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概論(第2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全面介紹了臨床醫學的基礎知識及相關內容。全書共分為9篇,包括診斷技術、治療學、臨床流行病學、循證醫學以及疾病各論,涵蓋了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老年病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全書內容廣泛,突出知識性,精心選用了經典表格,擺脫了以往教材的框架,更易于讀者理解與鑒別;同時強調臨床診斷的實用性,介紹了有關疾病的診斷、治療原則,以及近年來相關方面的新知識、新進展。
《臨床醫學概論(第2版)》可作為非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教材,也可供對臨床醫學感興趣的讀者參考。
為了適應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伴隨著醫學教育改革的深入,一批與臨床醫學相關的專業,如生物醫學工程、醫學英語、衛生管理等應運而生。這些專業要求學生不但要系統學習本專業的理論、技術和方法,而且要掌握臨床醫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本書以特定的對象——與臨床醫學相關的專業、特定的目標——以本科為主的學歷教育、特定的要求——符合“三基”(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基礎技能)和“五性”(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知識性)為編寫的指導原則,并以本書第一版為藍本,去繁從簡(如刪除了泌尿外科和心臟外科章節),加強對重要概念的介紹(如循證醫學予以明確闡述,適當展開),在保留第一版基本格調的同時,擺脫了以往臨床醫學教材的框架,強調教材的知識性和功能性,注重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實踐能力。
本書分9篇:診斷技術、治療學、臨床流行病學、循證醫學、內科常見疾病、外科常見疾病、婦產科常見疾病、兒科常見疾病和老年人常見疾病。緒論與前四篇相當于“總論”,后五篇相當于“各論”。
全書既有與臨床相關的知識,也有各類疾病診斷治療的新知識和新進展,內容強調臨床的實用性,著重介紹有關診斷的知識,簡要講述治療原則,概念清楚,文字簡單易懂。此外,作者還精心選用了經典表格,如“常見呼吸系統疾病的鑒別診斷”、“常見急腹癥的鑒別診斷”、“常見骨腫瘤”等,以精簡教材,拓寬學生眼界,同時培養學生正確的邏輯思維。當今,醫學模式的轉化是醫學發展的主流,“生物一心理一社會模式”必將替代單一的“生物模式”,本書在各章節都盡可能體現人文關愛,使醫學倫理和道德融于全書之中。
在此,感謝同道們在第一版使用過程中提出的寶貴意見,感謝第一版主編呂卓人教授生前對第二版運作的設想和建議,其價值當不殆言。
本書作者均為臨床醫生,由于涵蓋的學科多,篇幅有限,作者的視野有局限性,加之時間倉促,盡管主觀上做了最大努力,但疏漏和錯誤之處仍難免,尚祈使用本書的老師和同學給予指正。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緒論
一、醫學模式的轉變
二、臨床醫學的主要特征
三、臨床醫學的學科分類
四、醫學工程技術在臨床醫學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現代醫學發展的特點
六、學習臨床醫學概論的要求和方法
第一篇 診斷技術
第一章 癥狀學
第一節 發熱
一、定義
二、問診方法
三、發熱機制
第二節 呼吸困難
一、定義
二、問診方法
三、發生機制
第三節 嘔血與咯血
一、定義
二、問診方法
三、發生機制
第四節 腹痛
一、定義
二、問診方法及臨床意義
第五節 水腫
一、定義
二、問診方法
三、發生機制
第六節 昏迷
一、定義
二、分類
三、問診方法
第二章 體格檢查
第一節 基本檢查方法
一、視診
二、觸診
三、叩診
四、聽診
五、嗅診
第二節 一般檢查
一、性別
二、年齡
三、生命體征
四、面容與表情
五、體位
六、皮膚
七、淋巴結
第三節 頭頸部
一、頭部
二、顏面及其器官
三、頸部
第四節 胸部
一、肺
二、心臟
第五節 腹部
一、肝
二、脾臟
三、膽囊
第六節 脊柱與四肢
一、脊柱
二、四肢與關節
第七節 神經反射檢查
一、淺反射
二、深反射
三、病理反射
四、腦膜刺激征
第三章 器械檢查
第一節 心電學檢查
一、心電圖
二、心電圖運動負荷試驗
三、動態心電圖
四、食管電生理檢查
第二節 超聲診斷
一、超聲波的物理特性
二、超聲診斷的種類
三、超聲診斷基礎
四、超聲檢查的主要用途
五、圖像分析
六、多普勒超聲的臨床價值
第三節 X射線、CT、MRI檢查
一、X射線檢查
二、CT檢查
三、MRI檢查
第四節 核醫學
一、核醫學臨床應用
二、放射免疫分析檢查
第五節 纖維內鏡檢查
一、胃、十二指腸鏡檢查術
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術
第六節 穿刺與活檢
一、胸腔穿刺術
二、腹膜腔穿刺術
三、骨髓穿刺術
第四章 實驗室檢查
第一節 臨床血液學檢查
一、血常規
二、肝功能、腎功能血糖、電解質、血脂
三、臨床免疫學及腫瘤標志物
第二節 排泄物、分泌物及體液檢查
第三節 血氣分析
第四節 臨床病理學檢查
第二篇 治療學
第五章 非藥物治療
第一節 外科及介入治療
一、手術治療
二、介入治療
三、器官移植與人造器官
第二節 傳統治療
一、針灸療法
二、按摩與推拿療法
三、刮痧療法
第三節 物理療法
一、電療
二、超聲波療法
三、光療法
四、高壓氧療法
五、放射治療
第四節 飲食療法與醫療運動
一、飲食療法
二、醫療運動
第六章 藥物治療原則
第一節 臨床藥理學
一、臨床藥理學的定義
二、臨床藥理學的任務
第二節 治療作用及不良反應
第三節 藥物選擇原則
第四節 個體化原則
一、遺傳的影響
二、藥代動力學缺陷
三、藥效動力學缺陷
四、年齡、性別及妊娠的影響
五、精神因素和營養狀態
第五節 一時辰藥理學與治療學
一、時辰藥理學和治療學的定義
二、人體生理指標的時辰節律
三、某些疾病的晝夜節律
四、藥物作用的時辰規律
第六節 合理用藥及治療方案的制訂
一、概述
二、藥物相互作用
三、藥源性疾病
第三篇 臨床流行病學
第七章 臨床流行病學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 群體
一、定義
二、常用的人群特征
第二節 誤差
一、定義
二、分類
第三節 臨床試驗的方法與設計
一、臨床流行病學臨床試驗的特點
二、臨床流行病學的臨床試驗分類
三、試驗設計的內容
第四篇 循證醫學
第八章 循證醫學誕生與發展的背景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循證醫學誕生與發展的背景
一、對傳統醫學局限性的認識
二、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及匯總分析的結果逐步被認可
三、繁忙的臨床工作與知識更新和擴容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如何評價與選擇文獻的問題十分嚴重
五、臨床治療由單純的控制癥狀向改善轉歸、提高生活質量轉化
六、日益尖銳的衛生經濟學問題提出更嚴格的要求
七、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沒有嚴格驗證和良好效果的治療或藥物泛濫
八、研究成果與臨床實踐的巨大差距
第三節 循證醫學和傳統模式的區別
一、對個人臨床經驗的評價
二、對病理生理研究結果的評價
三、對傳統的教學方法的評價
四、對成本、效益等衛生經濟學問題的考慮
第九章 循證醫學的主要內容
第一節 循證醫學的組成
一、制定醫學決策的技巧
二、獲取醫學信息的方法
三、醫學信息可靠性的評估
第二節 成本一效果分析
一、明確需要進行分析的問題
二、構建決策程序
三、充填數據及資料
四、確定干預措施的價值
五、敏感性分析
六、成本一效果分析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十章 循證醫學治療學
第一節 隨機對照臨床試驗
一、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一般設計
二、RCT的主要終點
三、匯總分析
第二節 循證醫學治療學可帶來的變化和效益
一、循證治療學帶來的主要變化
二、循證醫學的局限性
第五篇 內科常見疾病
第十一章 呼吸系統
第一節 總論
一、常見癥狀
二、常見體征
三、常用輔助檢查
四、處理原則
第二節 各類常見疾病鑒別
第三節 呼吸衰竭
一、定義
二、病因
三、分類
四、慢性呼吸衰竭
五、急性呼吸衰竭
第四節 急性肺損傷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一、定義
二、診斷
三、治療
第十二章 循環系統
第一節 心力衰竭
一、概述
二、慢性心力衰竭
三、急性心力衰竭
第二節 心律失常
一、竇性心律失常
二、期前收縮
三、陣發性心動過速
四、撲動與顫動
五、房室傳導阻滯
第三節 原發性高血壓
一、病因
二、臨床表現
三、診斷和鑒別診斷
四、輔助檢查
五、治療原則
第四節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一、心絞痛
二、心肌梗死
第五節 風濕性心臟瓣膜病
一、二尖瓣狹窄
二、二尖瓣關閉不全
三、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四、風濕性多瓣膜病
第六節 擴張型心肌病
一、病因
二、臨床表現
三、輔助檢查
四、診斷依據
五、治療原則
第十三章 消化系統
第一節 總論
一、常見癥狀
二、常見體征
三、常用輔助檢查
四、處理原則
第十四章 泌尿系統疾病
第十五章 血液系統疾病
第十六章 內分泌系統及代謝性疾病
第十七章 神經系統疾病
第十八章 傳染病
第十九章 中毒
第六篇 外科常見疾病
第二十章 普通外科
第二十一章 骨科
第七篇 婦產科常見疾病
第二十二章 產科
第二十三章 婦科
第八篇 兒科常見疾病
第二十四章 新生兒常見疾病
第二十五章 兒科常見疾病
第九篇 老年人常見疾病
第二十六章 概論
第二十七章 老年人常見疾病
主要參考文獻
1.臨床診斷技術的提高現代醫學工程技術提供了各種先進的設備和儀器,對探究病因、確定病變部位和判斷機體功能狀態發揮了重大的作用。血、尿常規目前都可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完成,血細胞分析只需不到2ml的全血,數分鐘內可得出各種結果。內鏡已由硬管、半軟管發展到光導纖維,這些都是對醫學發展的促進。光導纖維內鏡已應用于消化道、腹腔、泌尿道、子宮、呼吸道、心臟、關節、頭顱等幾乎所有的臟器的直接觀察和有關疾病的診斷。近年來內鏡又與超聲技術相結合,成為新的超聲內鏡技術,可觀察體外超聲和體內內鏡不能達到的部位,大大促進了診斷水平的提高。20世紀70年代以來,內鏡除了直接觀察和活體檢查外,又向治療方向發展,如在內鏡上結合了電灼、冷凍、激光等技術,用于食管、胃、腹腔內臟器的手術治療。
2.治療技術的提高介入性治療的發展就是以導管技術及相關器械的新進展為基礎的,例如,經皮穿刺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PTCA)是用球囊導管逆行送人冠狀動脈狹窄處,加壓充盈球囊,擴張狹窄處使血管內徑增大,從而改善心肌血供。自1977年第一例PTCA術開展以來,因該技術簡便、創傷小而成為當今冠心病的主要治療技術之一,并因此掀起了心血管病學的一場革命,一系列新技術被應用于臨床,形成了心血管病學的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介入心臟病學。20世紀80年代,第一例由導管引入、在冠狀動脈狹窄處放置具有自動擴張性能支架的技術在臨床上獲得成功。冠脈內支架大大減少了PTCA的再狹窄率和血管急性閉塞、血管內膜撕裂所致的PTCA失敗;而藥物洗脫支架的應用,開辟了冠脈介入治療的新紀元,進一步拓寬了冠心病介入治療的適應證,減少了并發癥,提高了療效。
外科手術與新技術相結合,產生了一系列現代外科技術,例如,腔鏡技術不開腹即可進行膽囊、卵巢囊腫摘除等手術,使得外科手術的概念大大改變;人工低溫術和人工心肺機的應用開拓了心臟外科的新領域。器官移植技術是現代外科技術的又一飛躍,并已形成一門新的分支學科——移植外科,成為取代病變器官的重要手段。此外,無痛無血的激光手術刀、超聲波手術刀等廣泛應用于外科手術,大大減少了患者的創傷,拓寬了手術治療的適應證,提高了手術質量和水平。 ,總之,一方面臨床醫學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向醫學工程學不斷提出新的需求,促進了醫學工程學的發展;另一方面,臨床醫學的診治水平的提高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每一項醫學工程技術的新成果又大大椎動了臨床醫學的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