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宰相俾斯麥,是德國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也是19世紀歐洲政壇的傳奇人物。他不但統一了德意志,更創造了日耳曼民族的特殊性格。他的鐵血政策深刻地影響了后來德國的政治走向,甚至可以說是他改寫了歐洲的歷史。
當時對于俾斯麥的功過得失,人們褒貶不一,因而作者認為要想真正了解他很有必要對他的精神歷史作一些深入細致的研究。在本書里作者通過細膩的筆觸和精彩的心理分析出色地完成了這一任務。在書里作者不僅僅描繪了一個因得勝而神采奕奕的將軍形象,而且通過分析俾斯麥身上所特有的三種性格元素——驕傲、勇敢和怨恨——揭示了支配他一生如猛獅般能量不竭的緣由。
本書作者以大量的相關史料,通過心理分析論著、引用大量的書信對話等多種文體形式來描繪俾斯麥傳奇的一生,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真實可信、有血有肉的俾斯麥。本書不但全方面展現了俾斯麥一生跌宕起伏的心路歷程,并且通過敘述俾斯麥也揭示了德意志帝國崛起的內在奧秘。
適讀人群 :文史愛好者
★傳記大師艾密爾�6�1魯特維克代表作,展示鐵血宰相俾斯麥一生跌宕起伏的心路歷程。 ★從不羈的容克少年到精通政術的鐵血宰相,本書全面披露俾斯麥讓人忍俊不禁又驚險環生的跌宕人生。 ★俾斯麥是德國歷史繞不開的關鍵性人物,在與德國三代君王斗智斗勇中,將德國推上歐洲的中心,徹底改變近代歐洲的政治格局。 ★本書完全尊重原著,沒有刪節,全本翻譯,真實完整的再現了俾斯麥的一生。
原序
一幅精心描繪、立體分明的畫像,畫著一個全身披掛的人物,在黯淡不明的光線中更凸現出來。奧托�6�1馮�6�1俾斯麥長得很像倫勃朗畫中的人物,他也只適合用這位畫家的畫風來描刻。在之前的八十年間,黨派的怨恨,如閃電般圍繞著他。他在世的時候,很少有人會愛他,因為他很少去愛別人。在他死去之后,人們指責他,把他看成個石頭人似的,因為他們難以對他的內心世界做出合情合理的詮釋。所以他在日耳曼人眼中,成了一個石雕般的英雄。
我這本書就是要描繪一個因得勝而神采奕奕的將軍形象。在這本書里,我把俾斯麥寫成是一個渾身充滿著驕傲、勇敢和怨恨的人——這三種元素就是他所有行為的緣由。至今,對于俾斯麥的功過得失,人們褒貶不一,如果要想真正了解他,我們很有必要對他的精神做一些深入細致的研究。對日耳曼人而言,俾斯麥擔任了決定他們命運的角色,學會了解這個人的性格——他的真實性格,并非帶著愛憎寫出來的失真性格——很有必要。
英雄人物常常是歷史因緣際會下的復雜產物,比他背后的社會制度與其所擁有的歷史功業更為繁復。我們不用舊式研究,不需要在寫作中添加許多注解,我們認為今天應當繪出這種人物的具體形象,作為世人的榜樣和警告。私人的一面與政客的一面是分不開的,情感與行為是互相關聯的,公與私的生活同時進展。而繪人物像成功與否取決于是否能從研究者提供的眾多材料里,塑造出一個整體的形象來。
到1830年初,俾斯麥的性格已經基本定型,在此前的十五年間,則有很激烈的波動。此后,俾斯麥要做的不過是把刻好的線再弄得深一些。我們之所以要把他的少年時代(即沒有從事政治活動之前)說得盡可能詳細一些,而不是像其他大部分傳記那樣只有寥寥幾頁,就是出于這個原因。只有一位作家曾經生動地描寫過俾斯麥的心理——就是被人誤會的克來因�6�1哈丁根,他利用他當時所能見到的所有文獻寫成一部俾斯麥的傳記。1911年,我自己嘗試從心理學的角度描寫俾斯麥那種令人難以猜度的性情以對抗關于這位“鐵血首相”的野史。十年之后,我創作了一部關于俾斯麥的戲劇,曾經希望能夠在德國舞臺上演。
我較早的著作是不談政治的,現在卻有所不同。現在出版的這本書里,并沒有使用我第一本關于俾斯麥的書中的內容,而是用新的見解寫成的。兩本書只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它們都基于同一個觀點:俾斯麥擁有旁人難以猜度的個性。因為環境發生很多變化,所以對俾斯麥做一個新穎且更具批判性的描寫變得十分必要。歐戰之后,關于俾斯麥的功過我們了解了更多,很多自傳和其他相關文件被發表,我本人的眼界也有了新的拓展,這些都對新傳記的寫作有所貢獻。
用新的見解描繪出來的俾斯麥,形象愈發令人印象深刻。它不滿足于雕刻一座靜止的石像,而是苦苦追尋一個奮斗家的功業。俾斯麥的一生,難免讓人迷惑,因為他永遠在不停地奮斗,有時打勝仗,有時也打敗仗,他有著永不停止的激情,而且永不滿足于現狀。大多數時候,他十分明智敏銳,但有時候也辦錯事,但即使辦錯了,也總是帶著他那種天才的特色。
查看全部↓
艾密爾 魯特維克(18811948),德國作家, 20世紀著名的傳記文學作家,一生著述頗豐。其主要著作還有《拿破侖傳》《威廉 霍亨索倫》《林肯》《興登堡》《羅斯福:命運和權力的研究》《三幅畫像:希特勒、墨索里尼、斯大林》等。
他的作品注重描寫人物曲折的心路歷程,善于描寫人物的多面性和復雜性。所寫傳記熔真實與想象、歷史與現實于一爐,既能讓讀者近距離觀察其筆下人物,又能讓讀者從傳主身上獲取面對紛繁復雜世界的應對良策。
閆妮,女,湘潭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
第一卷�6�9 閑人1815—1851
第一章�6�9 武士之家
第二章�6�9 叛逆少年
第三章�6�9 狂放不羈
第四章�6�9 初涉世事
第五章�6�9 鄉紳生活
第六章�6�9 一段戀情
第七章�6�9 緣定終身
第八章�6�9 婚約與信仰
第九章�6�9 機會來了
第十章�6�9 青年議員
第十一章�6�9 柏林危機
第十二章�6�9 嶄露頭角
第十三章�6�9 幸福婚姻
第十四章�6�9 派駐外交
第二卷�6�9 志士1852—1862
第一章�6�9 大使生活
第二章�6�9 權力誘惑
第三章�6�9 政壇新星
第四章�6�9 吐露心聲
第五章�6�9 威廉親王
第六章�6�9 出使俄國
第七章�6�9 籠中之虎
第八章�6�9 調任巴黎
第三卷�6�9 功臣1862—1871
第一章�6�9 鐵血宣言
第二章�6�9 君臣之間
第三章�6�9 眾多對頭
第四章�6�9 挫敗奧地利
第五章�6�9 天才拉薩爾
第六章�6�9 日耳曼之刺
第七章�6�9 普法斷交
第八章�6�9 遭遇刺客
第九章�6�9 普奧之戰
第十章�6�9 維也納議和
第十一章�6�9 高瞻遠矚
第十二章�6�9 擬定憲法
第十三章�6�9 遏制法國
第十四章�6�9 位高權重
第十五章�6�9 隱居瓦森
第十六章�6�9 普法之戰
第十七章�6�9 最終贏家
第十八章�6�9 太子腓特烈
第十九章�6�9 冤家毛奇
第二十章�6�9 德意志帝國成立
第四卷�6�9 執政1872—1888
第一章�6�9 帝國議會
第二章�6�9 五月法令
第三章�6�9 打擊對手
第四章�6�9 危機四伏
第五章�6�9 “阿尼姆案”
第六章�6�9 諍友魯恩
第七章�6�9 皇后干政
第八章�6�9 獨裁專制
第九章�6�9 褒貶不一
第十章�6�9 別墅新居
第十一章�6�9 痛失愛犬
第十二章�6�9 愛子心切
第十三章�6�9 三國同盟
第十四章�6�9 柏林會議
第十五章�6�9 與奧結盟
第十六章�6�9 縱橫捭闔
第十七章�6�9 壯心不已
第五卷�6�9 逐臣1888—1898
第一章�6�9 老皇駕崩
第二章�6�9 君臣分歧
第三章�6�9 選舉失敗
第四章�6�9 新君發怒
第五章�6�9 被逐之臣
第六章�6�9 晚來孤寂
第七章�6�9 憤恨難平
第八章�6�9 撰寫回憶錄
第九章�6�9 贏得歡呼
第十章�6�9 政治遺言
第十一章�6�9 魂歸森林
查看全部↓
第一章武士之家
俾斯麥的理性、深入而不為情所動的睿智,都是他的母親遺傳給他的;他對權力始終不懈的追求,在從前的俾斯麥家族不曾出現過,這也是得自于母親。但是他的脾氣、他的性格,大概而論,卻是得自于父親。他從父母那里得來的幾種性情證實了叔本華的學說。
夏天,花園的橡樹下有一個小男孩在玩耍。這孩子有一頭淡黃色的頭發,烏黑發亮的雙眼。
他剛剛4歲,但請留心看他用鏟子刨土的舉動:他把一塊一塊的土裝在小推車上,把土推走,堆在池邊,然后在那里用石頭和泥土筑造炮臺。他干得這樣賣力,看起來像至少6歲的孩子。到了吃飯的時間,園丁來請他去吃飯,他不聽,還發了一通脾氣。
他家的住宅是一所很簡單的鄉下房屋,像農夫的居所,而不像是一個鄉紳的住宅。房子用木頭建成,沒什么裝飾,只有一層樓。中間的部分倒有兩層,也就五個窗戶那么寬。小男孩在一樓窗口向遠方張望,看見一片平原,滿是熟成金黃色的莊稼。這幅景象如此寧靜。當大風從波美拉尼亞吹過的時候,田上卷過一片麥浪。他的父親領著他去村子里的時候,告訴他:“這都是我們的。”因為父親在尼樸甫得了兩千英畝(1英畝≈6.07畝)的田地,所以小男孩在1歲的時候,就離開了薩克森的申豪森,來到更遠些的波美拉尼亞安家。
小男孩想:“這都是我們的。”是的,村子和田地都是他們的。他們沒有佃戶,只有種田的小工。小工附屬于田地,都住在草房里,其實就是農奴,盡管他們和雇傭他們的鄉紳們都不肯承認。村子里有煤窯,還有打鐵鋪。小男孩常跑進牛棚,在牛身下爬來爬去。這時候管牛的老頭,快要93歲的布蘭德會喊道:“少爺,小心呀!母牛會踢你的眼睛。它吃草的時候可看不見你,一踢就把你的眼睛踢壞啦!”這老頭稱這個小男孩“少爺”,他說的是下日耳曼尼亞方言。七十年后,小男孩——俾斯麥依然記得這個鄉下老人,他給孩提時的俾斯麥講了許多關于前普魯士國王腓特烈�6�1威廉一世的故事。據這位老人說,在腓特烈當上皇帝之前,他曾在庫斯特林親眼見過這位國王。
慶祝日,父親帶著俾斯麥走進那間有三個窗子的大廳時,也會給他講許多故事。大廳懸掛著好幾位祖先披盔戴甲的畫像,年深日久,畫架上都落滿了塵土。五百多年前,祖先們大都是易北河畔的鄉紳。等俾斯麥到了9歲,能明白更多事情了,父親給他講了更多的故事。他講了什么呢?他們的祖先都是武士,好幾百年來,都住在城堡和大宅里,擁有許多農奴。他們有封地,有地方治理權,自古以來,星期天去教堂時,他們都坐在教堂里另外一個地方的橡木座位上,與平常民眾截然不同——今天,許多地方還是這個樣子。
也許,父親費迪南還告訴兒子說,祖先們都是舊瑪赤的硬漢,不是諂媚的臣子,很多都對君主不大滿意。很久以前,不就有一位擁有皇帝選舉權的諸侯逼迫俾斯麥家族讓出他們上好的森林,與申豪森交換嗎。一百年前,父親的曾祖父曾親自向國王呈上舊瑪赤武士們的抗議書。那時候國王要求他們納稅,他們堅決不肯,說:“我們是自由的武士,不能降低身份變成納稅的地主。”這位國王在臨死之前交給兒子小腓特烈一份黑名單,列有四個抗命不遵的家族,俾斯麥家族就是里面“聲望最高但最不服帖”的。
男孩的祖父喜愛飲酒和狩獵,一年內打過154只紅鹿。我們的小男孩俾斯麥長得最像他祖父。祖父和父親都已不是武士。祖父在他的年輕夫人死去的時候——剛好在威爾德時代之前——曾發表了一首挽歌,十分大膽過火地描寫了他的夫人,還有他們結婚的細節。他秉持盧梭主義,只希望四個兒子做“君子”,稱兒子們為“朋友”,如果兒子們寫來的信很有文采就十分高興。他的藏書室里擺滿了學術書籍。他的兒子們都繼承了父親“無大志”的特性,雖然都打過仗,但都不肯去當官,寧愿過居家生活。
這就難怪費迪南在23歲打過第一次仗之后,就退出軍隊回家教育兩個兒子去了。國王對此很生氣,革去了他的武職,收回了他的軍裝,很久以后才歸還給他。即使局勢變得混亂,費迪南也沒再進入軍隊。1806年,費迪南結婚時,法國皇帝不再兼任德國皇帝。當時費迪南不過40歲,精力強健,但耶拿戰役也好,自由之戰也好,他始終都躲在鄉下不去打仗。
俾斯麥這位厭惡戰爭的父親,身材高大,有著和兒子一樣的急性子,感情激烈深沉。孩提時代他曾同腓特烈大帝說過話,這是他一生銘記的事情。費迪南的父親是個法國文明的信徒,教導孩子做一位貴族,卻又要求他們拋棄階級的偏見。費迪南應感謝他父親的教導,這使得他居然能夠一生都保持一種安泰的心境,自己當家做主,別無他求。在他的兒子們還小的時候,他對他們的教導也僅僅是形式上的。他性情溫和,容易高興,靠自己的產業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田產交給別人管理),大部分時間不是狩獵,就是飲酒——幾百年來俾斯麥家族代代相傳的愛好。引用幾句費迪南的信里的話吧,“今日是奧托(即俾斯麥)的生日。今天我最好的公羊死了,天氣很糟……有兩種葡萄酒好像不太夠勁了,所以我改喝波打和舍利,希望能夠勁些。沒有濃咖啡我可過不了”。隨后又寫了兩句關于牡蠣和鵝肝凍的話:“我雖然吃了這么些好‘藥’,還是腰痛——人老了,不中用了。”
費迪南35歲時,娶了一位17歲的少女。她生得漂亮,但鼻子長了點,眼睛又太銳利。她面容尖刻,神態顯得很有學問,其實這已是一種暗示,暗示她的個性里有好些地方與他不合。她最顯著的兩個特點就是講理不講情,還有強烈的野心。她出身于門肯家族,這個家族里的人一百多年來一直擔任法律或歷史教授。腓特烈皇帝在位的時候,門肯當過內閣參政、內閣主席,之后失寵被革職。這是1792年的事,國王此時正對俾斯麥的父親發火。到了1800年,門肯再度做官,隨后彈劾腓特烈國王,把他比作獨裁者,要求國王自定權限,力勸他實行內閣責任制。門肯自詡斯泰因男爵那樣的改革家,斯泰因曾恭維他說,他是一個優秀的自由黨。門肯的女兒,就是我們的俾斯麥的母親,她從她的父親那里繼承了睿智和相貌。她行事都以理智為主導,熱愛城市生活,好出風頭,還喜歡宮廷。她簡直就與她丈夫完全相反。他只要平靜生活,不要別人來干擾他;她卻不一樣,要在世界上出盡風頭。
俾斯麥的理性、深入而不為情所動的睿智,都是他的母親遺傳給他的;他對權力始終不懈的追求,在從前的俾斯麥家族不曾出現過,這也是得自于母親。但是他的脾氣、他的性格,大概而論,卻是得自于父親。他從父母那里得來的幾種性情證實了學。是他的母親遺傳給他的;他對權力始終不懈的追求,在從前的俾斯麥家族不曾出現過,這也是得自于母親。但是他的脾氣、他的性格,大概而論,卻是得自于父親。他從父母那里得來的幾種性情證實了叔本華的學說。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