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俠,1928年生于天津,自幼在父親趙小樓嚴厲督導下奠定從藝基礎,后師從荀慧生、諸茹香等名家。6歲登臺,16歲開始挑班演出,后在荀派藝術的基礎上創作了《紅梅閣》、《白蛇傳》和《沙家浜》等劇目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她的唱腔廣為流傳,表演細膩生動,尤其是在吐字行腔中進行大膽變革,被周恩來總理和廣大觀眾稱為“趙派”。1960年,她率團并入北京京劇團,與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并列五大頭牌主演。為目前碩果僅存的京劇流派藝術創始人之一。《自成一派 趙燕俠》作者在廣泛搜集材料和多次對傳主進行訪談的基礎上,圖文并茂記述了趙燕俠不平凡的人生,探討了趙派藝術的奧秘。
性格剛烈,經歷坎坷,戲路寬廣,唱腔獨特,做戲細膩灑脫,表演形神兼備,敢于改革,勇于創新,這就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趙燕俠的寫照。她出身梨園世家,經歷苦難童年,自幼勤學苦練,年少即成大名。具有強大票房號召力的她在從藝道路上曾幾起幾落,其中不乏令人悲嘆、引人深思的精彩故事。《自成一派 趙燕俠》作者在廣泛搜集材料和多次對傳主進行訪談的基礎上,圖文并茂記述了趙燕俠不平凡的人生,探討了趙派藝術的奧秘,并結合傳主進行了許多極富使命感和啟發性的深度思考。
為燕俠大姐喝彩
譚元壽
得知寶堂為我心目中最崇敬的老團長趙燕俠寫書立傳,非同尋常,意義深遠,我由衷地為這本傳記喝彩。
我與燕俠大姐是同年,都是1928年生人,但是她比我年長幾個月,所以我尊稱她燕俠大姐。我們都是少年立志,艱苦學藝,當時講究“打戲”,為了學藝我們都挨過無數的打。我是在富連成科班坐科挨打,因為科班的主辦者多是我家的親戚,受到格外的“照顧”,我挨打比一般的同學多一倍。燕俠大姐是家學,由他父親趙小樓親授,挨打更多、更狠。恐怕在京劇界無人不知“趙燕俠是她父親趙小樓打出來的”。挨打,誰都不愿意,但是當自己在舞臺上受到觀眾歡迎的時候,誰都知道這都是當年老師“打戲”的結果,誰都知道學習京劇不挨打,不下狠心是學不出來的。所以當燕俠大姐紅遍大江南北的時候,我在藝術道路上才剛剛起步。
80年前,我和燕俠大姐第一次登臺演出都是扮演娃娃生,她是在毛韻柯、毛劍秋父女主演的《三娘教子》中扮演薛倚哥,我是在父親和王少卿與程硯秋合演的《汾河灣》中扮演薛丁山。后來在漢口她也給我父親配演過許多娃娃生的戲。當然,由于她自己的勤學苦練和她父親的苦心孤詣,她成名甚早,在她很年輕的時候,藝術造詣已經很高了。在20世紀50年代,她已經進入了藝術的黃金時代,排演了許多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新戲,同時為擴大京劇的演出市場,她經過千辛萬苦創造了自己獨特的吐字發聲法,使許多不喜歡京劇,聽不懂京劇的觀眾開始成了戲迷。“趙派”之譽,有口皆碑。
1960年,她剛到而立之年,就開始與花甲之年的馬連良先生和張君秋二哥、裘盛戎表兄以及我的父親譚富英一起作為五大團長,領導著我們的北京京劇團,開創了京劇歷史的輝煌年代。
總序
序一 為燕俠大姐喝彩
序二 在慶賀藝術大師趙燕俠舞臺
生活八十年大會上的發言
從第九座銅像說起
一 梨園世家
二 苦難童年
三 南下求生
四 小試鋒芒
五 打出真功
六 七齡紅童
七 歷經抗戰
八 廈門試飛
九 上海練劍
十 進京深造
十一 正式登臺
十二 被迫改名
十三 燕鳴春曉
十四 徐州受挫
十五 后來居上
十六 玉堂春紅
十七 揚州奇遇
十八 二次遭劫
十九 喜得知音
二十 出茍入趙
二十一 五大頭牌
二十二 過年反串
二十三 新戲迭出
二十四 港澳之行
二十五 “白蛇”出新
二十六 初識江青
二十七 “蘆蕩”博弈
二十八 遭遇江青
二十九 毛衣事件
三十 江青點名
三十一 趙燕俠骨
三十二 二次解放
三十三 求索藝珠
三十四 征服美國
三十五 改革先鋒
三十六 雛燕展翅
代跋:我也有今天!——記“慶賀趙燕俠舞臺生活80周年活動”
再版后記
《自成一派 趙燕俠》:
一 梨園世家 梨園世家女,苦練藝超群。
義俠十三妹,冤獄玉堂春。
此身無媚骨,不屑伍奸囂。
塑造阿慶嫂,京劇天地新。
這首詩,是當年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也是趙燕俠的戲迷之一陸定一,應趙燕俠之邀所寫的一篇文章的結尾。雖不能概括趙燕俠的方方面面,卻也顯示出她的藝品與藝德。讓我們就以陸定一這首詩為引線來回顧趙燕俠那波瀾壯闊的藝術人生吧。
因時間久遠,我們不可能準確、詳細地描述一位耄耋老人誕生時的情景。根據趙燕俠本人的記憶,以及有關的文字記錄,她生于1928年2月10日,祖籍是河北省武清縣曹子里鄉大三莊,至今這曹子里鄉依然是武清縣的重鎮。但是她的出生地點卻在天津衛的沈家臺。如今,天津市已經不屬于河北省,而位于天津西北部的武清縣也已經劃入天津市管轄,所以趙燕俠應該算是天津人。至于“趙燕俠”這三個字,卻是1944年她在北京(當時稱為北平市)第一次正式登臺演出《十三妹》時,由她的七姑媽給起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