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李嘉誠創辦長江實業;1954年,王永慶成立臺塑集團;1955年,霍英東創辦霍英東集團;1969年,魯冠球創辦萬向集團;1984年,柳傳志創辦聯想集團;1987年,宗慶后創辦娃哈哈集團;1988年,王健林創辦萬達集團;1992年,劉永好創辦新希望集團;1992年,楊國強創辦碧桂園集團;2000年,張蘭創辦俏江南集團。 如今,從這些商業帝國中走出的“公主”和“少爺”們,有些已經接下了家族的衣缽,有些已經另辟蹊徑打拼出了屬于自己的天地。父輩和祖輩究竟給了他們多少蔭庇,離開了家族的榮耀,他們還能做些什么?本書將給你答案
本書講述了11個從中國商業帝國走出的“公主”和“少爺”們,他們有些接下家族的衣缽,有些另辟蹊徑打拼出了屬于自己的天地。通過本書,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比你富有還比你努力的“富二代”們的奮斗歷程。
他們身披財富的榮光,但艱辛的汗水滴落在腳下的泥土上卻鮮有人察覺。這世界上總是有那么一些人比你富有,比你有權勢,更要命的是,他們還比你勤奮。他們含著金湯匙出生,與生俱來的富貴給了他們最初的人生資本。他們沒有坐吃山空,而是將這份與生俱來的資本當作種子,種出了屬于自己的參天大樹。他們不喜歡被別人稱作“富二代”,因為他們始終在努力用自己的力量屹立于這個世界。他們有自己的名字,不僅僅是以某某家的少爺或千金而存在。有人羨慕他們的出身,也有人嫉妒他們的財富,甚至曲解他們為“拼爹一族”,卻沒有注意到他們做出了多少艱苦卓 絕的奮斗。每一個獲得成功的人,都是一步一個腳印闖出來的,財富可以繼承,但是成功只能靠自己打拼。他們傳承著家族的事業,也同時釋放了自己的光芒。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不易。他們從父輩手中接過家族事業的權杖,將自己的風格滲入其中,使其在變革中獲得了新的發展。被父輩光環籠罩的所謂的“富二代”,絕不僅僅是本書中選取的這幾位,只是有人在財富鋪就的道路上漸漸偏離了人生的軌道。就像昔日的“京城四少”,除了汪小菲依然在奮斗路上不斷打拼之外,其余三人的個人成就已經漸漸銷聲匿跡。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有人在渴望的同時奮力拼搏,也有人看著別人的成功望洋興嘆。傳承家業,并將其發揚光大,這是他們的使命,也是他們執著追求的夢想。不要徒羨他們的富貴,當你用勤奮讓自己足夠強大時,財富自然就會滾滾而來。
朱丹紅,《職來職往》招聘達人,暢銷書作家。著有《風云再起:中國互聯網20年》
王思聰:不僅僅是“國民老公”1
1. 父親授予的“魚”與“漁”/1
2. 強勢進軍電競圈/9
3. 萬眾矚目的微博達人/19
宗馥莉:強國夢會在我們這一代實現29
1. “娃哈哈帝國”的公主/29
2. 不折不扣的工作狂/37
3. 只想做到完美/45
李澤鉅:商業帝國里的低調王者54
1. 李嘉誠悉心培養的接班人/54
2. 奧運火炬手的無上榮光/63
3. “幾乎買下了英國!”/71
李澤楷:不做只衡量物質的“金錢奴隸”79
1. 選擇最愛的專業/79
2. 另起爐灶,拼一個錦繡江山/88
3. 譜寫股市神話/96
汪小菲:我會證明自己的價值,不管它有多大107
1. 京城名少/107
2. 接過家族的衣缽/112
3. 為孩子們點燃生命的曙光/120
柳青:找到信念,敢于放下自我131
1. 從中國第一學府,到世界第一學府/131
2. 滴滴打車的工作狂/139
3. 速度與激情/147
霍啟剛:站在別人的角度看自己156
1. 萬眾矚目的戀情/156
2. 建設南沙,完成祖父最后的心愿/164
3. 投身公益事業/174
王雪紅:困難是一個人成熟的機會181
1. 徜徉在心底的音樂夢/181
2. 虎父無犬女/189
3. IT界的鐵娘子/197
劉暢:“新希望集團”的新希望206
1. 十年磨一劍/206
2. 接過父親手中的財富權杖/214
3. 愛心永恒,慈善隨行/222
楊惠妍:低調是一種智慧232
1. 最佳繼承人/232
2. 碧桂園的新掌門/240
3. 把慈善當成事業來做/249
魯偉鼎:傳承家族事業,更傳承家族精神257
1. 23歲的霸道總裁/257
2. 實現跨國經營戰略/265
3. 續寫萬向神話/273
后記283
查看全部↓
王思聰:不僅僅是“國民老公”
1.父親授予的“魚”與“漁”
作為人們口中的“國民老公”,許多人眼里的王思聰總是在玩世不恭、高調地在微博中秀出自己的日常生活,毫不避諱地公開評論任何看得慣的和看不慣的人和事,就連創業,似乎都帶有那么一絲玩樂的意味。作為含著金湯勺出生的“富二代”,王思聰的確可以自豪地說“我的優勢就是有錢”,就連父親王健林也坦承,對這個兒子,的確是“要啥給啥”。人們總是喜歡在“富二代”的身上貼上“紈绔子弟”的標簽,卻不知有時候,玩世不恭的背后,是一種灑脫的生活態度,而直言不諱,則是因為要認真地充實自己的人生。其實,對王思聰,王健林并沒有像一般的富豪父親那樣百般溺愛。偵察兵出身的王健林,在兒子王思聰很小的時候,就決定要將他培養成一個有用的人。王健林是在最艱苦的條件中摸爬滾打出來的一名偵察兵,他當兵的時候剛剛15歲,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15歲還是個孩子。王健林當兵的地方,就在東北鴨綠江邊的深山老林里,艱苦的磨煉,讓他懂得了什么叫作永不放棄,什么叫作為了目標而勇往直前。軍人的堅毅個性被他銘刻到了骨子里,也注定融化在血液里,流淌進王思聰的身體。如果王健林一直在部隊中工作,也許他會把王思聰教育成一名軍人。然而世事總是難料,就在王健林一門心思地想要在部隊中做出成績,立志要成為將軍的時候,一場著名的百萬裁軍,讓他面臨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抉擇。當時的王健林已經32歲,并且已經坐到了團長的位置,卻在國家的一聲號召之下,毅然脫下了軍裝,投入到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事業當中。王健林離開部隊的那一年,王思聰還沒有出生,直到兩年之后,已經34歲的王健林才終于嘗到了初為人父的滋味。在20世紀80年代,很少有人30多歲才有第一個孩子,“老來得子”的王健林,自然對這個兒子多了一些疼愛。那時候的王健林,還沒有如今的身家,不過是一個正在創業之路上打拼的創業者。當年,他當兵的初衷,就是為了吃一頓飽飯;后來的創業,也是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條件。王健林曾經說過,“一個人性格養成最關鍵的時期是8歲到15歲”,就像他自己,15歲從軍,磨煉出能吃苦、守規矩的性格和職業操守。可是,在王思聰的幼年時期,王健林卻并沒有將他留在自己身邊歷練,而是將他送到了國外的學校。其實,王思聰的幼年留學經歷,多少是因為父母受到了從眾心理的影響。當時,人們都覺得留學歸來的人,手中似乎握了一塊人生的金牌,不過,做出讓王思聰出國的決定,也并非是父親一時頭腦發熱,他希望兒子可以在外國的學校好好鍛煉一下語言,至少在當時看來,外國學校的教育程度比國內略勝一籌。事實證明,父親的做法是正確的,經過在英國學校的學習,王思聰的確在語言方面有了極大的長進。他就讀的那間學校,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掌握四門語言,其中英語和法語是必須掌握的,另外兩門語言可以任意選修,王思聰選擇了日語和拉丁語。在國外的學習經歷,不僅讓王思聰成為一個掌握四門外語的中國人,更重要的是,國外的生活打開了他的視野,讓他在看待事情方面,比一般的年輕人更加全面,眼光放得更遠。中國的有錢人的確是最喜歡將孩子送出國去學習的群體,并且,出國留學的年齡,也顯示出更加低齡化的趨勢。曾經有調查顯示,千萬級富豪子女出國留學的平均年齡是18歲,億萬級富豪子女出國留學的年齡是16歲,而王思聰當時出國時的年紀,比16歲還要小上許多。直到今天,王健林對于當初過早送兒子出國留學的做法,依然覺得有些欠妥當。如今回頭來看,也許在國內讀完初中或者高中,然后再出國去讀大學本科或碩士,會更好一些。但是,按照王健林當時的工作狀態,把王思聰送到國外去讀書,除了希望他能夠擁有更好的未來外,更多的是因為忙于工作的夫妻二人,根本沒有時間去照顧孩子。王思聰曾經承認,自己是“父母創業的犧牲品”,不過,從小就獨自在國外讀書、生活的經歷,也讓他養成了獨立的個性。父母先是將王思聰送到了新加坡的Swiss Cottage公立中學,那是一所位于富人區的普通公立學校。不久之后,他又被父母送到了英國溫徹斯特公學(Winchester College),它是一間寄宿制的貴族男校。這所貴族學校不僅在英國當地首屈一指,即便在全世界也赫赫有名。溫徹斯特公學是英國九大公學中的一所,這里不僅接收貴族和皇室子弟,也會面向公眾開放。雖然叫做“公學”,卻是一所名副其實的貴族私立學校。之所以讓王思聰在溫徹斯特公學讀書,是因為這所學校有著深厚的學術底蘊,尤其是在音樂、美術、戲劇、體育等方面,不僅教學經驗豐富,教學設施也足夠完善和先進。更重要的是,從溫徹斯特公學畢業的學生,大多都可以進入牛津或是劍橋這樣的高等學府,這足以看出父親對王思聰的良苦用心,進入溫徹斯特公學,就等于為他爭取到了打開高等學府大門的鑰匙。王思聰果然沒有辜負父親的良苦用心,雖然沒有進入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但是他進入了與這兩所名校以及帝國學院、倫敦經濟學院一起并稱為G5超級精英大學和金三角名校的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簡稱UCL),也是英格蘭第三古老的大學。從這所大學中,走出過許多赫赫有名的人物,其中包括印度國父甘地、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肯尼亞國父喬莫�6�1肯雅塔,以及日本首任內閣首相伊藤博文。王思聰在倫敦大學學院中主修哲學系本科,完整的西方教育,讓他的思維變得嚴謹,為人處世時也更加自信。父親眼中的他,是一個“外黃里白的香蕉人”——有著亞洲人的黃色皮膚,卻因為受過西方的教育,而有著西方人的思維和情感。不過,這并不是缺點,與大多數國內的同齡人相比,王思聰的留學經歷以及思維方式,反而讓他有著更多的優勢。雖然自幼在國外長大,王思聰卻依然謹記著中國人對父母應有的尊重。他不似一般的紈绔子弟那樣唯我獨尊,與父母一言不合就可以摔門而去。相反,每當談起父親,王思聰的言辭中就帶有明顯的尊重。他可以如數家珍般地列舉出父親的許多優點,例如隨和、包容、謙讓、勤奮、刻苦、努力�6�8�6�8父親早已經成為王思聰的榜樣,他給了王思聰旁人無法企及的優越生活,卻并沒有過分溺愛,也沒有過分苛責,他給了兒子足夠的自由與獨立空間,哪怕兒子會犯一些小小的過錯,他也會用深沉的父愛予以最大的包容。曾經有人問王思聰:“如果你有孩子,會很小就送他出國嗎?”他答道:“如果說你養孩子,你是希望他以后有出息?還是希望他過著養老般的生活?告訴你這都不對。父母對孩子唯一的希望,就應該是他能開心生活,給他最好的東西,如果送出國可以給他一個更好的環境和教育氛圍,為什么不送出去?只要他開心,是不是香蕉人ABC有關系嗎?”雖然父親王健林對這個年過30才得來的兒子采取“要什么給什么”的態度,不過作為父親,他依然希望兒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能變得越來越穩重。有人說,王思聰是個敢想敢說的人,也有些人說,他的敢想敢說是一種毫無顧忌的張揚。雖然王健林對王思聰的有些表現并不是十分認可,但是卻也有著父親對兒子的寬厚包容。他認為,兒子之所以會被人用“張揚”這個詞來形容,是因為以他目前的年齡,的確還算是個年輕人;并且,更重要的是,在西方的生活和教育經歷,讓他的性格與國內的大多數年輕人不同。其實,王思聰所謂的“張揚”,不過是他習慣了西方人直接的表達方式,突然一下面對已經被中國人習慣了的人情世故,難免有些難以適應。不過,他卻并沒有刻意地想要去逢迎復雜的社會,依然我行我素活出了屬于自己的姿態,哪怕被人說成“紈绔子弟”,也毫不在意。對于王思聰來說,父親既嚴厲,也慈愛。每當他成為人們口中的熱點人物,或是卷入某些熱點事件的沖突中,父親會主動與他溝通,教他適當地收斂一下自己的行為。可是,“直接”,是王思聰多年來在國外培養出的個性。也許與父親的談話過后,語言與行為暫時得到了一些收斂,不過,很快他又會恢復成那個簡單直接的樣子。在父親面前,王思聰永遠是個長不大的孩子。有時候,面對媒體無處不在的跟蹤,他也會感到痛苦,這種痛苦,只有得到父親的安慰,才能稍微緩解。他并不是擔心自己在媒體眼中的形象被放大、扭曲,只是覺得這種時時刻刻被人盯著的感覺有些不夠自由。他曾經征求過父親的意見,是不是暫時到國外生活一段時間,躲避世人對自己的過分關注。父親以一個軍人的毅力,再一次教會了他要敢于直面現實。父親告訴王思聰,如果躲到國外去生活,時間太長不合適,時間太短又起不到什么躲避風頭的作用,不如坦率地做自己,不過,也要適當地學習一些國內的人情世故。王思聰是幸運的,他有一個愛他卻不溺愛他的父親。在王健林的眼中,從沒有“富二代”或“官二代”這樣的概念,他覺得這只不過是人們在商人與官員的子女身上強加的烙印,總有一天,隨著這些年輕人的成長,人們會將這些烙印漸漸淡忘。并且,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每個家庭的經濟條件也會不斷提高,那么所謂的“二代”標簽,就會越來越少。于是,在父親眼中,人們對于王思聰的過度關注,也就變成了一種“過度消費”,他告訴兒子,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他的過分關注,自然就會漸漸減少。“父親”這個詞,在王思聰的心中,就意味著權威。他也曾有過青春期,也曾經像大多數青春期的少年一樣,對父親產生逆反的心理。那段時間,他也變得不喜歡聽父親的話,覺得父親連英語也不會講,并沒有什么了不起。隨著年齡的增長,青春期的少年終于長大成為一名青年。他學會了怎樣同自己的父親去溝通,尤其是當他親自涉足商界,成為一名商人,便更是懂得了經商的不易。于是,對父親的敬佩便在心底慢慢累積,直到如今,父親在王思聰的心里,終于成為一個“不簡單”的人。想要擁有成功的人生,就注定不能讓生活在安穩中度過。不滿足于現狀,注定要做出一些犧牲。有些人犧牲了所謂的穩定工作,有些人犧牲了自由的時間。對于王思聰來說,他的犧牲,更多的是生活中的隱私。無論是他的身家背景或是所謂的“張揚”個性,都注定讓他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接受著世人或褒或貶的點評。不過,他也從未忘記人生需要拼搏。雖然身為富商的兒子,王思聰從不需要擔心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缺乏,可是他卻很難適應中國社會上一些約定俗成的準則。不過,勇敢的人,總是敢于設想,他就是一個有著改變規則的有膽量的人。西方的教育方式,讓王思聰的思維變得越來越嚴謹,優越的生活條件,自然讓他的個性中帶著明顯的自信。最不能讓他忍受的,就是有人質疑他的智商和能力,就連父親也會擔心,這個生活在優越條件中的兒子,患上了嚴重的“智商優越癥”。有人擔心,王思聰“處處得罪人”的個性,也許會對他的父親,甚至父親一手創立起來的萬達集團造成傷害。然而,事實證明,他是一個極其懂得分寸的人。他不僅從未傷害過父親和父親的事業,甚至因為敢說敢做,迎來了一眾粉絲的擁戴。我們身邊有著太多習慣于逆來順受的人,無論外在社會怎樣改變,他們學會的永遠是適應,而不是改變現狀。也許,隨波逐流并不是錯誤,然而,追求安穩,就注定無法讓人生迎來嶄新的契機。那些一味想要追求穩定的人,不過是因為喪失了挑戰生活的勇氣,也因為不自信,喪失了創造力。不得不說,這樣的人,已經成為生活中的弱者,與他們相比,敢于對一切不滿提出質疑的王思聰,實在要強上太多。對于王思聰來說,安穩的人生就意味著無聊。雖然這不是父親言傳給他的道理,可是他卻從父親的一言一行中,深切體會到這條人生準則。只有不安分的人,才敢于在新鮮的事物面前蠢蠢欲動,更會信心滿滿地去開創一些從未有人做過的創舉。不得不承認,這個人們口中的“國民老公”,并不是只會讓世人欣賞自己優越的生活,他的人生,注定要在折騰的過程中,突破自我。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