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舵偨嗅t藥名家》是一本紀實性的文史資料,精選了四十多位當代鎮江的中醫藥名家,運用報告文學、傳記文學和人物通訊等表現手法,力圖展示鎮江的中醫藥名家們的儒道醫德及造健康之福音的智慧和風采,他們用低調的華彩彰顯著永恒不變的魅力。
吳子周
吳惠民
章成之
王霈長
陳邦賢
朱良春
章壽芝
陶有祿
沙一鷗
丁義民
袁克誠
沙載陽
馬羽仙
儲云卿
滕又軒
唐星
李裕國
張圣德
任南新
柯夢筆
趙福禮
朱辟疆
許祥生
周亞平
王濱
徐琴
彭江寧
史亞祥
歐陽坤根
金伯恭和金許洪
張克忠
張長根
許戈
黃錫琨
楊傳壽
賀玥
丁家祥
王平生
柴貴寶
李中東
張伏川
周永法
陳于群
秦素珍
張式年
杜宗棠和杜文采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一鎮江膏藥
跋
后記
《鎮江中醫藥名家》:
對癲癇癥研討:《內經》云“重陽者狂,重陰者癲”。所謂癲疾,往往包括癇癥,多性情郁悶,臟氣不平,郁久生痰,蘊積于中,升則癥發,降則癥平,故患者平曰亦如常人,而逢惱怒驚恐、過度勞累、飲食起居、將息失宜等情,皆能觸發。有從遺傳而來,幼即舉發,更屬痼疾。此癥發作之前,每有短暫頭目昏眩,感覺不舒,因肝風膽火上逆,痰涎雍盛,經氣阻滯,神明蒙蔽,故發時昏仆于地,不省人事,聲如羊鳴,瘛癍頻仍,口嚼目斜,口吐涎沫,甚至舌破出血,眠象滑數,或細滑,舌苔薄膩,醒后頭昏,倦意、嘔吐,嚴重者,又復發作,體力因此虛憊。
從癲癇病苔脈證觀之,發作之因,乃“肝風”“痰”“火”,故治療必須平熄肝風,也要滌痰泄熱。
膽南星、貝母和二陳,皆為滌痰而設,僵蠶、地龍、天麻以祛風,遠志祛痰安神,郁金解郁化痰,琥珀、茯神安神定志,針刺小海、神門清神志寧心,內關間使為心包經穴,能寬胸氣,祛胸膈痰涎,且有安神之效。
癲癇病虛實夾雜,既理其實,亦不能忽視其虛,“血虛則風生”,肝陰不足,則肝陽偏旺,消灼陰液,更易化風。因此在大多熄肝風、滌痰熱藥中,必須兼顧其心。方中紫河車、丹參、茯神,滋填肝腎,補心寧神,既屬此意。
王霈長對癲癇病從診治的辨證到藥的使用,都進行了論治的分析。王霈長對“乳糜尿”的辨證論治亦有獨到專長。他將所治愈兩例“乳糜尿”的心得展示給同道,以供參考。
一例,盛某某,女,52歲,門診號113971。小便乳樣白物,且有油物狀,漂乳其上,經西醫化驗為乳糜尿。經常失眠、腰痛,面目浮腫,頭眩,稍勞則虛火上升,脈虛弱。
服:全瓜蔞六兩、飛滑石四兩、石葦二兩,共為末。每服一錢,一日三次。更以大麥粥下,食前服。
經服上藥一段時間后,癥狀基本消除。
二例,馬某某,女,49歲,小便乳糜尿,帶有血絲,如膏如涕,怔忡,已有兩年之久,素患腎臟炎。
服:全瓜蔞、飛滑石、石葦、紫苑,共研細末。
煮麥粥加藥末一錢,一日三次,食前服下。服后癥狀消除。
對本癥的研討:《內經》云“少腹冤熱,溲出白液”,此癥屬白濁之類,其病理于脾、腎、膀胱三經都有關系。蓋脾有濕熱,則運化失常,腎與膀胱相表里,腎虛則膀胱氣不化津,故小便有油脂不化之狀。
《醫學心語》說:“白濁之因有二,一由腎虛敗精流注,一由濕熱滲入膀胱。”此兩例屬后一種情況,所以小便有白液。
此癥一般情況,起初小便時陰中澀痛,病久則不痛,溲后余瀝濁液,下流如米泔,甚者有油物狀漂浮其上。在女子很容易誤診為白帶,所以,在問診時,要詳細追問其初有無小便澀痛感覺。治療上予以清化濕熱。方中瓜蔞清熱潤燥止渴,滑石、石葦利尿滲濕。據《別錄》載:石葦尚有“益精氣,補五臟”之功,藥用大麥粥送下,取其益氣養胃。若小便中有血絲,則用紫苑,疏泄肺氣,開上竅而下竅得泄,走血分血通調水道,使小便赤澀帶血的癥狀趨于自利而愈。
王霈長不愧為一代中醫大師,其獨到之法為后者行醫鋪筑了便捷之路。
王霈長認為中醫是祖國醫學之瑰寶,不當私為已有,亦為社會共享。因此,他對自己幾十年所學、所積累之醫術毫無保留,盡心傳授給門徒近20人。鎮江江蘇省中醫名人唐星就是王霈長的得意門生。王霈長傳授醫術于學生的同時,更傳授醫德之要,對其子女則用“以德為本”為訓誡。
王霈長言行一致,以身作則,畢生不嗜煙酒,喜以書法、繪蘭為業余愛好。書魏碑,字體剛健雄壯;繪蘭花,姿態清秀,如出閨筆,引人人勝。他還是當時鎮江國畫室的成員。
王霈長堅持為困難平民、鄰舍診治不收酬金,深受民眾愛戴,雖然去世已久,但只要人們回憶起他來,即以口碑相傳以緬懷。
緬懷大師,此文雖不能彰顯王霈長醫術醫德全部,但也舉例一二,即以為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