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屬于簡潔、生動而又價格實惠的教材。令人激動的貫穿本書的特色之一是, 對電影從業者的采訪, 讓學生對當今影視制作領域的現實世界的實踐有所洞察。此外, 獨特的篩選出來的問題有助于學生把每一章中學習到的概念, 應用到他們觀看的任何電影之中, 附錄中的詞匯和文本后的術語表, 確保學生能很容易地掌握概念的完整解釋。
一個多世紀來,觀影一直是一種文化實踐、一種文化習慣和一種國際性的消遣方式。作為一種媒介,電影超越了社會、政治、經濟、國家和種族的界限;電影語言一誕生,旋即成為既具有普遍性意義又具有不可否認的吸引力和說服力。總之,作為現代公民,觀影已經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一種全球文化體驗。
本書致力于拆解這種媒介的形式結構,介紹其社會和歷史背景。本書有雙重目標:首先,提供一個框架,在這個框架下,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電影的形式、風格和結構;其次,介紹重要的電影、電影導演以及涵蓋一系列歷史時期、流派和民族影片的電影創作傳統。本書將教學功能和根本性的話題討論有機地結合起來,力求提高和豐富讀者電影分析的技能和語匯。
主題范圍:形式和背景
本書前6章介紹電影媒介形式的構成和風格元素:敘事、場面調度、攝影技巧、剪輯和聲音。
本書主張電影既是商業和工業企業,同時也是一種藝術和創造性的奉獻,然后轉向探究電影發展歷程、制作、后期制作、發行(包括推廣與廣告)以及展演等實踐層面。讀者除了要了解電影的形式和風格元素是如何形成意義的,還要學習電影作為流行的大眾文化,是電影制片廠和大公司生產并獲得利潤的一種產品。在介紹真人表演的敘事電影的藝術和商業后,第8章我們轉向電影制作的其他形式,重點介紹紀錄片、動畫片和實驗電影。這里的關鍵是,我們用于分析更為主流的、商業的或者傳統的敘事電影的種種基本工具,也同樣適用于這些非傳統的電影形式和風格。
第9章探索特定時期和地點出產的電影。重點是:好萊塢電影制作的重要時期,美國電影制片廠和獨立電影之間的差別,四種重要的歐洲電影運動(德國表現主義、蘇聯形式主義、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和法國新浪潮)中,歷史、文化和電影形式之間的關系,以及戰后日本、中國香港和印度的電影。
第10章,闡述電影分析的寫作問題,這部分內容在課程學習中隨時可以參閱,比如記筆記、列出參考資料來源,這一章通過安排寫作作業來指引讀者,有文本范例,也有匯編文獻的指南。
本書比其他著作更重視圖文比(picture-to-text ratio),換句話說,本書更具有直觀性。本書正文中討論了大部分的插圖,有助于讀者在學習中掌握基本原理和精細分析影片的技能。
第2章至第6章、第8章中闡述電影制作的文章,有助于讀者深刻理解電影導演們是如何考慮電影的形式與風格元素的。文中節選了對當代著名電影導演的獨家訪談內容。
每一章后面精心篩選出來的問題,有助于讀者將這一章中討論的概念應用于自己的觀影實踐。這些問題既有助于生成筆記和論文寫作需要的思路,也可以引導課堂討論。
每一章結尾的“聚焦”文章,把該章中討論過的概念集中在一起,向讀者展示如何應用這些概念。
嵇美云,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博士,美國天普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訪問學者,現任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主講“電視娛樂節目”“演講學”“影視文本分析”。學術興趣包括廣播電視節目策劃、話語分析、跨文化傳播等。參與國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四項,在《現代傳播》《新聞大學》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出版譯著《內容分析法:媒介信息量化研究技巧(第2版)》(2010)、《廣播電視新聞報道(第6版)》(2012)、《融合新聞學實務》(2016)。2013年獲“廣東省新世紀電視理論貢獻獎”。喬恩·劉易斯(Jon Lewis),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學博士,俄勒岡州立大學電影研究杰出教授。他已出版10部電影與文化研究著作,其中《浪漫與毀滅之路:青少年電影與文化》獲《選擇》雜志年度學術著作獎。他曾任《電影學季刊》(Cinema Journal)主編(2002-2007),兼任美國電影與媒介研究協會執行委員。他在影院上映的紀錄片《解密深喉》(2005)和《本片沒有分級》(2006)中出鏡。目前他在為羅格斯大學出版社編輯十卷本的《銀幕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