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系統地介紹了審計學的基本理論、原理與方法,充分地總結了審計在我國的新近實踐,并很好地和2006年頒布的,并經過2010年、2016年等多次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和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相吻合,體現了編著者對審計理論和實務操作的感悟與認知。全書分為18章,包括審計綜述、審計計劃、審計證據、審計抽樣、信息技術對審計工作的影響、審計工作底稿、審計過程中需要考慮的特殊項目、風險評估、風險應對、銷售與收款循環的審計、采購與付款循環的審計、生產與存貨循環的審計、籌資與投資循環的審計、貨幣資金的審計、完成審計工作、發表審計意見、審計質量控制、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的具體內容。 本書可作為普通高等學校相關課程教材,也可作為包括注冊會計師在內的各類審計人員的工具書,還可作為財務與會計專業人員和企業管理人員的參考用書。
我一直在回顧踏上財務會計這條路的點點滴滴,最大的感受是,非科班出身,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四個字勤奮主動。由于勤奮,目前我依然在教學一線,把我對審計的理解,介紹給渴望了解審計的學生,也為自己不斷深化理解審計理論、原理和方法,以及審計理論與實踐的很好結合和互動創造平臺。由于主動,我不斷地尋找工作,期待通過不斷的工作提升自己的專業勝任能力,不但在最近幾年創建了武漢鼎祥開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和武漢鼎祥盛資產評估事務所,全方位地參與審計的實務操作,而且還擔任了武漢紅之星農牧機械有限公司的財務總監和武漢北科天翼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武漢鐵盾民防工程有限公司的財務顧問,不斷地了解財務會計的最新動態,反復積累財務會計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持續拓展自己的工作范疇和解決問題的思路。由于勤奮,由于主動,終于小有成就,公開發表了七十多篇專業論文,公開編著出版了五部教材,完成了多項研究課題,把自己打造成了集產學研創新創業于一體的綜合性復合型人才。
由我主導編撰的《審計學》第一版付梓后,我國的審計準則體系又發生了兩次大的變革,把這些變革及時糅合到我們的教材里,是我們高校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我把這個想法向所在單位的領導做了匯報,取得了單位領導的贊同和無私支持。經過與電子工業出版社和武漢文舟圖書發行有限公司的坦誠交流,贏得了他們的支持,信任的力量是巨大的,我擬用我畢生所學獨立編著《審計學》第二版。期待我能編撰出一本高質量的《審計學》教材,以完成為普通高等學校財經類專業的學生所喜歡的宏偉夙愿。
審計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必不可少的經濟鑒證、監督、評價工具,被譽為經濟警察。要學好審計,必須以財務會計專業的大量學科作為基礎。反過來,學好審計,也能鞏固財務會計專業所學的大量學科。審計一直被大多數會計人士認為是比較難的一門學科,我曾經也一直這么認為,但經過這么多年的學習和實踐,我深深地覺得審計其實是一門非常有味道的學科,不但需要掌握大量的會計知識、法律知識,而且還需要通曉大量的經濟知識、管理知識、文史知識、社會知識等。在實際操作中,不但要有專業勝任能力,而且還要有較強的自我推介能力和專業營銷能力,是一門機遇和挑戰并存的學科。期待審計學這門學科能被更多的人喜歡,能為社會經濟秩序的維護做出更多的貢獻。
本書共18章,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做了較大的改編,感謝第一版的其他參與編寫人員,使我編著第二版有了很好的基礎,也有了很好的支撐。西安財經學院行知學院的劉會芬老師對本書的編寫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此表示感謝!由于受沒有學院教育背景的影響,一直缺少系統指點,難免水平受限,加之時間緊迫,多有不妥之處,懇請同行高手批評斧正。聯系郵箱:235692818@qq.com。
陳少勇
2017年8月
陳少勇,漢口學院副教授;湖北省會計學會、總會計師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資產評估協會常務理事;從事《審計學》、《財務管理學》等課程的教育與研究,是當前國內財會界實務操作能力和理論水平綜合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創辦了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兼任三家企業的財務總監。
目 錄
第一篇 審計基礎知識
第1章 審計綜述1
1.1 審計概念1
1.1.1 審計的產生1
1.1.2 審計的職能5
1.1.3 審計的對象6
1.1.4 審計的含義7
1.1.5 審計的分類7
1.1.6 審計的保證程度12
1.1.7 審計的要素13
1.1.8 審計的組織體系13
1.2 審計目標16
1.2.1 審計的總體目標16
1.2.2 審計的具體目標18
1.2.3 審計的基本要求19
1.3 審計風險20
1.3.1 重大錯報風險20
1.3.2 檢查風險21
1.3.3 檢查風險與重大錯報風險的關系21
1.3.4 審計的固有限制21
1.4 審計過程22
1.4.1 接受業務委托22
1.4.2 計劃審計工作23
1.4.3 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23
1.4.4 應對重大錯報風險23
1.4.5 編制審計報告23
復習思考題23
第2章 審計計劃24
2.1 初步業務活動24
2.1.1 初步業務活動的目的和內容24
2.1.2 審計的前提條件25
2.1.3 審計業務約定書26
2.2 總體審計策略和具體審計計劃27
2.2.1 總體審計策略27
2.2.2 具體審計計劃32
2.2.3 審計過程中對計劃的進一步措施33
2.3 審計重要性34
2.3.1 重要性的概念34
2.3.2 重要性水平的確定34
2.3.3 錯報37
復習思考題39
第3章 審計證據40
3.1 審計證據的性質40
3.1.1 審計證據的含義40
3.1.2 審計證據的特征41
3.2 審計程序44
3.2.1 審計程序的概念和作用44
3.2.2 審計程序的種類44
3.3 函證46
3.3.1 函證決策46
3.3.2 函證的內容47
3.3.3 詢證函的設計48
3.3.4 函證的實施與評價49
3.4 分析程序52
3.4.1 分析程序的目的52
3.4.2 用作風險評估程序53
3.4.3 用作實質性程序53
3.4.4 用于總體復核55
復習思考題55
第4章 審計抽樣56
4.1 審計抽樣概述56
4.1.1 選取全部項目測試56
4.1.2 選取特定項目測試57
4.1.3 審計抽樣57
4.1.4 統計抽樣和非統計抽樣58
4.1.5 屬性抽樣和變量抽樣58
4.1.6 抽樣風險和非抽樣風險59
4.2 審計抽樣的基本原理和步驟60
4.2.1 樣本設計階段60
4.2.2 選取樣本階段62
4.2.3 評價樣本結果階段65
復習思考題68
第5章 信息技術對審計工作的影響69
5.1 信息技術在審計過程中的影響綜述69
5.1.1 信息技術對內部控制的影響69
5.1.2 信息技術中的一般控制和應用
測試控制71
5.1.3 信息技術對審計過程的影響73
5.2 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和電子表格的
運用74
5.2.1 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74
5.2.2 電子表格75
5.2.3 其他信息技術環境涉及的內容76
5.2.4 信息技術對審計過程的影響77
復習思考題78
第6章 審計工作底稿79
6.1 審計工作底稿的內容79
6.1.1 審計工作底稿的含義和編制目的
及編制要求79
6.1.2 審計工作底稿的格式、要素和
范圍81
6.2 審計工作底稿的歸檔85
6.2.1 審計檔案的內容85
6.2.2 審計工作底稿的歸檔規定87
復習思考題88
第7章 審計過程中需要考慮的特殊事項89
7.1 對舞弊和法律法規的考慮89
7.1.1 財務報表審計中的錯誤與舞弊
綜述89
7.1.2 治理層、管理層的責任與注冊
會計師的責任90
7.1.3 風險評估程序和相關活動90
7.1.4 應對舞弊導致的重大錯報風險94
7.1.5 財務報表審計中對法律法規的
考慮99
7.2 審計溝通102
7.2.1 與治理層的溝通102
7.2.2 前任注冊會計師和后任注冊
會計師的溝通108
7.3 注冊會計師利用他人的工作111
7.3.1 利用內部審計工作111
7.3.2 利用專家的工作114
7.4 對集團財務報表審計的特殊考慮117
7.4.1 與集團財務報表審計相關的概念
綜述117
7.4.2 與集團財務報表審計密切相關的
審計知識概述118
7.4.3 了解集團審計組成部分的注冊
會計師并與之溝通121
7.4.4 合并過程綜述123
7.5 其他特殊項目的審計123
7.5.1 審計會計估計123
7.5.2 關聯方的審計128
7.5.3 考慮持續經營假設133
7.5.4 首次接受委托時對期初余額的
審計136
復習思考題139
第二篇 審計測試流程
第8章 風險評估140
8.1 風險評估綜述140
8.1.1 風險評估所要了解的主要內容140
8.1.2 風險評估程序、信息來源及項目
組內部的討論142
8.2 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144
8.2.1 行業狀況、法律環境與監管環境
以及其他外部因素145
8.2.2 被審計單位的性質145
8.2.3 被審計單位對會計政策的選擇和
運用147
8.2.4 被審計單位的目標、戰略以及相關
的經營風險148
8.2.5 被審計單位財務業績的衡量和
評價148
8.3 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149
8.3.1 內部控制綜述149
8.3.2 內部控制的要素153
8.3.3 在整體層面和業務流程層面了解
內部控制161
8.4 評估重大錯報風險165
8.4.1 評估財務報表層次和認定層次的
重大錯報風險165
8.4.2 需要特別考慮的重大錯報風險,
即特別風險167
8.4.3 僅通過實質性程序無法應對的
重大錯報風險168
8.4.4 對風險評估的修正169
復習思考題169
第9章 風險應對170
9.1 針對兩個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的總體
應對措施170
9.1.1 針對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
的總體應對措施170
9.1.2 針對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的
進一步審計程序172
9.2 控制測試175
9.2.1 控制測試的含義和要求175
9.2.2 控制測試的性質、時間安排和
范圍176
9.3 實質性程序180
9.3.1 實質性程序的含義和要求180
9.3.2 實質性程序的性質、時間安排和
范圍181
復習思考題183
第三篇 審計實務知識
第10章 銷售與收款循環的審計184
10.1 銷售與收款循環的特點185
10.1.1 不同行業類型的收入來源185
10.1.2 銷售與收款循環涉及的主要單據
與會計記錄185
10.2 銷售與收款循環的風險評估程序187
10.2.1 銷售與收款循環的主要業務
活動187
10.2.2 銷售與收款循環的內部控制188
10.2.3 銷售與收款循環存在的重大錯報
風險190
10.3 銷售與收款循環的進一步審計程序193
10.3.1 銷售與收款循環的控制測試193
10.3.2 銷售與收款循環的實質性程序197
復習思考題200
第11章 采購與付款循環的審計201
11.1 采購與付款循環的特點201
11.1.1 不同行業類型的采購和費用
支出201
11.1.2 采購與付款循環涉及的主要單據
與會計記錄201
11.2 采購與付款循環的風險評估程序202
11.2.1 采購與付款循環的主要業務
活動202
11.2.2 采購與付款循環的內部控制204
11.2.3 采購與付款循環存在的重大
錯報風險205
11.3 采購與付款循環的進一步審計程序206
11.3.1 采購與付款循環的控制測試206
11.3.2 采購與付款循環的實質性程序209
復習思考題211
第12章 生產與存貨循環的審計212
12.1 生產與存貨循環的特點212
12.1.1 不同行業類型的存貨性質212
12.1.2 生產與存貨循環涉及的主要單據
與會計記錄212
12.2 生產與存貨循環的風險評估程序213
12.2.1 生產與存貨循環的主要業務
活動213
12.2.2 生產與存貨循環的內部控制214
12.2.3 生產與存貨循環存在的重大
錯報風險216
12.3 生產與存貨循環的進一步審計程序217
12.3.1 生產與存貨循環的控制測試217
12.3.2 生產與存貨循環的實質性程序219
復習思考題226
第13章 籌資與投資循環的審計228
13.1 籌資與投資循環的特點228
13.1.1 企業的籌資活動與投資活動的
性質228
13.1.2 籌資與投資循環所涉及的主要
單據與會計記錄228
13.2 籌資與投資循環的風險評估程序229
13.2.1 籌資與投資循環所涉及的主要
業務活動229
13.2.2 籌資與投資循環的內部控制230
13.2.3 籌資與投資循環的重大錯報
風險231
13.3 籌資與投資循環的進一步審計程序232
13.3.1 籌資與投資循環的控制測試232
13.3.2 籌資與投資循環的實質性程序233
復習思考題237
第14章 貨幣資金的審計238
14.1 貨幣資金審計綜述238
14.1.1 貨幣資金與交易循環238
14.1.2 涉及的主要單據和會計記錄238
14.2 貨幣資金的風險評估程序238
14.2.1 涉及的主要業務活動238
14.2.2 貨幣資金內部控制概述239
14.2.3 貨幣資金的重大錯報風險240
14.3 貨幣資金的進一步審計程序241
14.3.1 貨幣資金的控制測試241
14.3.2 貨幣資金的實質性程序242
復習思考題245
第四篇 審計終結程序
第15章 完成審計工作246
15.1 完成審計工作綜述246
15.1.1 評價審計中的重大發現246
15.1.2 評價審計過程中發現的錯報247
15.1.3 復核審計工作底稿和財務報表248
15.2 期后事項250
15.2.1 期后事項的種類250
15.2.2 財務報表日至審計報告日之間
發生的事項251
15.2.3 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報告日后至
財務報表報出日前知悉的事實252
15.2.4 注冊會計師在財務報表報出后
知悉的事實253
15.3 書面聲明254
15.3.1 針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