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與稅收(第2版)》堅持遵循財政學的一般分析框架,并對稅收有所側重的編寫思想,結合我國財政、稅收改革前沿,力求用生動、簡潔的語言、圖表、案例,準確闡述財政與稅收的一般規律和基本理論、基本業務及基礎知識,重點反映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財政職能、財政支出、財政收入、財政管理及財政政策,并通過專題等形式介紹我國的財政改革實踐,尤其是稅收的改革實踐。通過《財政與稅收(第2版)》的學習,學生不僅可以明確財政與稅收的研究對象,掌握財政與稅收的最基本概念,了解財政與稅收的基本業務,還可以拓寬非財政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從事經濟工作的綜合素質,以盡可能了解和熟悉這個變革的社會。《財政與稅收(第2版)》可作為高等院校非財政專業學生教材,尤其是開設財政與稅收課程或不開設稅收學只開設財政學(對稅收有所側重)課程的教學用書,也可作為注冊會計師、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參考用書和廣大經貿財會從業人員的學習參考書和培訓用書。
財政是以國家(或政府)為主體的經濟(或分配)活動、經濟行為或經濟現象,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國民收入用于履行政府職能和滿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動,以實現優化資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經濟穩定和發展等目標。實踐中,財政表現為政府的一系列收支活動或政府的理財活動。
財政學是研究財政收支活動及政策的科學,是從財政現象人手,并透過財政現象探索財政本質,揭示支配這些現象的規律性。財政學作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其目標的確定、過程的分析、結果的評價完全遵循與經濟學研究相一致的原則,并將整個國民經濟劃分為“政府”和“市場”(或者是“公”與“私”)兩大部分,從二者的相互關系來研究經濟,力圖使政府活動更能符合全民利益最大化的經濟目標。
從當代中西方財政活動來看,公共財政是主流,但由于各國發展情況不一,中西方財政活動的演變也不一樣。在西方,財政學就是公共財政學,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在中國,改革開放前主要表現為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財政學;改革開放后,財政理論中的市場性因素和內容逐步增加,并指導和服務于市場化改革。財政是國家經濟和政治活動的綜合反映,是市場經濟下公共經濟活動的主要方面和政府調控經濟的主要手段,與社會經濟生活有密切關系。財政學知識是現代市場經濟下的財經管理人才知識結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學習財政學是系統、完整地掌握經濟學知識的需要。為學好這門課程,學習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1章 財政與財政學基本理論
1.1 財政活動、財政與財政學
1.2 西方財政理論變遷
1.3 中國財政思想與財政理論變遷
本章小結
關鍵詞
思考題
第2章 市場、政府與財政
2.1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2.2 財政的職能
2.3 構建中的中國公共財政框架
本章小結
關鍵詞
思考題
第3章 財政支出總論
3.1 財政支出范圍及其分類
3.2 財政支出規模
3.3 財政支出結構
3.4 財政支出效益
本章小結
關鍵詞
思考題
第4章 購買性支出
4.1 消耗性支出
4.2 投資性支出
4.3 政府采購、國庫集中支付與部門預算制度
本章小結
關鍵詞
思考題
第5章 轉移性支出
5.1 社會保障支出
5.2 財政補貼支出、外援支出和債務支出
5.3 政府間的轉移支付制度
本章小結
關鍵詞
思考題
第6章 財政收入總論
6.1 財政收入分類
6.2 財政收入規模
6.3 財政收入原則
本章小結
關鍵詞
思考題
第7章 稅收原理
7.1 稅收性質及征稅理論
7.2 稅制要素與稅收分類
7.3 稅收負擔及其轉嫁與歸宿
7.4 稅收的經濟效應與稅收原則
7.5 我國稅收制度的演變及當前改革的主要內容
本章小結
關鍵詞
思考題
第8章 流轉稅
8.1 流轉稅概述
8.2 增值稅
8.3 消費稅
8.4 營業稅
8.5 關稅
本章小結
關鍵詞
思考題
第9章 所得課稅
9.1 所得課稅概述
9.2 企業所得稅制度
9.3 個人所得稅制度
本章小結
關鍵詞
思考題
第10章 財產及其他課稅
10.1 財產課稅概述
10.2 財產保有稅
10.3 財產轉讓稅
10.4 其他稅收
本章小結
關鍵詞
思考題
第11章 稅收籌劃與稅收征管制度
11.1 稅收籌劃
11.2 稅務管理
11.3 稅款征收
11.4 稅務檢查與違章 處理
11.5 稅務代理
本章小結
關鍵詞
思考題
第12章 政府收費收入
12.1 政府收費及政府收費原則
12.2 政府收費的分類
12.3 政府收費制度及收費制度創新
本章小結
關鍵詞
思考題
第13章 國有資產收入
13.1 國有資產的形成與分類
13.2 國有資產管理與運營
13.3 國有資產收入與國有資產收益
本章小結
關鍵詞
思考題
第14章 國家公債
14.1 公債概述
14.2 公債制度
14.3 公債市場
14.4 公債的管理
本章小結
關鍵詞
思考題
第15章 國家預算與預算管理體制
15.1 國家預算概論
15.2 國家預算制度
15.3 預算外資金
15.4 國家預算管理體制
本章小結
關鍵詞
思考題
第16章 財政平衡與財政政策
16.1 財政平衡與社會總供求平衡
16.2 財政政策
16.3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
本章小結
關鍵詞
思考題
參考文獻
在亞當?斯密之后,經過大衛。李嘉圖、穆勒、薩伊、瓦格納、巴斯坦布爾、道爾頓、庇古等大批學者的努力,西方財政學不斷得到完善。
英國的大衛?李嘉圖同意斯密關于國家職能、公債、財政收支方面的觀點,又提出了自己的賦稅理論和財政補貼理論。李嘉圖的賦稅理論主要體現在賦稅總論和賦稅論兩個方面。在賦稅總論方面,他認為任何形式的賦稅都來源于利潤、地租或其他形式的收入,都會減少資本積累。為了減輕對生產的破壞,他主張盡量減少對最終由資本來承擔的賦稅的征收,認為最好的財政計劃是節約的財政計劃,最好的賦稅是負擔最輕的賦稅。在賦稅論方面,他研究了包括地租稅、利潤稅、工資稅、農產品稅、黃金稅等當時主要的稅種的轉嫁、歸宿問題及各項賦稅政策對國民經濟的影響。他反對政府對農產品進行補貼。李嘉圖的一些觀點和思想,被后人概括為“稅收邪惡論”和“李嘉圖等價定理”①,對后世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德國的瓦格納的財政理論是建立在其國家職能理論和社會政策思想基礎上的。他認為,國家職能不僅僅是維持國內秩序和防御外敵的任務,而且還要為社會的經濟、文化、福利的發展服務。他主張擴大國有財產,實行鐵路、保險、銀行的國有化。他認為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國家職能應該不斷擴大,財政支出不斷增長,并與經濟的增長存在著一種函數關系,即瓦格納法則。在財政收入方面,他提出了“社會政策的賦稅”的觀點,認為賦稅不僅僅是以滿足財政需要為目的,還應當增加社會政策的目的.因此,他主張在所得稅中采用累進稅制,對奢侈品、財產課以重稅。他還建立起了自己的賦稅原則:財政政策原則、國民經濟原則、公正原則和稅務行政原則,即著名的瓦格納四端九項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