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翔實, 邏輯縝密, 論證充分, 表現出了很高的學術水準。本書切入點獨到, 分析精辟, 說理到位, 是非常優秀的大眾科普讀物。
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存在于你的雙耳之間。你的頭腦,與其他人的頭腦共同努力,幾乎無所不能:分解微小的原子,建造宏大的教堂,飛向遙遠的月球。
而且你已經是一個心理學家了。你已經擁有理解、影響和預測他人思想的優良能力——你每天都在做這些事。能夠理解他人是一種極其顯著的能力——一些心理學家甚至相信你能夠理解他人思想的能力可能是你擁有頭腦的根本原因。
回想過去幾天你曾經參與或者聽到的一次對話。討論有多少是圍繞著朋友、親戚、同事、老板,或者公眾人物——演員、皇室成員、電視明星,等等?
對他人的著迷是認識人類天性的鑰匙之一:本書揭示了前因后果。然而我們對于自己對他人的興趣不以為然;太熟悉了又太自然了,以至于我們想都不想。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心理學。
我們自己對人常識性的理解只能到此為止;無法回答人類經歷中一些最基本的問題。例如,我們為什么會墜入愛河?什么讓我們聰明?我們憑直覺獲知的心理學常常無法解釋人類個體的不同,例如,為什么一些人對公開講話很緊張,其他人卻輕松自如呢?為什么有些人很難表現情感,另一些人卻顯得過分“黏人”?
跟這些日常心理學的謎題一樣,極端的人類行為常常公然挑釁常識。我們從新聞上聽到種種暴行,就會唏噓:是什么驅動這些人有如此恐怖的行為呢?
要發現答案,我們需要更深入地審視自己。
在過去130年里心理學家們一直致力于此,而本書收錄了一些關鍵性的發現和洞見。本書的材料會讓你更好地認識自己和他人,本書也很實用,告訴你如何把心理學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心理學是什么?
心理學試圖把我們對頭腦的日常理解轉化為科學理解。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由威廉·馮特1879年在萊比錫創立。心理學在美國的奠基人威廉·詹姆斯在1890年把心理學定義為“精神生活的科學”。
但是我們的心理經歷難于研究——它們很主觀,來自內部,感覺不可思議。我們都擁有清晰的意識流:包含想法、沖動、心情、記憶、感覺和白日夢等不斷轉換的思想圖景。用自己的言語,我們可以創造其他人頭腦中的經驗:形象、想法、憤怒、幸福、希望、失望。而這只是我們能夠了解的頭腦的一小部分。意識察覺只是讓我們一窺頭腦的運作。
威廉·馮特試圖通過讓人描述自己的經歷來分析其意識的內容。而威廉·詹姆斯不相信通過描述精神的內容來自我研究,說這如同“打開煤氣,迅速地看看黑暗如何到來。”
當心理學失去了它的頭腦
因此,在1913年,心理學家約翰·華生聲稱完全不能對意識經歷進行科學研究。他認定完全沒必要深究頭腦里在想什么——全部都太主觀了。他相信與其探究腦子里面,不如花力氣研究我們的行為與環境的關聯來理解自己。接下來的50年,心理學都只處理可觀察的事實,這就是被稱為行為主義的心理學分支。
在行為主義時代,通過集中觀察思考我們真正做了什么,我們推進了對自己的科學理解,但是心理過程仍然是一個謎。
張茗,女,生于1986年10月。2010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國際人力資源管理與雇傭關系專業碩士學位,畢業同年入讀該校博士并擔任研究生課程助教。現為英國倫敦大學社會學博士研究生。2011年英國“青年勞動力雇傭現狀”學術會議主講人之一。2012倫敦奧運會賽事志愿者主面試官之一。現于北京大學從事行政工作。新華通訊社倫敦分社特約記者。多年海外學習、生活、工作經歷,深悉英國文化。譯有《納尼亞傳奇——魔法師的外甥》、《魔鬼戒律:100條必須打破的商業規則》、《承諾:逃離負面思維》。
路易斯·迪肯,一名臨床心理學家,主要致力于運用心理學知識對成年人的個人問題進行心理疏導和治療,曾在圣名會有著二十余年的臨床心理治療經驗。她目前工作于金斯頓醫院,同時也是薩里大學臨床心理學培訓計劃的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