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猶如一把利劍,正以勢不可當的規模滲透我們的社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我們所有人都在一步步地進入精細解析的社會。通過佩戴的運動手環了解每天的運動量、消耗的熱量、心跳速度等,借助數字化書籍可以更容易地檢索到資料,通過交通智能監控設備的分析,能夠得出更加精確、智能的交通運行方案……我們的身體、我們的社會關系、自然界,以及政治和經濟都將以比之前更加精細、精確、透徹的方式被獲取、分析和評價。
作者將這種被高度解析了的全新的社會稱為微粒社會。在本書中,他總結指出人類社會正在經歷著由數字化引起的幾場特殊的革命——差異革命、智能革命、控制革命,這三大革命勾勒出微粒化社會的輪廓并引領著社會朝著兩個關鍵的方向發展。一方面是超負荷的制度——我們一直以來遵循的制度和法律正在數字化時代支離破碎,當一種全新的技術出現并投入應用,我們的法律制度應該如何跟上腳步?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使得人與機器之間的界限越發模糊,因此,我們迫切需要一種對人的全新的認知。
我們如何才能快速適應并加入這場社會變革?我們的價值觀將發生怎樣的改變?如何使數字化的程序算法體現我們的價值?如何讓人類區別于那些越來越聰明的機器……人類面臨著諸多的此類問題,作者與大量的研究者、企業家、醫學專家和法學家對話交流,在這本書中深入探討了這些問題。
這本書將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社會變遷的巨大圖景,更能加深在數字化世界中對人本質的深刻理解。
數字化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我們在線留下的每一個痕跡,無論是一次點擊還是一次停留所產生的數據,都讓我們的行為、習慣被更深刻理解。小到個體、大到公司,每一個層面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這本書的作者庫克里克在書中詳細解讀了當下這個被解構的社會并將之總結為“三大革命”。任何想要了解數字化或是正在從事和數據有關工作的人都不可錯過這本書。
歷史上,每一次技術的飛躍都會引發社會的變革,當數字化不斷蔓延至社會各個層面的時候,我們的制度包括法律、科學及科學方法、我們當前的政治制度等,它們是否還能解決當下的問題,或者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這本書將引導我們思考這些社會迫在眉睫的問題。
數據對每個公司的意義無須贅述,很多大公司的核心價值就在于其掌握著大量的重要數據,數據已經變成很多公司的核心競爭力。這本書將幫助關注數據的公司更深刻地理解數據和數據為這個社會帶來的改變。
當薇薇娜·明4歲的兒子菲利克斯患上幼兒糖尿病時,她立即意識到是時候做點什么了——她要精確掌握兒子患病的過程,而在此之前還沒有人這么做過。
薇薇娜所不知道的是,她因此將兒子帶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糖尿病可能引起兩種危害病癥:如果血糖值過低,菲利克斯的行為將很快失控,大腦運轉速度會下降,并且變得有侵略性;如果血糖值過高,他就幾乎無法與人交流,陷入呆滯,薇薇娜描述說:“他就像一個自閉癥患者。”這兩種病癥都將耗費菲利克斯寶貴的生命,并影響他的成長。
薇薇娜和她的夫人諾瑪(這是一個同性戀家庭)打算盡可能準確地弄清楚菲利克斯在什么時候、在哪些情況下血糖會升高或者降低。她們在Excel(電子表格程序)中詳細地記錄著菲利克斯的每頓飯:早餐,一塊96克的全麥面包片,其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為30%,還有17克花生奶油,其中含有碳水化合物2.1克。她們還會記錄菲利克斯的活躍程度,比如他什么時候玩耍,什么時候又變得呆滯。她們還拜托幼兒園的老師提供有關菲利克斯行為的詳盡信息。
但是對于薇薇娜和諾瑪而言,這些還不夠,原因在于她們兩人在數據處理上都是經過訓I練的。薇薇娜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名神經學科學家,同時還在為一家名為吉爾德的新創獵頭公司工作。該公司借助詳細的數據分析為高科技公司搜尋潛在的人才。諾瑪也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作,主要研究數字化技術如何提升教學質量。
因此她們給菲利克斯配備了她們所能找到的最精確的數字化血糖測量儀,同時全天候記錄他的心律,還為他佩戴了一個測量儀測量他的壓力癥狀,如出汗、皮膚過敏等,并且通過一個帶有傳感器的微型臂帶Fitbit記錄菲利克斯的每一個動態。
于是,菲利克斯成了得到最完善測量的4歲兒童。
測量得來的數據會被他的雙親運用一套復雜的算法加以處理.科學地說,是運用包含多維度因素的貝葉斯模型處理數據。
在終于搜集到足夠多的數據后,薇薇娜和諾瑪回到了一個在不知不覺中慢慢變得落后的世界。在此之前,她們認為菲利克斯的醫生非常權威也很友好。但是那些醫學專家在面對如此大量的數據時卻表現得非常驚慌和惱怒,而且他們堅持按照標準程序進行診斷治療。為此,薇薇娜和諾瑪需要在接下來的三個月時間里特意挑出一周,將菲利克斯的血糖值每天三次地記錄到一張紙上。“您是在開玩笑嗎,醫生?”薇薇娜反問道,“我們現在擁有的,是精確到每分鐘的、更詳盡的數據!”
當薇薇娜(按醫生的要求)把那張記有21條數據的紙拿給醫生時,這些醫生才肯彎下腰,“瞇起眼睛”,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制訂他們的治療方案。薇薇娜生氣了。因為最精確的數據就在醫生手上,而他們卻選擇了忽略。不僅僅是數據——醫生忽略了她們的兒子!以及她們在此期間掌握的菲利克斯的患病信息。
就好像,有兩個菲利克斯存在著。
其中一個菲利克斯生活在一個并不準確、只被粗略測量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對糖尿病的治療靠的是一張紙。唯一確定的是菲利克斯正在遭受一種與血糖有關的嚴重疾病的折磨。菲利克斯在這個世界中只是一個粗略的輪廓,一幅不清晰的影像。
而在另外一個世界中,菲利克斯好像出現在一張視網膜屏幕上,是被高度解析的,連微小的細節都清晰可辨。甚至他身體的內部動態,也能輕而易舉地得到持續的觀察和分析。
紙上的菲利克斯由醫生根據平均值診斷病情,而這一平均值是他們依據從大量病患身上搜集到的、為數不多的數據計算而來。對于這個小男孩的診治會或多或少地與對于其他患兒的診治一樣。實際上,接受診治的不是菲利克斯,而是平均值。
……
一旦我們將責任歸咎于個體行為者,我們就會誤以為只要我們清除了幕后操縱者,問題就會消失。如今,我們面臨的是徹底的結構變革,而這種結構變革是不可能由個體行為者負責的。
但是在骨子里我是樂觀的,即我們能夠成功應對目前朝我們襲來的那些革命。這種樂觀源于我們人類已經經歷了三場類似的“災難”(社會學家尼可拉斯·魯曼如此稱呼):語言的產生、文字的發明以及印刷術的傳播。它們當中的每一個都決定性地改變了社會的粒度,并迫使人類對自我和世界形成了全新的認知。
比如印刷術,曾戲劇性地將各種各樣的觀點和世界觀解析得比以前更加細微、更加對立,這樣就分解了那種中世紀的、等級制的、以上帝為中心的世界觀,并將人類塑造成了現代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不安分的主體——直到今天,我們都還是如此。
這條路曾經充滿矛盾和斗爭——在微粒社會,事情也不會有什么不同。艱苦卓絕的時代正在到來。我們將要看到的這個新世界,是一個“極端事物的世界”。我們人類也要新增一種“極端的”自我理解,在這種理解中我們是柔弱的、敏感的,也因此是更具人性:的。
因此本書談論的不是數字化技術本身,而是數字化技術會讓我們自己、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的社會發生怎樣的改變,以及數字化技術會將我們置于何種挑戰面前,無論是針對個人的還是針對社會的挑戰。一旦解析差異化的能力迅速提高,如何確保人們的平等?如何保證我們所有人都能參與目前正在進行的智能革命?如何使數字化的程序算法體現我們的價值觀?如何讓人類區別于那些越來越聰明的機器? 這些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但是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在與研究者、企業家、醫學專家和法學家的對話交流中,一些曾經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現在變得清晰了:我們將置身其中的、那個正在發生新型“解析一解體”的世界,雖然存在著諸多的陷阱和危險,但是它也將促使我們更加深入地研究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我們迎面走向的,不是人性的喪失和機器人化,相反,我們所走向的,是對人類更精確的認識。新型機器和新的程序算法正在向我們發起挑戰,為了能夠成功應對,我們必須改變自己,而我們的優勢恰恰就在這里——我們是能夠重新創造自我的人。
那么我們將成為什么樣的人呢?新的輪廓正在逐漸顯現,雖然目前還不是清晰可辨。但是我想嘗試用幾句話來描繪你和我在這個微粒社會中將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其中一些描繪是互相矛盾的,還有一些描繪只有在閱讀完本書后才能明白。但是你大致可以將自己設想為這樣的微粒人:
你將不再是個性的,而是獨一無二的。
你將生活在一個更加不平等的世界。
你將受到全新標準的評價。
你將分散你自己。
你的收入將更多或者明顯更少。
你在沒有機器幫助的情況下將無法理解自己。
你將生活在一個更加簡單的環境中。
你將受到不同于其他所有人的對待。
你將變得更加敏感、更加不可預測以及更加玩世不恭。
前景很美好,不是嗎?
克里斯托夫·庫克里克(Christoph Kucklick)
博士,德國知名社會學家,著名記者,通俗專業書作家。2006年在柏林洪堡大學獲博士學位。自2014年7月1日起擔任德國大型雜志《GEO》的主編。2003年獲得“薩·米特獎”, 2014年獲“德國朋克特記者獎”。
前言
第一章差異革命
上帝視角下我們的工作
奧巴馬團隊的秘密武器
微粒化的民主
量化自我
平等危機
新型社會物理學
第二章智能革命
當機器人擁有智能
不平等的幽靈
未來的工作
與機器共同進化
我們將變得更加聰明卻更緊張
我們如何適應機器的世界
我們將怎樣喪失性別
第三章控制革命
性、毒品和大眾音樂
從最大限度地利用到最大限度地解析
在機器世界欲罷不能
預測機器
評價型社會
專家的終結
不測性政策
第四章超負荷的制度
雙重進程:解析—解體
法律的發展進程
被隱藏的繁榮
使不可見者可見
關于數據保護
從鬼臉到幽靈提問
微粒化的國家
第五章微粒人
受辱的時代
新型人類
迷失
玩游戲的我們
不可預測的移情
將數字化社會視作一種經歷著“解析—解體”雙重進程的社會的巨大優勢在于,我們可以贊美那些數字化技術帶來的進步和好處,同時不至于對所面臨的巨大問題視而不見。
這兩種視角通常被一種古怪的意見分歧分離開來:美國作者對數字化社會持贊賞態度,而歐洲的作者則對此持懷疑態度。就好像這種差異是地緣性的。而我嘗試給予這兩種視角探討的空間,因為不然我們就無法理解微粒社會。贊賞和驚慌,正是要旨所在。
我也不會對每種分歧都表明我的憤怒,我相信擁有冷靜頭腦的人才可以做出更深入的分析。而且我不會將責任歸咎他人。因為這樣的話,除了想象中的罪犯,你在本書中將不會讀到任何關于新自由主義的內容,這或許就太淺薄了。我也不會以谷歌、臉譜網、亞馬遜等巨頭對民眾的陰謀為出發點,即使它們身上有很多需要指出批評的問題。假如真的要有所怪罪,我也堅定地認為國家和政府才是更大的無賴,因為它們不僅不控制特工組織,還常常過分地將自己視作數據保護的特例。但是即便是它們,也無法解釋當前發生的事情。一旦我們將責任歸咎于個體行為者,我們就會誤以為只要我們清除了幕后操縱者,問題就會消失。如今,我們面臨的是徹底的結構變革,而這種結構變革是不可能由個體行為者負責的。但是在骨子里我是樂觀的,即我們能夠成功應對目前朝我們襲來的那些革命。這種樂觀源于我們人類已經經歷了三場類似的“災難”(社會學家尼可拉斯·魯曼如此稱呼):語言的產生、文字的發明以及印刷術的傳播。它們當中的每一個都決定性地改變了社會的粒度,并迫使人類對自我和世界形成了全新的認知。比如印刷術,曾戲劇性地將各種各樣的觀點和世界觀解析得
比以前更加細微、更加對立,這樣就分解了那種中世紀的、等級制的、以上帝為中心的世界觀,并將人類塑造成了現代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不安分的主體——直到今天,我們都還是如此。這條路曾經充滿矛盾和斗爭——在微粒社會,事情也不會有什么不同。艱苦卓絕的時代正在到來。我們將要看到的這個新世界,是一個“極端事物的世界”。我們人類也要新增一種“極端的”自我理解,在這種理解中我們是柔弱的、敏感的,也因此是更具人性的。
因此本書談論的不是數字化技術本身,而是數字化技術會讓我們自己、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的社會發生怎樣的改變,以及數字化技術會將我們置于何種挑戰面前,無論是針對個人的還是針對社會的挑戰。一旦解析差異化的能力迅速提高,如何確保人們的平等?如何保證我們所有人都能參與目前正在進行的智能革命?如何使數字化的程序算法體現我們的價值觀?如何讓人類區別于那些越來越聰明的機器?
這些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但是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在與研究者、企業家、醫學專家和法學家的對話交流中,一些曾經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現在變得清晰了:我們將置身其中的、那個正在發生新型“解析—解體”的世界,雖然存在著諸多的陷阱和危險, 但是它也將促使我們更加深入地研究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我們迎面走向的,不是人性的喪失和機器人化,相反,我們所走向的,是對人類更精確的認識。新型機器和新的程序算法正在向我們發起挑戰,為了能夠成功應對,我們必須改變自己,而我們的優勢恰恰就在這里——我們是能夠重新創造自我的人。
那么我們將成為什么樣的人呢?新的輪廓正在逐漸顯現,雖然目前還不是清晰可辨。但是我想嘗試用幾句話來描繪你和我在這個微粒社會中將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其中一些描繪是互相矛盾的,還有一些描繪只有在閱讀完本書后才能明白。但是你大致可以將自己設想為這樣的微粒人:
你將不再是個性的,而是的。
你將生活在一個更加不平等的世界。
你將受到全新標準的評價。
你將分散你自己。
你的收入將更多或者明顯更少。
你在沒有機器幫助的情況下將無法理解自己。
你將生活在一個更加簡單的環境中。
你將受到不同于其他所有人的對待。
你將變得更加敏感、更加不可預測以及更加玩世不恭。
前景很美好,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