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每個人永恒追求的生活目的,實現人的幸福是社會發展的目的。為了破解“幸福悖論”的世界性難題,回應讓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生活的期待,助推實現人民幸福的偉大中國夢,《馬克思幸福論》立足于歷史唯物主義,堅持實踐的觀點,運用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相統一、歷史考察與邏輯分析相統一、文本解讀與現實關切相統一的方法,從現實的人的生活世界出發,研究馬克思幸福論的理論來源,梳理馬克思幸福論的形成過程,找出馬克思幸福論的邏輯理路,闡述馬克思關于幸福問題的基本立場和基本觀點,提煉馬克思幸福論的當代價值,力爭形成較為系統地馬克思幸福論的理論框架,為當下中國人民追求幸福的夢想提供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指導。
《馬克思幸福論》可供大學生、研究生、哲學愛好者閱讀使用。
什么是幸福?怎樣才能得到幸福?這是人類苦苦思索的人生主題,也是人人不竭追求的生活目的。一直以來,幸福問題受到古今中外哲學家的極大關注。古希臘羅馬時期,以梭倫、伊壁鳩魯、德謨克利特等為代表的幸福論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的特征,他們從人們的現實生活、物質利益出發來探討幸福,把幸福歸結為某一種或幾種能夠使人得到快樂的行為方式。以蘇格拉底、柏拉圖、斯賓諾莎等為代表的幸福論具有明顯的唯心主義特征,否定幸福來自于現實生活和物質利益,把幸福看成是現實生活的精神實體。中世紀時期,以奧古斯丁和阿奎那為代表的幸福論具有濃厚的神學色彩,完全割裂了現實生活與幸福的關系,把順從、忍耐、禁欲看成是獲得幸福的必經之路,粗暴地剝奪了人們追求現實幸福的權力。進入“文藝復興”時期,以彼得拉克、薄伽丘、蒙臺涅等為代表的幸福論具有鮮明的反宗教傾向,肯定人性和提倡個性自由,主張人們應該追求現實生活中的幸福和快樂。近代資本主義時期,幸福論既有唯物主義的思想,又有著唯心主義的內容,包括經驗論派的幸福論、唯理論派的幸福論、18世紀法國的各種幸福論、功利主義者的幸福論、德國古典哲學家的幸福論等,突出了人的尊嚴、人的價值和人的幸福,更加重視對人的內心的反省,對人的主體意識的審視,強調理性、經驗,注重功利和現實的幸福,協調解決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社會利益之間的關系。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批判地繼承了西方幸福論的合理內核,把幸福植根于現實的生活世界,從活生生的現實的人出發,科學闡釋了人的幸福,指明了實現幸福的道路,創立了科學的完備的無產階級幸福論。
馬克思幸福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經歷了青年黑格爾派向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轉變過程。中學時期,馬克思研究宗教幸福論;大學時期,馬克思研究唯心主義幸福論;在《萊茵報》工作期間,馬克思轉向唯物主義幸福論;《關于費爾巴哈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標志著馬克思唯物主義幸福論的形成。在這一形成過程中,馬克思突破了黑格爾從抽象的理性世界研究人的幸福的限制,也拋棄了費爾巴哈從直觀的感性世界中探討人的幸福的局限,而是從現實生活世界中的人出發,揭示出幸福論的起點、實質和理想,認為人的幸福是人的本質和人的發展的實現狀態,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不斷開啟和拓展的一種比較完滿的生存境遇。
高延春,女,1970年2月出生,陜西延安人,哲學碩士,現為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教學與研究,先后在《江西社會科學》、《江漢論壇》、《社會科學家》、《求實》、《理論探索》、《理論導刊》、《廣西社會科學》、《生產力研究》等各大期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主持省級課題2項,地廳級項目6項,主持校級項目6項,參與“利用延安紅色文化資源,創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實踐育人模式”研究,獲陜西省2012年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參與陜西省級精品課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建設。
導論
一、幸福是人類社會追求的終極價值目標
一、興起幸福研究的必然性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內容
五、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第一章 西方幸福論的歷史回溯
第一節 古希臘時期的幸福論
一、梭倫的幸福論——錢財與幸福
一、蘇格拉底的幸福論——知識與幸福
三、德謨克利特的幸福論——快樂與幸福
四、柏拉圖的幸福論——德性、智慧與幸福
五、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論——至善、幸福與德性活動
六、伊壁鳩魯的幸福論——快樂、幸福與生活目的
第二節 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幸福論
一、奧古斯丁的幸福論——上帝、來世與幸福
一、托馬斯·阿奎那的幸福論——善、上帝與幸福
三、人文主義者的幸福論——凡人、人生的唯一目的、快樂與幸福
四、喬爾丹諾·布魯諾的幸福論——痛苦與快樂
第三節 近代時期的幸福論
一、經驗論派的幸福論
一、唯理論派的幸福論
三、18世紀法國的各種幸福論
四、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幸福論
五、英國功利主義者的幸福論
六、德國古典哲學家的幸福論
第二章 馬克思幸福論的形成過程
第一節 馬克思唯心主義幸福論
一、馬克思在中學時期對宗教幸福論的研究
二、馬克思在大學時期對唯心主義幸福論的研究
第二節 馬克思由唯心主義幸福論向唯物主義幸福論的轉變
一、馬克思開始轉向唯物主義幸福論時期
二、馬克思實現向唯物主義幸福論的轉變時期
第三節 馬克思唯物主義幸福論的確立
一、馬克思對唯物主義幸福論的最初探索
二、馬克思唯物主義幸福論的形成
第三章 馬克思幸福論的邏輯理路
第一節 馬克思幸福論的邏輯起點:人的現實生活世界
一、人的實踐活動創造出現實的生活世界
二、人的幸福植根于現實生活世界中的實踐
第二節 馬克思幸福論的實質:人的本質的實現
一、西方哲學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論
二、人的本質理論的困境造成幸福論的根本對立
三、馬克思人的本質理論科學的闡釋了人的幸福
第三節 馬克思幸福論的最高理想: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和人類的解放
一、人的發展與人的幸福
二、人的價值與人的幸福
三、人的自由與人的幸福
第四章 馬克思幸福論中幸福的基本內涵及特點
第一節 幸福的概念界定
一、幸福是人的需要的滿足
二、幸福是人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的滿足
三、幸福是對人的重大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的快樂體驗
第二節 幸福的構成
一、幸福的主觀形式和客觀內容
二、幸福的主體、客體和中介
三、幸福包含的多重涵義
第三節 幸福的基本特征
一、客觀性與主觀性
二、真實性與虛幻性
三、絕對性與相對性
第五章 馬克思幸福論的當代價值
第一節 破解“幸福悖論”
……
后記
《馬克思幸福論》:
布魯諾是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是對抗中世紀宗教神學最為不屈的勇士。他反對把痛苦與快樂對立起來的形而上學的思想,用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把二者統一起來,并看作是一個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
布魯諾指出,“一切事物都由對立而組成;由此就得出下面的結論,就是:我們激情的結果,由于事物的復雜性,永遠不會是一種不帶某些痛苦的某種快樂;相反,我說,并且一再強調地說,在事物中,如果沒有痛苦,即也沒有快樂,……一般說來,在研究時終會判明,一個對立面是另一個對立面可以極其令人神往、可人心意的原因”。在他看來,世界上不存在純粹的快樂和痛苦,快樂和痛苦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完全可以看成是同一個東西。布魯諾勸說人們,快樂中有痛苦,痛苦中有快樂,離開痛苦而去追求一種純粹的快樂,是根本不現實的,所以,必須正確看待痛苦和快樂。“快樂并非快樂,因為他在現在就看到它的盡頭。同樣,苦難對他說來,也不是苦難,因為他借思辨的力量,在現在就已看到它的終結。”快樂與痛苦是處于不斷運動、變化并轉化的過程當中,快樂的對立一端就是痛苦的開始。他認為勞動與享受也是對立的,沒有勞動就沒有享受。他要求勞動人民在從事勞動和遭受苦難時,不要感到辛苦和受苦,而要具有苦中作樂的勞動態度,在勞動中享受快樂。布魯諾用他的辯證思想揭示宗教神學的謊言,認為企圖把幸福與痛苦分裂開來,宣揚現世只能忍受痛苦而沒有幸福,來世只有幸福而沒有痛苦,完全是愚弄人民和騙人的鬼話。他號召人民不能屈服于黑暗的教會勢力,只有勇敢地同它作堅決的斗爭,才能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到幸福和享受歡樂。
布魯諾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無所畏懼地揭露宗教神學的真實面目,指出了快樂與痛苦的辯證關系,對后來的思想家有深刻的影響,為世人樹立起一個可歌可泣的豐碑。但他過于強調英雄偉人的作用,而忽視廣大勞動人民的力量,這使他的幸福論也具有一定時代的局限性。
第三節近代時期的幸福論
17世紀是歐洲哲學史上全面繁榮的時期,近代哲學是在希臘文化和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沖突中得以產生的,它繼承了人文主義的思想,突出了人的尊嚴、人的價值和人的幸福,更加重視對人的內心的反省,對人的主體意識的審視,強調理性、經驗,注重功利和現實的幸福,協調解決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社會利益之間的關系。包括經驗論派的幸福論與唯理論派的幸福論,18世紀法國的各種幸福論,功利主義者的幸福論,德國古典哲學家的幸福論,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幸福論。但由于資產階級的剝削實質決定了其幸福思想的自私性,只是為了滿足本階級個人利益和幸福,根本不可能考慮到勞動人民的現實利益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