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面臨的最大威脅并非來自國外,而是國內。
這就是對外關系委員會主席理查德·哈斯在《外交政策始于國內 辦好美國國內的事》里令人始料未及地發出的信息。這一信息來得及時,發人深省。
一個正在崛起的中國,氣候變化,恐怖主義,一個擁核的伊朗,一個動蕩不定的中東和一個難以預測的朝鮮,所有這些構成了嚴重的挑戰。然而,美國的國家安全更依賴于解決國內日趨嚴重的赤字和債務、破舊不堪的基礎設施、二流水平的學校以及過時的移民制度等問題。
《外交政策始于國內 辦好美國國內的事》描繪了一個權力極其分散的21世紀。全球化、革命性的技術以及新老國家的興衰造就了一個以美國為老大,但不受其主宰的“無極化”世界。迄今為止,世界形勢對美國一直是比較有利的,沒有任何強大的對手對其構成直接威脅。哈斯認為這種戰略性喘息還會延續多久基本上將取決于美國是否能夠搞好自己國內的事情。
哈斯主張奉行一套新的外交政策:外交重塑。按照這個新的指導思想,美國應該在國內集中精力恢復決定美國實力的經濟基礎。在國外,美國不應再試圖用武力改造中東,而應該重視維持亞洲的勢力均衡,促進北美的經濟整合和能源自足,以及努力促進集體應對全球性挑戰。
哈斯反對孤立主義,不贊同美國衰退的觀點。但是他認為美國目前在國內表現不佳,在國外過度擴張。《外交政策始于國內 辦好美國國內的事》為恢復美國的實力、影響力和領導世界的能力勾勒了一個頗有說服力的愿景。
美國在當今世界上的地位是不可否認的。在《外交政策始于國內 辦好美國國內的事》中,作者認為,在21世紀,世界依然需要美國的領導,而美國為了扮演好這個角色,必須在國內外政策方面做出一些調整,以適應世界格局發生的變化,應對來自國內外的各種挑戰。作者重視中國的崛起,重視中美關系,對兩國今后在更廣泛領域的密切合作寄予希望。美國應慎重考慮在國外采取直接軍事行動,避免在中東的“泥沼”中越陷越深,而應將更多注意力轉向對亞太地區和西半球。在作者看來,比起在國際外交舞臺上施展拳腳,強大的經濟實力才是立身之本。因此,在國內,應通過削減聯邦政府赤字,建立全面的能源戰略體系,改進教育質量,改變過時的移民政策和制定現代化移民政策等手段,促使美國的經濟增長恢復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一階段的高水平,從而使美國人始終引以為傲的政治經濟體制繼續煥發光彩,美國繼續能以成功者的姿態,垂范世界。
理查德·哈斯,自2003年7月以來任對外關系委員會的主席,此前曾就任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并在國務院擔任科林·鮑威爾的主要顧問。從1989年至1993年,他擔任喬治·H.W.布什總統的特別助理和國家安全委員會近東及南亞事務高級主管。哈斯還曾在里根政府和卡特政府內任職。他榮獲國務院杰出貢獻獎和總統公民勛章,除本書外還撰寫和編輯了其他12本書。
第一章 歷史的回歸
勇敢面對新世界
世界老大美國
中國的崛起
一個后歐洲世界
做大國夢的諸強國
全球鴻溝
樂觀的理由
擔憂的理由
中東泥沼
歷史回歸的后果
第二章 外交重塑
外交指導思想與民主
挽救生命
打擊恐怖主義
外交整合
復興戰略
合理的國防
第三章 復興之路
赤字和債務
能源
教育
基礎設施
移民
經濟增長
政治
結論
致謝
關于資料來源的說明
《外交政策始于國內 辦好美國國內的事》:
過去十多年里,美國對阿富汗的投入和作出的犧牲換取到的成果微乎其微。鑒于塔利班的韌性,阿富汗政府的虛弱和腐敗,以及巴基斯坦會繼續庇護在阿富汗爭奪立足點或地盤的塔利班及其他武裝組織,很難對阿富汗的未來前景感到樂觀。更容易預料的結果是,阿富汗依舊是10年前美國大規模卷入前的那個阿富汗。
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生動地證明,抽象的權力和左右具體局勢的能力完全是兩回事。后者取決于當時的力量均勢,當事各方卷入程度的深淺,特別是當地的文化、經濟、社會和政治現實以及這一現實與實力最強一方追求目標之間的關系。毋庸置疑,美國本來可以,也應該為推翻薩達姆后的局勢以及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的艱巨性準備得更充分一些。一個更重要的教訓是:無論做出多大的努力,都不可能戰勝一國社會的政治文化,例如忠于教派或部族而不是忠于國家,以贏家通吃(輸家全盤皆輸)的觀念對待政治,首都與偏遠地區之間傳統的力量平衡,宗教的作用以及有沒有教派分歧以及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的吸引力。“一切政治都是地方政治”這句名言據說出自美國前眾議院議長奧尼爾之口,我們可以很容易把他講的這句話理解為是武裝干預。
25年前,保羅·肯尼迪闡述了帝國戰線過長的理論。他認為,大國往往因海外的愚蠢之舉耗盡財力,最終喪失了大國地位。時隔幾年后,蘇聯即成了這一理論的最大實例。蘇聯的覆亡既是因為經濟效率低,政治體制頭重腳輕,也是因為過去幾十年里把太多的資源用于擴充軍備,加上輸掉了阿富汗戰爭。問題是肯尼迪的觀點現在是否適用于美國。基本上可以說是不適用的。用于國家安全的各項開支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份額維持在可持續、按歷史標準衡量并不是高得離譜的水平上,在160000億美元中大約占8000億美元,即5%左右。為時7年的伊拉克戰爭的直接后果是耗資大約10000億美元。這當然不是一個小數目,但只占同期美國聯邦政府開支的大約4%。把阿富汗戰爭的累計開支算在內的話,以上數字只不過增加了50%。兩場戰爭加在一起,在2001年以來美國上漲的債務中占15%。美利堅帝國戰線過長充其量不過是造成美國經濟困境的原因之一。我指出這一點不是想對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的巨大成本輕描淡寫,而是強調美國無需冒犧牲本國安全的風險去重建本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