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城鄉產權制度改革的發展,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業勞動力不斷向非農產業轉移。由于二元戶籍制度體制的存在,進城務工的農業勞動力身份轉化困難,擁有農業戶籍與工人職業雙重身份的農民工階層產生。2016年農民工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農民工總量已經達到2.8170億人,約占總就業人口的36.37%,其中外出農民工人數已經達到1.6884億人,約占城鎮就業總人口的41.78%,農民工規模龐大,已經成為我國城鎮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過去的30年中,農民工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農民工的GDP貢獻率達到21%。與此同時,農民工問題產生,民工荒的出現以及農民工城市犯罪率的增長等,嚴重影響了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解決農民工問題逐步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主要任務。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伊始,國家為農民工提供自由進城務工的準入性產權制度安排,國家與農民工群體之間、企業與農民工群體之間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產權結構關系。在這兩種差異化的產權結構關系中,國家、企業與農民工之間的強弱勢產權地位差距明顯。農民工同國家、企業進行產權交易談判過程中,無法有效爭取應有的產權權益,農民工勞動力產權受到侵害,農民工問題形成,普遍表現為企業拖欠農民工工資、農民工社會保障率低下,以及農民工相關公共服務缺失等。農民工問題的存在,一方面阻礙了勞動力自身的增殖再生產與農民工子女素質的提高,從而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增加了難題;另一方面阻礙了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利于我國人口素質的提高與產業結構的升級,從而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學術界從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等角度對農民工問題進行了研究,給出了一些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建議。這些建議在實踐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對農民工問題產生的深層本質分析不足,導致了實踐過程中解決問題的成效有限。筆者認為應從農民工問題產生的產權制度缺陷入手,從根源上理清解決形成農民工問題的產權侵害所在,通過產權制度創新對農民工產權關系進行保護,提高政策實踐成效,加快解決農民工問題的進程。
本書共八章,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章與第二章,是全書的邏輯起點與理論基礎部分,對本書的研究背景與意義、相關問題的國內外研究動態,以及分析問題的理論基礎等進行了闡述。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七章,是本書的主體與創新部分,闡述了農民工的產生與發展、農民工的產權關系及其侵害、農民工問題的形成、農民工問題的外部性及其消極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通過產權制度改革與創新,運用產權經濟學的方法,通過降低解決農民工產權侵害的交易成本、內部化農民工務工行為的外部性,達到緩解甚至解決農民工問題的目的。
第三部分是第八章,是對全書的總結。
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章引言,闡述了農民工問題提出的現實背景、研究的理論意義、實踐意義與合理性、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國內外相關問題研究動態、農民工問題相關概念的界定以及本書的基本分析框架。
第二章對分析農民工問題的基本理論與方法進行闡述。本書的任務和目的是為研究對象提供科學的產權理論基礎。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產權理論與西方產權經濟學理論的歸納整理指出,馬克思主義產權基本范疇、勞動力產權理論、產權基本功能研究、西方產權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外部性理論為分析農民工產權關系及其侵害、農民工問題的外部性奠定了理論基礎,提供了研究方法。
第三章對農民工階層的產生與發展進行分析。從歷史的角度看,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條件下,中國城鄉產權制度改革造就農民工階層的產生。一方面,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產生,形成了農業剩余勞動力的供給,為農民工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條件;另一方面,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勞動力市場不斷形成,生產資料所有者多元化,勞動制度改革等形成了企業對農業勞動力的自主需求,是農民工產生的現實環境。農民工的務工模式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而不斷演變,農民工逐步脫離農業生產,向工人階層轉化。
第四章對農業勞動者向農民工階層轉化過程中,農民工角色的歷史演進模式與農民工問題的形成進行了分析。農業勞動者向農民工階層轉化的過程中,其角色演進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半離土不離鄉、半離土又離鄉、離土又離鄉,以及新生代農民工再轉移回歸階段。在四階段的階層演進過程中,由于城市接納農民工的機制尚不健全,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受阻,農民工產權受到侵害,農民工問題不斷產生。而對于農民工問題形成的研究,筆者將其劃分為兩個階段進行闡述: 一是農業向非農業流動過程中的農民工問題,二是伴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與轉移的農民工再流轉問題。
第五章對農民工的產權關系及其侵害進行分析。農民工具有雙重身份,戶籍身份農民,決定了農民工同農村集體之間會圍繞農村土地財產產生一定的產權關系,職業身份工人,決定了農民工同國家以及不同經濟類型的受雇企業之間會圍繞勞動力產權形成一定的產權結構與產權關系,而產權結構中存在的產權初始配置的不公平、產權主體地位強弱差距明顯等問題,使得企業對農民工勞動力產權發生侵害,農民工問題產生,從而農民工問題的本質是農民工勞動力產權受到侵害。
第六章從外部性角度對農民工問題進行分析。一方面,農民工為社會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農民工問題不斷出現。在農民工進行生產性勞動的過程中,國家、企業、農民工均獲得收益,但農民工付出的私人成本并沒有得到足夠的補償,部分農民工應得收益被國家、企業無償占有,農民工進城務工具有正外部性;另一方面,企業雇用農民工進行生產,由于農民工問題的存在,使得企業獲得利益的同時并沒有付出對等的成本,企業將部分私人成本轉嫁給社會,企業雇用農民工生產存在負的外部性。外部性問題的存在意味著社會資源配置尚未實現帕累托有效狀態,農民工問題的外部性將會對社會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而減緩甚至消除農民工問題的外部性,有利于社會經濟的安定與發展,是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必然途徑。
第七章是農民工產權保護的制度創新。對農民工的產權關系及其侵害,以及農民工問題的外部性進行了分析,指出農民工問題的產生是農民工獲得進城務工的國家許可的前提下,相關產權制度的缺陷以及配套產權制度缺失的結果。針對現有產權制度的缺陷與缺失,通過產權制度改革與創新,降低農民工產權保護的交易成本,緩解甚至消除農民工問題的外部性,從而為有效地緩解甚至解決農民工問題提供思路。
第八章,通過上述分析得出三個基本結論: 第一,農民工問題產生的本質是農民工勞動力產權受到侵害的結果;第二,農民工問題存在的條件下農民工進城務工具有正的外部性;第三,產權制度改革與創新是解決農民工問題的關鍵。
在研究過程中,筆者一直在努力爭取進行以下創新:
首先,在農民工問題研究角度上的新探索。一直以來,我國理論界對于農民工問題的研究,大多采用歷史分析、實地調研、統計歸納等方法,從道德理念、收入分配等角度進行分析。筆者認為從上述角度研究農民工問題,只是進行了定性與定量的描述,并未找出農民工問題產生的根源機理。而運用交易成本、外部性等產權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從產權角度對農民工問題的產生原因進行分析,清楚地展示了農民工問題產生的根本機理,為從根源上解決農民工問題提供了依據與方向性的思路。筆者從分析產權結構、產權關系、產權制度三個方面入手,對農民工問題的產生機理進行分析,指出農民工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國家初始產權配置條件下,相關產權制度存在缺陷、配套產權制度缺失,農民工勞動力產權交易過程中,產權保護交易成本巨大。只有不斷修正現有產權制度的缺陷、創新配套產權制度,才能降低農民工產權保護的交易成本,有效地緩解甚至解決農民工問題。
其次,運用外部性問題分析方法對農民工問題進行分析,通過對農民工進城務工的收益與私人成本、企業雇用農民工生產的收益與私人成本同農民工以及企業行為所帶來的社會收益與成本的比較分析證明,當農民工問題存在的條件下,農民工進城務工具有正的外部性,企業雇用農民工進行生產具有負的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是社會總福利發生凈損失的根本原因。
再次,提出農民工問題是產權交易過程中農民工勞動力產權受到侵害的結果。筆者認為,在國家、企業以及農民工群體三方建立的產權結構與產權關系中,國家、企業同農民工的產權強勢弱勢地位差距明顯,農民工群體作為弱勢一方,在產權交易談判過程中基本沒有發言權,國家、企業作為強勢產權主體,在產權交易過程中占據相對甚至絕對優勢地位,因此農民工勞動力產權侵害將不可避免,農民工問題必然產生。
最后,提出在農民工產權保護制度的改革與創新中,要對農民工勞動力價值進行重新計算,在此基礎上建立并完善彌補農民工勞動力價值、規范農民工產權保護的制度體系。
本書對農民工問題的分析,仍舊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雖然比較系統的搭建了研究農民工問題的產權經濟學框架,并且在分析造成農民工問題的制度缺陷的過程中,為解決農民工問題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但是在這一思路成為現實解決路徑之前,仍存在許多難題與阻礙,例如,城鎮人口在務工的同時也存在無償加班加點工作、社會保障缺失的問題,城鎮人口也面臨著勞資關系問題等。這些問題還未能完全解決,并且人力資本定價問題仍舊是現有學科領域中的難題,希望能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通過對解決農民工問題方法的不斷創新與完善過程中,彌補制度及其執行操作的缺陷,為解決我國特有的農民工問題以及包括城鎮工人在內的勞動力產權侵害問題提供更完善、更有效的解決路徑。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從相關領域的校友與進行千村調查的同學們那里得到了較大的啟發,導師何玉長教授在文章框架、內容方面給予了悉心與專業的指導,并得到了王明華教授以及出版社相關同志的幫助,在此向他們表示感謝。限于作者水平,本書難免有不妥之處,懇請讀者指正。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選題背景與研究價值
一、 選題背景
二、 研究價值
三、 農民工問題的產權經濟學分析依據
四、 產權經濟學視野下農民工問題的相關概念
第二節 相關文獻綜述
一、 國外關于農業勞動力轉移的研究
二、 國內關于農民工問題的研究
第三節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農民工問題產權經濟學分析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產權經濟學理論
一、 產權理論
二、 勞動力產權理論
三、 產權基本功能研究
第二節 西方產權經濟學理論
一、 產權與產權關系理論
二、 交易成本理論
三、 外部性理論
第三章 中國城鄉產權制度改革與農民工產生
第一節 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為農民工產生提供了可能條件
一、 中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的主要階段
二、 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導致農業剩余勞動力的產生
三、 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的缺陷導致失地農民的產生
四、 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是農民工產生的可能條件
第二節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為農民工產生創造了現實環境
一、 所有制改革與產權主體多元化
二、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與勞動力市場形成
三、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是農民工產生的現實環境
第四章農民工角色的歷史演進與農民工問題形成
第一節 農民工角色演變的幾個階段及特征
一、 半離土不離鄉的務工模式階段
二、 半離土又離鄉的務工模式階段
三、 離土又離鄉的新生代農民工模式階段
四、 新生代農民工再轉移回歸模式
第二節 農民工問題形成
一、 農業向非農業流動過程中的農民工問題
二、 伴隨產業結構升級與轉移的農民工再流轉問題
三、 小結
第五章 農民工產權關系分析
第一節 農民工相關產權關系界定
一、 農民工同農村集體的基本產權關系
二、 農民工同國家以及雇工企業之間的產權關系
第二節 農民工的產權侵害與農民工問題的產生
一、 初始產權契約制度與農民工產權侵害
二、 雇工企業對農民工的產權侵害
三、 農民工產權保護交易成本巨大與農民工問題產生
第六章 農民工問題的外部性分析
第一節 農民工問題的現實狀況
一、 農民工工資待遇相對低下
二、 農民工勞動安全保護措施不足
三、 農民工社會保障缺失
四、 農民工城市公共服務體系缺失
五、 農民工維權工作困難
六、 產業結構升級轉型下農民工面臨嚴重的結構型失業問題
第二節 農民工問題的外部性分析
一、 農民工問題的外部性研究是外部性理論的新應用
二、 農民工問題的外部性分析
三、 農民工問題外部性的消極影響
第七章 農民工產權保護的制度創新
第一節 現存農民工產權保護制度的缺陷
一、 國家產權初始配置的配套制度缺失
二、 農民工追蹤調查與企業雇用農民工管理機制缺失
三、 農民工維權組織制度缺失
第二節 農民工產權保護制度創新的思路
一、 降低農民工產權保護的交易成本
二、 內在化農民工問題的外部性
第八章 結論
附錄 農民工共享城市基礎設施的相關法律規范與主要內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