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經典之一,也是般若類佛經的綱要書。它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名中的“蜜”,一作“密”),一卷,由姚秦鳩摩羅什于弘始六年(404)譯出。問世之后,即在社會上廣泛流傳,纂要、注解、夾頌、宣演、義記、采微、集解、科釋、宗通、決疑、大意、直說等各種注疏達一百多種。經中主要論述了“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一切現象(物理的和心理的)“性空幻有”的理論。本書為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有關《金剛經》的講記。作者依據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將《金剛經》分為三十二品(相當于章),然后逐品作了講解。
南懷瑾,1918年生于浙江溫州樂清縣,以書香門第,幼承庭訓,泛覽舊學,又勤于習武?箲鹨潦,先生甫冠,乃投筆從戎,躍馬西南,爾后執教于當時的中央軍校及金陵大學。先生資稟超脫,不為物羈,每逢閑暇,芒鞋竹杖,遍歷山川,訪求大德,遭逢奇人異士甚夥,轉益多師,皆助道行。曾閉關峨眉山大坪寺三載,絕頂風雪,覃思賾奧,遍窺佛藏。旋走康藏,謁密教高僧,于藏傳佛教各派教義,均有精深研究。既離藏,轉赴昆明,初講學于云南大學,后任教于四川大學?箲饎倮蠓掂l,不久歸隱杭州天竺和江西廬山,潛心治學。后至臺灣,受聘于文化大學、輔仁大學,以及其他大學、研究所,又傳學日本、美國和中美洲諸國。2006年創建太湖大學堂于江蘇吳江的太湖之濱,絳帳傳薪,勤劬如故。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實相般若
境界般若
文字般若
方便般若
眷屬般若
無堅不摧
鳩摩羅什和武則天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佛這樣說
那個時候
舍衛國的講堂
千二百五十人
世間與大干世界
吃飯穿衣
乞士生活威儀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善現須菩提
如來 菩薩
六祖和《金剛經》
善護念
尋愁覓恨
金剛眼和發心
無權威 無主宰
此心如何住
止住的持名念佛
百千三昧的定境
三步曲
如何住和無所住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一切眾生
譚子《化書》
有色無色的眾生
有想無想的眾生
紅福 清福
羅漢的涅架
佛的涅藥
四相和我的觀念
三輪體空布施
快樂痛苦皆無住
轉化十二類生
說三十二品偈頌
第一品 偈頌
第二品 偈頌
第三品 偈頌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第十品 莊嚴凈土分
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
第十六品 能凈業障分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第二十品 離色離相分
第二十一品 非說所說分
第二十二品 無法可得分
第二十三品 凈心行善分
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
第二十五品 化無所化分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靜分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分
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
后記
南懷瑾先生著述目錄
那個時候
“一時”這兩個字,倒是一個大問題,沒有一本佛經記載時間、年齡;佛經都是“一時”這兩個字。拿白話文來解釋,“一時”就是“那個時候”。那個時候就是那個時候,那個時候也就是這個時候,所以這個“一時”很妙。
我們研究印度的文化及歷史,知道印度人不太注重時間,所以印度人沒有歷史觀念。十七世紀以后,靠著英國以及東西方一批學者的整理,才有了印度史。不像中國的歷史,是從古老開始五千年一直下來的。所以有些人要學梵文來研究佛學,那就是一個非常滑稽的事。尤其是現在的梵文,是十七世紀以后的梵文,唐宋以前的梵文,連一本原經都找不到了。而且唐宋以后的梵文,有南印、北印、東印、西印、中印,五方梵文各自不同。我們當時翻譯過來的梵文也有不同,咒語的發音也有不同,這些舊的梵文,現在影子都找不到了。所以說,一般研究梵文的佛學家,用十七世紀以后,歐洲人整理出來的梵文,追究少數留下來南傳佛教的本子,想探討整個的佛法,拿孟子一句話來說:“緣木而求魚”。
當然,這個事情我也很少提到,嚴格地來說,真正的佛法,全部都在中國《大藏經》里。這一兩百年來,西方人似乎有意否定東方的佛學,日本人也跟著亂叫。所以說,花很大的精神學梵文,為了研究佛學,真是浪費光陰,又誤人子弟。你慢慢三大阿僧祇劫去找吧!當然,梵文也是一種文字語言,可以去學,但是它同真正佛法是毫不相干的。
再說,印度人除了沒有時間觀念而沒有歷史外,數字觀念也非常差,所以佛經上這里八萬四千,那里八萬四千,等于杭州人說:“木老老”,多得不可數的意思。印度人說多得很就是八萬四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