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豫北農村一位平凡的母親。他是從河南煤礦走出去的一位著名作家。當得知辛苦操勞一生的母親病倒入院,身為作家的兒子從京城趕赴床前守護,得以與母親親密接觸,一百多個日夜,點點滴滴的記錄,寫下這部日記。
這是屬于作家的一段特殊的心路歷程與生命體驗。
在看似平實質樸、波瀾不驚的文字下,卻涌動著作家豐沛的情感波濤。通過母親及姐妹的回憶與講述,中原大地一角的滄桑變遷,世道人心,風俗人情,在當下與過往的歲月中凸顯,堪稱一部當代的世說新語。 同時,在作家筆下,一位散發著女性光輝的母親形象,細雨潤物般打動人心;患癌的母親*終還是走了,但兒子用文字為她豎起一座豐碑,從而給人向上向善的力量……
作家以白描簡約的手法,冷峻隱忍的筆調,寫出了陪護日子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不僅視角獨特,思想敏銳,一如既往地保持了作家寫作的深度和力度。
本書是寫給經歷過病痛生死、有一定生活閱歷的讀者。
本書由五次獲中國*美的書稱號的設計師劉運來設計,四色印制,書中配有日記手跡及彩色插圖二十幅。
《詩經》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這是一部感恩集,感恩一位平凡而堅韌的中國農村母親,為之豎起的文字豐碑;這是一部守望集,一位大地之子對親情、鄉情、世情的回眸,從而成就了一次對母親哭吐精誠的情感宣泄。
劉慶邦,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農村。當過農民、礦工和記者。著有長篇小說《斷層》《遠方詩意》《平原上的歌謠》《紅煤》《遍地月光》《黑白男女》等九部,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集《走窯漢》《梅妞放羊》《遍地白花》《響器》《黃花繡》《大姐的婚事》等五十余種。作品曾獲魯迅文學獎、老舍文學獎、北京市政府獎等,F為中國煤礦作家協會主席,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多篇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德、意大利、西班牙等文字,出版有六部外文作品集。
作家劉慶邦被譽為短篇小說王,但他近年創作了大量散文精品,其風格雋永含蓄,質樸溫情,充溢著小細節、大感動,作品多次榮登年度散文排行榜。
筆記從此變成日記(上部)
我成了沒娘的孩子(下部)
附錄:后事(短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