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初創業企業涉及的資金籌集、資金投放、資金的日常管理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對于收入和成本管理、財務報表及創業企業的財務會計制度建設做了詳細闡述, 并將財務管理學科的內容和創業活動的特點充分結合, 是一本典型的“創業企業”“財務”用書。
本書作者多年的創業財務授課經驗,將復雜、枯燥的知識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展示出來,內容更有針對性,方法更具操作性,知識更富創新性。
序一
創業教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教育的“第三本護照”,和學術教育、職業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12年8月,教育部出臺了《高等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教高廳〔2012〕4號),明確了創業教育教學的目標、原則、內容、方法和組織,并在附件《創業基礎》大綱中明確其核心課程的地位,要求高校應將其納入學校教學計劃,不少于32學時,不低于2學分。國務院于2015年5月出臺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從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等9個方面對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提出了指導意見,成為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行動指南。2015年12月,教育部下發《教育部關于做好2016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教學〔2015〕12號),要求從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設置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對全體學生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必修課和選修課,納入學分管理。2016年2月,教育部印發《教育部2016年工作重點》(教政法〔2016〕6號),明確提出深化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2016年,教育部組織研究確定了13個增補專業,其中一個是“中小企業創業與經營管理”,新增設的創業專業對于創業財務的內容必有大量的需求。至此,國家層面的號角已經吹響,院校層面的目標也已經明確,《創業財務》一書不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財商和商業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李克強總理提出的“雙創”落地,而且對發展創新型國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創業研究在國內時間較短,而創業財務這樣的跨學科研究更是稀少。目前市場上能夠看到的與創業財務相關的教材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主要由從事創業工作的人主持編寫,突出創業的特點,但是關于財務管理的知識如蜻蜓點水,缺乏深度且論述較少,缺乏相應的指導意義;另一類是由高校財務管理專業的老師主編,囿于財務管理學科本身的特點,與創業活動結合較少,基本上是傳統企業財務管理的翻版或者精簡版,而創業企業財務管理有其特殊性,非常有必要切實站在新創企業的視角進行論述。
本書的最大特點就是將創業活動、創業學科和財務管理領域的研究緊密結合,既是一種跨學科的研究,也是作者多年來在財務管理和創業教育第一線授課內容的升華,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對創業者而言也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本書將作者財務管理專業的教育背景和創業學科的教學經驗進行了無縫結合,既能夠拓展財務管理理論,也能很好地指導創業實踐活動。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參閱了大量的文章和著作,已經在書中做了說明,在此向所有的作者致以最誠摯的感謝!同時感謝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博士生導師李家華教授在構思及成稿環節給予的大力支持,正是李教授的敦促和鼓勵才使我有信心和決心完成書稿的撰寫!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博士生導師孫茂竹教授對本書內容的修改建議,孫老師對于財務管理知識的真知灼見、對于書稿提綱的修訂使本書邏輯更加清晰。感謝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研究生張怡蕾、鄭興、周明在書稿校對時的辛勤付出。感謝清華大學出版社杜星編輯在本書策劃及出版過程中做出的努力。
最后,由于時間倉促和作者自身的理論水平及實踐經驗有限,書中難免存在疏漏或不足,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以便對本書做進一步的修改、補充和完善。
王艷茹
北京
2017年6月24日
王艷茹,博士,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中國注冊會計師,中國會計學會理事,致力于創業教育教學方法和創業財務的研究。KAB創業教育(中國)研究所副所長,國際勞工組織高級創業培訓師,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創業咨詢師。教育部“創業指導師”項目研發組副組長和創業指導專家,教育部“大學生創業培訓指導委員會”常務理事,教育部“創業教育骨干師資培訓班”特約講師,全國高校師資網絡培訓中心“創新創業教育”主講教師,全國多所高校的大學生創業指導專家,在教育部、團中央和北京市等組織的多項創業大賽中擔任評委。
教育部視頻公開課“一起學創業”的主要錄制者,國內*早的創業類慕課之一“創業基礎”慕課的主講人,高等教育組“一等獎”《創業基礎(社會創業)》慕課的錄制者之一。
參與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的制定和教育部示范教材、“十二五規劃教材”《創業基礎》的編寫,出版《創業資源》《創業基礎課堂操作示范》《創業基礎如何教》等十幾部著作,主持和參與省部級課題多項,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40多篇。
第一章 創業財務管理概述 1
第一節 創業與財務管理 1
一、創業財務的概念 1
二、創業財務的重要性 1
三、創業財務的主要內容 3
第二節 財務管理環境 7
一、創業企業的組織形式和財務管理 7
二、經濟環境和財務管理 11
三、法律環境和財務管理 12
四、金融市場環境和財務管理 13
第三節 創業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及實現 15
一、創業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 15
二、創業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 16
第四節 財務管理的價值觀念 17
一、貨幣時間價值 17
二、風險價值 22
課后討論 22
第二章 資金籌集是創業成功的基礎 23
第一節 創業籌資過程 23
一、做好籌資前的準備 23
二、計算創業所需資金 24
三、編寫創業計劃書 24
四、確定籌資來源 25
五、展開籌資談判 25
第二節 創業資金預測 25
一、創業資金分類 25
二、創業資金計算 26
第三節 創業資金籌集渠道 37
一、股權資金籌集渠道 38
二、債權資金籌集渠道 44
三、政府資金籌集渠道 47
四、知識產權籌資 49
五、融資渠道創新 51
第四節 資金籌集決策 53
一、資金成本概述 53
二、資金成本的計算 53
三、籌資風險和財務杠桿 54
四、不同籌資方式的優缺點 56
五、進行籌資決策 56
課后討論 59
第三章 資金投放是創業成功的核心 60
第一節 創業投資選擇的標準 60
一、創業投資的原則 60
二、創業投資技巧 65
第二節 創業投資決策 70
一、投資項目的選擇 70
二、投資決策的依據 75
第三節 創業投資評價 79
一、投資決策的評價指標 79
二、創業投資的特殊性 85
課后討論 89
第四章 資金管理是創業成功的重點 90
第一節 資金管理的作用 90
一、資金籌集困難 90
二、資金管理的戰略地位 92
第二節 資金管理的方法 93
一、資金日常管理的工具 94
二、資金管理的內容 99
第三節 資金管理技巧 109
一、資金管理策略 110
二、創業資金管理的特殊性 112
課后討論 113
第五章 收入管理是創業持續的保障 114
第一節 收入和成本費用管理 114
一、收入管理 114
二、成本費用的概念和種類 115
三、成本管理的原則和技巧 118
四、企業發展戰略與成本管理 120
第二節 成本計算及預測 121
一、不同類型企業成本的分類 121
二、成本計算 124
三、成本費用預測 126
第三節 利潤分配和納稅籌劃 131
一、利潤分配 131
二、納稅籌劃 133
課后討論 137
第六章 股權設計是企業發展的基因 138
第一節 企業價值評估 138
一、估值基礎 138
二、相對估值模型 139
三、絕對估值模型 141
四、風險資本法估值 142
第二節 股權結構和再融資 143
一、股權結構設計的原則 143
二、股權激勵的方式及技巧 148
三、再融資 151
第三節 創業資金退出 152
一、創業資金退出的原因 152
二、創業資金退出的渠道 153
課后討論 157
第七章 財務報表是得到認可的橋梁 158
第一節 財務報表的作用和編制 158
一、財務報表的概念和作用 158
二、財務報表的種類 159
三、利潤表 159
四、資產負債表 161
第二節 財務報表的解讀和分析 166
一、財務報表分析概述 167
二、盈利能力分析 170
三、償債能力分析 171
四、營運能力分析 173
五、綜合分析 175
第三節 內部財務報表及其解讀 178
一、銷售分析表 178
二、成本分析表 180
三、經營費用表分析 183
課后討論 185
第八章 財會制度建設是企業發展的基礎 189
第一節 會計制度 189
一、會計信息系統設計 189
二、內部控制系統設計 190
三、主要業務內部控制和流程設計 193
四、會計組織系統設計 195
五、電算化會計系統設計 197
六、成本核算制度設計 198
第二節 財務制度 199
一、資金管理制度 199
二、資產管理制度 201
三、成本費用管理制度 204
四、收入利潤管理制度 205
五、預算管理制度 206
六、股權激勵制度 207
課后討論 207
參考文獻 208
第三章
資金投放是創業成功的核心
籌集資金的目的是使用,要將資金投放到能夠給創業企業帶來盈利的項目上,需要對籌資的資金進行合理配置和投放。了解投資選擇的標準,熟悉投資的技巧,知曉投資的依據,有利于創業者選擇合適的投資機會和項目,實現其創業目標。
第一節 創業投資選擇的標準
超過60%的新產品甚至還未上市就宣告流產,在能夠順利誕生的40%中,還有40%會因為盈利能力不佳而被撤出市場,由此,投入在新產品研發上的資金,有3/4會因為產品失敗而血本無歸。1但失敗并不是隨機事件,而是可以預測的,也是可以被規避的,只要創業者能夠把握投資的標準,了解創業投資的原則,明晰創業投資的技巧。
一般來說,創業者會考慮的投資項目包括以下幾種:新產品或服務的生產或提供決策,這種決策通常涉及添置新的固定資產,增加企業的營業現金流入;研究與開發,這種決策不直接產生現實的收入,但會得到一項是否投產新產品的權利;其他如勞動保護設施建設、購置污染控制裝置等,這些決策不直接產生營業現金流入,而使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的形象得到改善,有可能減少未來的現金流出。最具一般意義的投資是第一類項目,因此,本章有關項目投資決策的論述主要基于新產品或服務的生產和提供而展開。
一、創業投資的原則
創業投資的不確定性非常高,風險很大,對創業成功的影響也最關鍵。因此,創業者要在了解投資原則的基礎上開展調查,決定創業活動的取舍。
(一)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尋找機會
俗話說“不熟悉的不做”,在自己熟悉的領域里尋找投資機會更容易成功。因為創業者的能力、人脈、經驗等都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中,而這些非常有助于創業成功。尤其是先前的經驗,對于創業者識別機會、把握機會,理性投資有很大幫助。在某個產業或領域工作,個體更容易識別出未被滿足的利基市場,這個現象叫作“走廊原理”。某個人一旦投身于熟悉的產業內創業,將比那些從產業外觀察的人,更容易看到產業內的新機會。
騰訊公司正是在QQ運營經驗的基礎上,基于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克服了中國移動提供的飛信服務的局限,在2011年1月21日推出了一個為智能手機提供即時通信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支持跨通信運營商、跨操作系統平臺,可以通過網絡快速發送免費(需消耗少量網絡流量)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同時,也可以使用通過共享流媒體內容的資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搖一搖”“漂流瓶”“朋友圈”“公眾平臺”“語音記事本”等服務的軟件。
(二)做好充分的市場預測
市場預測是運用科學方法,對影響市場供求變化的諸因素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和預見其發展趨勢,掌握市場供求變化規律,為經營決策提供可靠依據的方法。為提高投資決策的科學性,減少盲目投資帶來的損失,創業者需要通過預測來把握投資項目目前的市場狀況和未來市場變化的有關動態,減少不確定性,使創業目標得以順利 實現。
市場預測主要有四個要素,需要創業者充分把握,這四個要素分別是:信息、方法、分析和判斷。創業者首先要對擬創業項目面臨的競爭環境及可能趨勢、消費者的偏好及變化方向、項目投產后可能的銷售金額及利潤等信息進行預測;運用定性預測和定量預測等方法,對創業企業的財務狀況展開長期預測、中期預測和短期預測;其次對根據預測方法得出的預測結論進行分析,從理論上分析預測結果是否符合經濟理論和統計分析的條件,從實踐上對預測誤差進行精確分析,并對預測結果的可靠性進行評價;最后要對預測結果采用與否,或對預測結果依據相關經濟和市場動態所作的修正做出判斷。
(三)形成精益創業的思路
精益創業代表了一種不斷形成創新的新方法,它源于“精益生產”的理念,提倡企業進行“驗證性學習”,先向市場推出極簡的原型產品,然后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有價值的用戶反饋,在不斷試驗中,以最小的成本和有效的方式驗證產品是否符合用戶需求,并迭代優化產品,靈活調整方向,使產品適合市場的需求。2精益創業的指導思想是以客戶為中心,尊重客戶價值,防止服務不足與服務過度,杜絕無價值的經濟活動,并致力于持續改進、追求卓越、盡善盡美,不斷優化投入產出。因此,精益創業是一種消除浪費、提高速度與提升效率的方法,它可以運用于各行各業,任何規模的公司,甚至是龐大的企業中。
精益創業的標準是有效價值,即客戶的實際價值需求。客戶價值是客戶從某一特定產品/服務中獲得的一系列利益,包括產品價值、服務價值、人員價值和形象價值等,不僅體現在產品或服務上,還體現在品牌、渠道等多方面。由于客戶一定會選擇那些在他們心中讓渡價值最高的產品/服務,即客戶價值與客戶成本之差最大的產品/服務,因此,基于精益創業的思想,創業者一定要以產品“壽命周期成本”的概念為基礎,向客戶讓渡最大的價值——讓客戶付出的體力、金錢、精力更少,而得到的產品、服務與情感享受更多,從客戶實際需求出發,滿足客戶需求。
小米的迭代創新3
小米產品迭代創新的開發模式與精益創業模式有很多相似性。然而小米創業于該書出版之前,因此這種相似應該是一些優秀創業者的“英雄所見略同”。在信息快速流通的互聯網時代,精益創業無疑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創業方式,小米以及一些硅谷企業采用這種模式的快速崛起見證了這一點。
小米于2010年由中國IT創業“老兵”雷軍領軍創辦,短短4年時間,從零成長為一個5?000多員工,預計2014年銷售6?000萬臺手機、銷售額800億人民幣的世界級創業明星。于2014年年初,被美國知名商業雜志Fast Company評為2014年度全球50大最具創新力公司第三名。
軟件開發:發燒友參與、快速迭代
小米的8位創始人都是軟件開發和移動互聯網的“老兵”,他們深知傳統軟件開發的弊病,對較為新穎的軟件敏捷開發模式也很熟悉,更重要的是他們很了解互聯網時代密切與客戶溝通的重要性。因此,在創辦小米之后就認定了要走適合互聯網時代的軟件開發路徑,他們定下的模式是:“單點突破-試錯-用戶反饋負面口碑-再迭代-再試錯-直到正面口碑-然后順勢而為,將單點做到極致。”圖3.1顯示了小米軟件開發模式,這個模式的中心是客戶,他們提供部分軟件新功能需求,也幫助小米進行大量的軟件測試。據估計,小米軟件中約80%的問題是客戶找到的。更為令人稱道的是小米的執行力,他們快速推出新軟件,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改善軟件也發展“發燒友”的隊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