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根據教育部社政司關于高職高專學校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應“著重引導和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目的和要求,結合高職學生的實際,按照高職教育培養實用型、技藝型和創新型高素質人才的要求,本著增強教材的實用性、實效性和時代性原則,在內容上,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體系,又兼顧高職學生的知識層次和結構,體現了較強的適用性;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又密切聯系社會實際,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在體例上,既保持了教材的規范性,又體現了形式的新穎性;在寫作風格上,既堅持了表達的嚴謹準確性,又體現了敘述的生動流暢性。有利于學生掌握并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本教材特點如下:(1)既保持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體系,又兼顧高職學生的知識層次,有較好的實用性;(2)緊密結合當代實際,較好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3)文字和語言表達有一定的新意。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是在全國五年制高職德育工作指導委員會的組織下,為高職學生編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通用教材。
本書根據教育部社政司關于高職高專學校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應該"著重引導和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要求,以及"兩課貫徹十六大精神教學指導"的通知,結合高職學生的思想實際和認知水平,吸取了多年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研究和現代科技發展的新成果,闡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鮮明的實踐特征和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該書既保持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體系,又緊密結合高職學生的知識層次以及當代社會發展的實際,具有較好的適應性、實用性、科學性和時代性。
參加本書編寫的有全國五所職業技術學院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副教授、高級講師。各章的撰寫者為:楊琳(第一章、第二章),王玨(第三章),楊軍(第四章),李梅(第五章),張環英(第六章、第八章),鄧衛東(第七章)。全書和教學大綱由楊琳修改統稿,李學雷主審。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開封大學、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鄭州工程學院化工職業技術學院、重慶交通學院職業技術學院、江蘇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滄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謝。
第一章智慧之光的思想探源
——正確認識哲學的歷史發展,樹立歷史的觀點
第一節哲學是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問
一、哲學與哲學的基本問題
二、哲學的特點
三、哲學的價值和功能
第二節哲學思想的歷史發展
一、中國哲學思想的歷史發展
二、古代希臘哲學思想的歷史發展
三、近代歐洲資產階級哲學思想的歷史發展
第二章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正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樹立科學的
世界觀和方法論
第一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征
第二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現時代精神的精華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科技革命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社會發展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
第三節學好哲學,終生受益
一、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目的
二、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
第三章物質世界是多樣性的統
——正確理解物質和精神、主觀和客觀的關系,樹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觀點
第一節世界的物質性
一、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大廈的基礎
二、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三、時間與空間是物質世界的存在形式
第二節意識的起源與本質
一、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二、意識的本質
三、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
四、意識和人工智能
第三節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一、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二、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
三、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第四章辯證思維的無窮奧秘
——把握唯物辯證法的特征和規律,樹立辯證思維的觀點
第一節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
一、事物的普遍聯系
二、事物的永恒發展
三、兩種對立的發展觀
第二節辯證思維的基本規律
一、對立統一規律
二、質量互變規律
三、否定之否定規律
第三節辯證思維的基本環節
一、原因和結果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三、可能性和現實性
四、內容和形式
五、現象和本質
第四節辯證思維的科學方法
一、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
二、辯證思維方法與工作、學習方法
第五章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
——正確理解實踐和認識的關系,樹立實踐的觀點
第一節認識的本質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觀
二、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第二節認識的辯證運動
一、在實踐的基礎上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二、從理性認識到實踐
三、認識運動的不斷反復和無限發展
第三節認識的真理性和檢驗真理的標準
一、真理
二、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
三、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四、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第六章社會歷史的科學透視
——正確理解唯物主義歷史觀,樹立社會存在決定
社會意識的觀點
第一節社會歷史觀及其基本問題
一、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二、兩種對立的社會歷史觀
三、唯物史觀是分析社會歷史的科學方法
第二節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辯證關系
一、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
二、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關系
三、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三節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一、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前提
二、人口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主體條件
三、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
第四節社會的基本結構
一、社會的經濟結構
二、社會的政治結構
三、社會的意識結構
第七章探求社會歷史演進之謎
——正確理解社會發展規律與動力,樹立生產力最終
決定作用的觀點
第一節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
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
第二節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
一、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二、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三、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巨大杠桿
四、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直接推動力
第三節社會發展的主體動力
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二、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
三、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第八章社會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
——正確認識社會進步與人的發展的關系,樹立為共產主義
而奮斗的理想和價值觀
第一節社會進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一、社會進步的前進性與曲折性
二、社會進步標準的特殊性與統一性
三、社會形態更替的規律性與選擇性
四、社會發展道路的統一性與多樣性
第二節人的本質與人的價值
一、人對自身的認識歷程
二、馬克思主義對人的本質和價值的科學揭示
三、人的價值及其實現
第三節共產主義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一、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發展
二、共產主義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形態
附錄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學大綱
參考書目
一、人對自身的認識歷程
關于人的學說,發端于奴隸社會。3000多年前古希臘阿波羅神廟留下這樣的碑文:“認識你自己”。人是什么?人性是什么?人的本質是什么?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這個問題一直伴隨著人類認識的足跡,幾乎每一著名的或重要的哲學家都曾對這個問題進行過探討。到馬克思主義創立之前,關于人的學說已積累了大量的思想材料。
古代希臘最早以理論形式反映了人類自我認識的狀況。柏拉圖認為“人是長著兩條腿的沒有羽毛的動物”。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政治的動物”。普羅塔哥拉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我國古代也有類似的說法,如“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發含齒,倚而食者,謂之人!边@些說法,雖然都從一個側面描繪了人,但這時對人的認識還是很膚淺的。
對人作系統研究的,是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和科學家。15、16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興起,新興資產階級及其思想家為了發展資本主義反對封建統治和宗教神學,開展了一場新文化運動,史稱“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旗幟,他們宣揚人性,反對神性,要求人權,反對神權,主張個性解放。這些思想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對人本質的認識。
從16世紀到18世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洲逐步成長、發展并得以最后的確立,資產階級思想家以科學為基礎,從社會的角度來認識人。他們認為人是社會的動物,主張人人生而平等、自由。費爾巴哈更是直接地指出:“只有社會的人才是人”。
在古代哲學中,有理性解釋人的本質特性的傳統。古希臘哲學家宣稱,人不同于動物的本質在于人有“邏各斯”,即理智和理性;在近代德國古典哲學中,人是有理性的存在物;在康德那里,理性是人所特有的本性,“人是目的”;在黑格爾那里,人的本質是“自我意識”,而“自我意識”的主體是“絕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