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簡潔明快的文筆、易于理解的章節構成,完備而細致地論述了知識產權法的要點。本書理論觀點的核心是知識產權法學具有政策性強、實用性高、國際性廣的特點,應當順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積極調整知識產權的創造機制、利用機制和保護機制,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诖擞^點,本書對著作權法、專利法及商標法等法律展開了多維度、近距離的透析,將法條解釋與判例研究相結合、比較研究與本土研究相結合。讀者在往返于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同時可以自然而然地感觸知識產權法學的脈絡。
(第二版)前言
中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經濟轉型、大力發展創新性知識經濟,離不開對核心技術和先進文化成果的創造、保護和利用,離不開對自主知識產權的掌握。毫不夸張地講,中國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人才、技術和資金,更需要激勵人才利用技術和資金不斷進行創新的機制。從法律上講,這種機制就是以知識產權法學為核心形成的創新激勵制度。
知識產權法學作為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理所當然地要求教學和實務緊密結合,法條解釋和判例研究緊密結合,讓學生通過全方位、多維度、近距離的學習與接觸,切身感受知識產權法學的脈搏。同時,知識產權法學作為一門國際性很強的學科,當然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留意國外相關法律的發展動向,從而品讀出我國知識產權法未來的發展趨勢;谥R產權法學的上述特征,本書在遵循教科書體例的同時,透過對法條的論述引導學生讀懂判例; 透過凝縮、精煉后的判例學會法條內容,在理論與實踐之間往返,接受知識產權法學的思想,領悟知識產權法學的真諦。
本書在研究型、務實型、國際型結合上進行了一些嘗試。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突出判例在法學研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目的、有秩序、有重點地詮釋大量的中國案例,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展現知識產權的創造機制、保護機制和利用機制中出現的問題。在對案例的研究中,擺脫傳統的籠統介紹模式,將每個案例凝縮、精煉,從而使案例的亮點最大限度地照亮研究的重點和難點。二是自始至終堅持一切論述都從法條出發,一切結論和建議都回歸法條的宗旨,將法治貫徹于有形。本書中的每一段論述都力圖做到在條文上站得住腳。對于條文中不明確的地方,通過對條文的細致解釋,賦予其時代意義;對于條文的缺失部分,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與法律銜接不充分的部分,深入分析其原因,結合基礎理論和司法實踐,提出自己的修法建議。三是自始至終堅持一切論述都從中國現行法律出發,一切比較研究都為完善中國現行法律服務的宗旨,以中國法的論述為主、外國法的借鑒為輔。實踐永無止境,法治也永無止境,只有建立在中國實踐基礎上的法律制度,才富有時代的生命力與說服力,只有依托本土研究的比較研究,才具有親和力與感召力。
關于知識產權法學的真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書展現給讀者的是一幅立體的畫卷。從中得到的領悟會因人而異,也會各有千秋。知識產權法不是指一部特定的法律,中國的現行法律中并無《知識產權法》,它是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商業秘密、企業名稱、知名商品的保護條款)等相關法律的總稱。這些法律創設了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等權利,并且就這些權利的歸屬、對象、效力等作了相應的規定。例如,著作權一般由創作作品的公民享有,但法人作品的著作權由法人享有,電影作品的著作權由制片者享有;申請專利的權利一般由發明創造人享有,但就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由單位享有;申請商標的權利一般由在先使用并使該商標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享有,而能夠就地理標志獲得商標權的只有團體、協會或者其他組織,自然人無權問津。這些規則說明《知識產權法》具有很強的政策性導向,無論是創設這些規則的目的,還是對其運用進行勾畫的背后,均可品讀出立法時的經濟狀況、產業政策、文化潮流、商業需求甚至國際形勢。
《知識產權法》富有時代性,順應時代潮流,越來越多的信息成為《知識產權法》保護的對象。實用藝術品、電腦書法、計算機軟件、地理標志、客戶信息等先后成為著作權法、商標法以及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保護對象!吨R產權法》外延的擴展制約著統一的《知識產權法》體系的形成。例如,著眼于《知識產權法》的保護對象及功能的不同,將其分為《創新保護法》與《標志保護法》有一定的合理性!秳撔卤Wo法》包括專利法、著作權法以及反不正當競爭法中保護技術秘密的條款,保護對象具有一定共性,都是創造性活動的成果(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作品、技術信息)!稑酥颈Wo法》包括商標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中保護知名商品及企業名稱的條款,保護對象的共性是具有識別功能或宣傳廣告功能的標志(商標、裝潢、包裝、企業名稱、字號)。但是隨著客戶名單、聯系電話等客戶信息作為商業秘密成為受《知識產權法》保護的對象,無論是《創新保護法》還是《標志保護法》,都難以說明客戶信息受保護的理由?蛻粜畔⒅允艿奖Wo,理由在于保護客戶信息收集者為收集信息進行的投資。保護投資是否屬于《創新保護法》和《標志保護法》的目的所在,還需更多的理論支撐。
《知識產權法》外延的擴展還制約著人們就保護對象的本質特征形成統一的理解,《知識產權法》富有的政策性導向增加了人們捕捉知識產權本質特征的難度。人們或許可以用“信息”一詞來概括發明、作品、商標等知識產權的權利對象,并由此得出“無形性”這樣一個知識產權共有的特征。但是“無形性”只能說明權利對象的狀態,并不能給人們更多的啟示。對于《知識產權法》的研究者來說,統一的《知識產權法》體系乃至統一的知識產權本質特征無疑是值得繼續追尋的彼岸。但是對于中國的《知識產權法》學而言,還有其他更多的事情急需去做。作為一門政策性強、實用性高、國際性廣的學科,知識產權法學有著快于其他學科的發展脈搏。人們應當順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積極調整知識產權的創造機制、利用機制和保護機制,促進經濟健康發展。著眼于《知識產權法》在經濟發展中承擔和發揮的功能,運用各種研究方法,兼顧公平與效率,對著作權法、專利法及商標法等法律做出全新的詮釋,這是本書的使命所在。
本書出版以來先后獲得西安交通大學第十三屆優秀教材獎一等獎和陜西普通高校優秀教材獎二等獎,第二版在保留原版基本框架的基礎上,根據法律的修改和重要知識產權案例的發展調整了書中相應內容,感謝清華大學出版社一直以來給予的支持,感謝各位讀者選擇本書。
金春陽2017年7月5日眺望著遠方雨后的南山
金春陽,男,1975年出生于江西省豐城市,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比較法碩士、同志社大學法學碩士和法學博士,曾經擔任松下公司全球總部知識產權法律顧問、同志社大學法學院講師、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北海道大學法學研究科研究員等職務,2014年12月至今擔任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教授。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其中兩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出版個人專著四部,其中日文專著一部;獲得省級與其他科研教學獎勵七項。
目錄
第一章著作權法1
第一節權利的歸屬1
第二節權利的對象10
第三節著作財產權的效力23
第四節著作人身權53
第五節著作鄰接權59
第二章專利法67
第一節權利的歸屬67
第二節權利的對象74
第三節獲得發明專利權的條件76
第四節發明專利權的效力83
第五節發明專利權的相關程序104
第六節實用新型專利權117
第七節外觀設計專利權119
第三章商標法130
第一節權利的歸屬130
第二節權利的對象134
第三節獲得商標權的條件136
第四節商標權的效力149
第五節相關程序175
第四章其他知識產權法183
第一節《商標法》的相關領域183
第二節《專利法》的相關領域195
第五章主要國際條約208
第一節總論208
第二節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211
第三節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管理下的主要國際條約215
參考文獻228
知識產權法要論(第二版)
第一章著作權法
[MZ(1]第一章著 作 權 法[MZ)]
[2*2]
[MZ(2]第一節權利的歸屬[MZ)]
引言
著作權由誰享有,誰就有權對具體的作品主張權利。原則上著作權由創作作品的公民享有。如果作品屬于合作作品、職務作品、法人作品、委托作品、報告/講話、自傳體作品或者電影作品,誰享有著作權,法律有特殊規定。職務作品與法人作品之間存在重疊領域,需要認真梳理二者之間的關系。誰享有著作權,誰就是著作權人。本節所說的著作權人,是指原始享有著作權的主體,通過合同、繼承等方式取得著作權的主體不在此列。
關鍵詞
作者合作作品職務作品法人作品委托作品報告/講話自傳體作品電影作品
一、 作者
作者是指創作作品的中國公民(《著作權法》11條2款)。如果作品不屬于合作作品等特殊作品之一,作者擁有包括人身權和財產權在內的所有著作權(《著作權法》11條1款、10條1款)。創作是指直接產生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智力活動,為他人創作進行組織工作,提供咨詢意見、物質條件,或者進行其他輔助工作,不視為創作(《著作權法實施條例》3條)。從事這些工作的人不是《著作權法》所稱的作者。
著作權自作品創作完成之日起產生(《著作權法實施條例》6條),這在法律上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作者不需要履行任何手續便可自動享有著作權,既不需要向任何行政機關申請或者備案,也不需要將作品發表(《著作權法》2條1款)。二是由不同作者就同一題材創作的作品,作品的表達系獨立完成并且有創作性的,作者各自享有獨立的著作權(《最高法著作權解釋》15條)。
由于著作權無須任何手續自動產生,某項作品是由誰創作的往往難以確定。有鑒于此,《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簡稱《著作權法》)規定,如無相反證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為作者(《著作權法》11條4款)。對于作品上沒有署名或者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作品原件的所有人有權行使除署名權以外的著作權,作者身份確定后,由作者或者繼承人行使著作權(《著作權法實施條例》13條)。
二、 著作權人
著作權人包括作者和其他依照《著作權法》享有著作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著作權法》9條)。作品的著作權原則上由作者享有,但關于合作作品、職務作品、法人作品、委托作品、報告/講話、自傳體作品和電影作品的著作權歸屬,《著作權法》有特別規定。這里的公民可以理解為中國公民,對于外國人、無國籍的人,《著作權法》有相應的規定。外國人在中國的權益,需要經過以下三個步驟才能確定。
第一,外國人的作品是否首先在中國境內出版。出版是指作品的復制和發行(《著作權法》58條)。如果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出版,可享有著作權(《著作權法》2條3款)。也就是說,在中國首先出版的事實可以賦予外國人以類似中國公民的地位,從而直接享有著作權。既然外國人要在中國境內首先出版才能享有中國著作權,外國人要想在中國起訴他人侵犯著作權,就要等作品首次在中國出版后才能起訴(《著作權法實施條例》7條)。外國人的作品在中國境外首先出版后30日內在中國境內出版的,視為作品同時在中國境內出版(《著作權法實施條例》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