通過傳遞才能體現其價值,因此,有人認為傳遞是信息最基本的特征。例如,通過上海世博會上“中國館”建筑外觀居中升起、層層疊起出挑、中國元素紅色的廣泛運用這些形體和顏色的傳遞,才理解到其“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新穎創意與深奧寓意。沒有形狀顏色的基礎傳遞,就不可能對“中國館”有任何認識,哪怕是表層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