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冊寫給學生的小書。
這個時代的教師,少見甚至未見專門為學生寫作的。心智成長中的莘莘學子,更需要心靈關懷。一個純粹的教師,以人入中年的講臺生涯、學識積累和人生體驗,講述他和他的老師的故事,記錄凡常教學中的詩意和韻致,提示大學之于人生的意義,建議學生時代的讀與思,企盼遠行學子的快樂與高貴。
這個時代的教育,不能自限于專業教育,也該接續學統以薪火相傳、弦歌不輟。一個教授,超越專業局限,以口述心,情思俱付,既盼相助學生之嚴肅成長和生命高貴,也求匯力于民族福祉與文化血脈。
一冊小書,恭敬地流淌純正、優雅、靈動的母語;融深情的敘述、審慎的辯思、嚴肅的發問于一;言詞直入少年心田,更是直擊一個時代。
一葉菩提,愿助少年安頓性命于天理人情;
與學生書,欲求挽回師道尊嚴以字里行間。
作者純以教師身份,為學生而寫作;以純正的母語,流暢、靈動、唯美地表達其經年累月之所思、所悟;融深情的敘述、審慎的辯思、嚴肅的發問于一。
代序一:吾道不孤李琦兄舊作新版,約我寫幾句話,我當即答應。
有一年國涌兄來廈門,我初見李琦,匆忙一面,未及細聊,但他早年在廈大的經歷,我早有耳聞,內心極為欽佩。因為同在一校,時相過從,每見李兄,我腦?偢‖F向子期《思舊賦》“余與嵇康呂安居止接近”那句話。
李琦兄是廈大本科,這是他的最初學歷,也是他的最后學歷。他畢業后即留校,三十幾年過去,可說是廈大資歷最深的教授了。他對廈大的感情極深,非一般人可比,在他身上我真正感覺到了“南方之強”的精義,“寬柔以教,不報無道”。
如今長期在大學里混的人,哪個不是博士?但李兄依然是純潔的“本科”,這說起來容易,但真正能特立獨行,則需相當自信。按說以李兄多年在學校的資歷,隨便混個博士并不難,但李兄的選擇是“質本潔來還潔去”,好在廈大的寬容能讓他這樣的教授保持住自己的獨立和節操。我們可由本書中寫故校長林文慶、薩本棟的那些文章感受他對老廈大精神氣質的懷想,所以我常常感嘆李兄是一個生錯了時代的人,或者說他是一個在錯亂時代里內心依然保持了傳統精神的文人。
我與李兄偶爾小酌,有兩個細節可見他的氣質。某年有個學長回廈大做了高官,李琦兄見他的第一句話是:“歡迎你回來工作!逼綄嵮哉Z中透出的是對母校和同學情誼的珍重,不高仰官員的爵位,也不放低同學的身段。另一個細節是我聽來的。李琦兄在機場過安檢,安檢要他轉身,李兄的答復是“你轉過來”。李兄是法學出身,他的嚴謹和細密于此可見,對規則和公理的崇尚已然成為內心的自然流露。
李琦兄辯才無礙,文筆口才都來得。他喜歡講課遠勝于做所謂的科研,在當今的高校里能有這樣自覺選擇的教員也不多見。這是一個功利的時代,能從容相當難,但李兄很從容,他不要任何國家的課題,他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所謂的學術地位,但李兄能坦然面對。這個時代,所謂的學術有那么重要嗎?我認同李琦兄的判斷,保持精神的獨立,保持內心的自由,方可謂真正的學術精神,舍此則學術又有何益?
李兄雖是老廈大人,但我感覺他甘居邊緣。我是陰差陽錯,誤撞進廈大的外人,教書雖已近十年,但依然是邊緣之外,李兄能理解我的處境,體諒我的困境,在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時候,主動提出由我來寫幾句話,這不僅是友情,更是道義,我有吾道不孤之感。
多年之后,如果想了解真正的廈大,最需要看的可能不是所謂的學術著作,而是李琦這本充滿感情的書,我深信不疑。
謝泳
2016年4月26日于廈門
李琦,生當甲辰龍年(1964),長在閩東海濱。年方十六入學廈門大學,更為志業之所,續弦歌傳薪火。先充法學教授,安身;復成教書先生,立命。教授幾無所成,先生略有文辭!堆坌行淖x》《道亦有道》《白丁華服》在前,《與學生書》修訂于后。
卷一思憶我師
“而立之年”,領悟師道3
“大”校長林文慶12
薩本棟,最近前線的大學校長21
追敘陳師朝璧教授的遺作與余生26
我的老師,我生命的底色32
卷二新同學至
大學與人生47
大學這四年怎樣度過62
大學: 形上與形下75
廈門大學,那悲憫與傳奇的學園87
卷三一書三式
如今學生不讀書
檢視一個從禁書到棄書的時代97
墨香文韻,凝神靜思
作為純粹精神活動的閱讀108
無字地書,眼行心讀
生命個體之漂移時代的閱讀觀121
行止即筆,凡常亦圣
他人是你的又一本書129
與學生書: 春葉秋葉菩提葉(增訂版)目錄卷四別樣課室
辨與辯137
轉型中國·電視辯論·共和精神142
造就未來中國的意見領袖147
作為游戲的辯論賽: 在返回中超越150
“辯論賽是一種教學活動”
尹德剛教授如是說153
在辯論賽中展示創造之美156
卷五相送學子
寫在“最后一課”之前161
“最后一課·六句話”之
人生無捷徑162
“最后一課·六句話”之
敬業是美德167
“最后一課·六句話”之
舍得即人生173
“最后一課·六句話”之
有個性,并請有教養179
“最后一課·六句話”之
學會無知與敬畏184
“最后一課·六句話”之
保持為心靈而閱讀的熱情與熱切189
從懸浮式生存到詩性生存
這個時代的生命安頓191
跋: 畢業季,敬謝學子206
三一書三式如今學生不讀書
檢視一個從禁書到棄書的時代2007年秋起,為廈門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開設題為“作為純粹精神活動的閱讀”的講座。到2009年秋,思考漸周全,不再把這一主題僅僅與讀書相關聯,而是置于中國當代社會轉型的背景中。此遂有2009年10月29日在廈門大學圖書館的同題講座。2010年8月31日在西安交通大學為同學們講當時對閱讀的最新理解,“無字地書,眼行心讀”。這是在穿越秦嶺的火車上構思的。2010年12月24日,在廈門大學圖書館“人文社科實驗室”,以“生命,在閱讀中展開”為題,進一步釋解閱讀。這個“偶遇”平安夜的講座,也能不虛一座,大抵因了生命關懷的旨趣。再后來,尋思就閱讀這一主題,組合成一個專門的系列。“一書三式”即由此而來,以下三文是就此分別展開。此文則是試圖納入時代轉型這一宏大背景下來思考閱讀。
——題記
誰還“知書達禮”
按一般的說法,大學是知識分子扎堆的地方。那么“何謂知識分子”就是一個需要明確的問題,這卻又是一個不容易有答案的問題,至少是一個答案容易有分歧的問題。而且,在這個歐美主導的全球化時期,就算有答案,也不過是按照“西學”的理路尋得的答案。按照中國式的理解和表達,士、文人、讀書人,指的大體上就是今日稱為知識分子的一類人。這一類人,有什么特征呢?或者說,社會對他們該有什么要求呢?這當然也不是能夠簡單說清楚的。有四個字,老話,既簡約又深刻地回答了這個問題,“知書達禮”。這個時代的中國知識分子,不論是嚴肅的、嚴謹的,還是放縱的、放浪的,總該還有一點基本的識見,由以承認這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總體沉淪甚至墮落。拿了“知書達禮”這個尺子來量一量,也恰好可以量出知識分子總體沉淪這個結論來,叫做“如今教授不讀書”。
與學生書:春葉秋葉菩提葉(增訂版)如今學生不讀書“知書達禮”是分了兩個方面來衡量讀書人的。“知書”這個方面是從知識論上來說的,它試圖表明甚至是強調知識分子的專業性。這么一群人,他們為人類生活提供象征符號、從事符號生產,不像工商系統提供物質生產,也不像政治系統著落于制度的運作以維持這個不完美的凡俗世界的有序和正義。他們既不是物質的也不是權力的,而是話語的或者說符號的。由于生產和提供這種象征符號在今天以專業化的格局進行,于是一個“知識分子”就常常具體化為一個物理學家、一個經濟學家,或者說一個科學家、一個藝術家、一個教授。這表明知識分子是以一種外顯性的、專業性的劃分來表明他的身份、角色的。所以不妨把中國文化中所說的讀書人該是那種知書達禮的人的“知書”,理解為從知識論意義上界定讀書人:用符號表征這個世界,并以專業分工為基本形態。
“達禮”這個方面是從價值論上來解釋讀書人的,也就是從更為精神性的、超越性的方面來理解和要求“讀書人”。這個“達禮”又可以區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相對來說是形而下的。禮這個字最直觀和最表層的含義指的是禮儀,所謂“彬彬有禮”。一個“達禮”的讀書人,必是一個舉止斯文、儒雅的君子,他的舉止是有規矩的,也是有美感的。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追求一種教養、雅致,讀書人應該有最基本的教養和雅致。這種舉止上的規矩,甚至有可能會達到一般人以為的迂腐的“窮酸”境地。例如,在古人看來,一個講禮的讀書人應該“濕身不亂步”。所謂“濕身不亂步”,毋寧是對這種教養和雅致的生動的、夸張的、戲劇性的表達。對讀書人在“達禮”上的要求,可以說是中國文化中的一種基本的、穩固的心態。我少年時的一次經歷,可以驗證這一點。在我高考之后、前來廈門大學入學前的那個夏天,我去外婆所在的海邊漁村小住,算是向外婆辭行。一位遠親,因了我能夠上大學而以成年人之禮隆重地設宴相請、相賀?晌易约,實在依然還只是個半大不小的孩子,席間有不適當的舉止,這舉止卻也不很過分,更不妨礙和傷害他人。這一家的奶奶,邊上親見,極為驚訝。老人家也并不徑直教導我,細聲向她的媳婦說了聲,“他是讀書人呀”。我聽到了,當時很驚訝,我的小舉動和這話怎么關聯了?也很羞愧,知道我一定做錯了,卻無從知道錯在何處。多年后,總算明白了老人家的意思。她覺得讀書人該有那樣的一種教養和雅致,可是這個馬上要上大學的十六歲少年,他沒有做到。所幸今天我能夠寫下這一番文字,也不枉我偶遇那個奶奶當時對我無意的批評。我更該借此感謝她,不僅謝她添了我后來的一點教養,更是謝她幫助我作為“讀書人”來思考“何為讀書人”這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