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重家、重家庭教育。《三字經(jīng)》里說:“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儒家“修齊治平”“家國天下”的終極理想,也彰顯出家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形式的中堅地位。位列“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國藩不僅一生重視家庭教育,更極擅于智慧地開展這一教育。錢穆對他的評價是“算得上是一個標準的教育家”,《曾國藩家訓》也被譽為“千古家訓之首”。本書集作者酈波多載之思,從“一省、二靜、三勤、四和、五誠、六學、七明、八挺、九趣、十恒”十個角度,深入淺出地解析曾國藩的教子法。所謂教子法,是教子之法,更是做人之法。本書所期待者,惟有心人之一粲、一思、一悟。
◆一本小書,集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學術(shù)顧問、“中國成語大會”學術(shù)嘉賓酈波數(shù)載之思;
◆十個角度,全方位呈現(xiàn)“大家”“小家”兼顧、“大我”“小我”齊修的曾國藩的教子之法與做人之法;
◆行文風趣儒雅,故事娓娓道來,閑趣之中有智趣。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
曾國藩教子十法,省、靜、勤、和、誠、學、明、挺、趣、恒,從第一篇到最后,涵蓋了教育的許多面向,但教育的旨歸其實只有一個——
引導。
引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引導孩子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最終,引導孩子找尋自己的人生價值,樹立自己的人生追求。
教育不是灌輸,強行澆灌的花朵不會綻放;教育也不是逼迫,棍棒之下早就出現(xiàn)不了孝子;教育也不是彌補父母曾經(jīng)的缺憾,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機緣。
引導需要示范,行遠勝于言。所以曾國藩自己對兒子言傳身教,對學生言傳身教,并要求子輩對孫子輩也言傳身教。
引導需要尊重,內(nèi)生的體會是最大的成長契機。所以曾國藩一朝獲得父親的尊重,從此痛讀《二十三史》;所以李鴻章一日獲得曾國藩的尊重,余生每日晨起。
引導需要信仰。精神的塔尖是信仰,有信仰的引導才有力量。曾國藩以儒學為信仰,畢生為之奮斗,也悉數(shù)傳授子弟,所以子嗣延更綿長。
曾國藩被父親引導,被師長引導,也被自己引導;曾國藩引導孩子,引導學生,也引導部下。
今天,我們從曾國藩的智慧里汲取力量;明天,希望我們的孩子能找尋到更深刻的價值,書寫出更美好的人生,創(chuàng)造出更偉大的智慧。
世世代代,綿亙相傳。
酈波,1972年生人,號滄溟先生。中國古典文學與文化專業(yè)博士、教育學博士后,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江寧織造博物館館長。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主講有“大明名臣”系列、《曾國藩家訓》等)、“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學術(shù)顧問、“中國成語大會”學術(shù)嘉賓。已出版專著《王世貞文學研究》(中華書局)、《萬歷首輔張居正》(臺灣麥田)等十余部。
第一篇“省”字法
◆愛身當如處子
◆守心重于一切
◆一失足成千古恨
◆定力從守志中來
◆可怕的“全民富二代”
◆不為圣賢,便為禽獸
◆“外圓內(nèi)方”之法
◆識人與識己一樣重要
第二篇“靜”字法
◆靜到極處,自有天地
◆喧囂聲中有極靜
◆被誤解的“三思而后行”
◆臨事之靜,關(guān)乎成敗
◆“靜”的境界
◆養(yǎng)得胸中一種恬靜
第三篇“勤”字法
◆勤敬興家
◆敗人兩字,非傲即惰
◆勤儉相依
◆吃苦要趁早
第四篇“和”字法
◆家和萬事興
◆家庭不可說利害話
◆人生最大的遺憾莫過于沒有真朋友
◆寬恕是一種美德
◆怨天尤人者,終將天怨人尤
第五篇“誠”字法
◆人生四大陷阱
◆真純亦需講方法
◆一生只求“心安”二字
◆人心之間,權(quán)術(shù)敵不過“推誠”
第六篇“學”字法
◆學習是為了成就無憾的自我
◆才學不是空中樓閣
◆條條大路通羅馬
◆一書不盡,不讀新書
◆學習貴在堅持
◆學習要“取法乎上”
第七篇“明”字法
◆思考是“復明”之法
◆思維模式很重要
◆要將內(nèi)在修煉轉(zhuǎn)化為實際磨礪
◆大處著眼,小處下手
◆要善于抓住要害
第八篇“挺”字法
◆即生時不忘地獄,雖逆境亦暢天懷
◆強者自勝,弱者勝人
◆“五到之法”
◆不要妄自菲薄
◆不可假仁慈而誤大事
◆成大事者需有大氣象
第九講“趣”字法
◆生機不可無
◆從興趣到情趣
◆生活中最大的悲劇是麻木
◆有情則有韻,有趣則有味
◆憂樂皆是終身之事
第十講“恒”字法
◆功敗垂成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
◆“恒”是人與自己之間的周旋
◆每一個“水到渠成”都源自“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