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包裝設計這門課
設計行業橫跨的領域相當廣泛,以平面設計為例,其下又可分為許多獨立的項目。設計業中大家最為熟悉的就是“廣告”,廣告語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其傳播效果最為直接且有效,其趣味與創意往往能造就風潮,成為設計產業的時尚學派,吸引大批年輕人投入從業。
但同為平面設計范疇中的“包裝設計”,雖沒有廣告業多元有趣。但是一位專業包裝設計師的養成,絕非一朝一夕,沒有三到五年的基礎實務培養,很難有穩定的表現,一個成功的包裝作品,其成就與一則商業廣告相比,其落差在于廣告是以“大量主動式”的傳播法來達成行銷目的,也就是屬于“暴沖性的視覺設計”,而一件商品包裝則是“個別被動式”的傳播載體。兩者在創作過程中付出的時間及精力一樣,但以傳播收效來看,廣告創作者的成就滿足感卻遠比包裝設計師大。
深入探討廣告與包裝設計的差異,除了表現的方式、媒介、目的 、載體的不同外,最大的差異還是在前置作業。廣告創作的作業型態由于設計層面較廣,需團隊作業鏈支撐,而包裝設計則可有設計師獨立完成。團隊作業模式需要小組成員達成共識才能進行下一步,最后成敗是由成員共同承擔。在各種尋求共識的過程中,成員個人的風格會逐漸消融。對于創作人員而言,妥協之下發展的作品,或許就沒那么多熱情想要去擁抱它了。
回來談談包裝設計這門專業,一個好的商業包裝作品,爆發力及持續力往往比短期的商業廣告來得深遠。許多商業廣告表現素材都是攫取自包裝創作元素,加以組編后制成廣告。在一個產品的開發過程中,包裝設計的開發遠比廣告更早介入。一個專業的包裝設計人員,能在產品中找出亮點,為其制定概念及定位,通過視覺話使“產品”轉換成“商品”。
當廣告人憑借創意站在舞臺上成為焦點,接受眾人的喝彩與肯定時,這樣的榮耀對幕后的包裝設計人員是鼓勵也是砥礪;廣告人天生注定站在舞臺上,包裝設計師確實在幕后默默耕耘,掌聲或許稀少,但沒有幕后的貢獻,商品也無法一蹴而成大放異彩。
現今有心從事包裝設計工作的人愈來愈少,想要躍上舞臺的人,卻爭先恐后地投入廣告業之中。筆者從事八年正規廣告公司工作后,最后決定離開團隊的工作鏈,自我摸索包裝設計的新領域,一步一個腳印地朝專業包裝工作者邁進。取自團隊作業的優點,自組小型包裝設計公司,通過不斷試驗與修正演化出理想的作業模式。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來的設計工作經驗,從平面到包裝,再到立體結構,跟隨時代與包裝工業的演進,時時記錄當下,今有機會分享個人的經驗,祈求有更多的活水注入,讓包裝設計領域發光發熱。
進入專業的科學包裝創作
當一個行業或一個市場人才投入比例愈多,就會得到更多重視,注目率一旦提升,行業愈熱門,業界相對競爭也愈激烈。在競爭的情況下,愈能激發豐沛的創意與質量。當優質的作品愈多時,包裝業聚集的榮耀就愈大。客戶能在眾多優秀的從業人員中得到高品質的包裝作品投入市場,所獲得的良性回饋也愈大,業主也更愿意將資源投入商品包裝設計。
想要投身包裝設計領域,在心態上需有很大的轉換,只用平面視覺的設計經驗來看待龐大的包裝設計系統,是完全不夠的!抱持這樣心態所設計出來的包裝作品,可能只達成“視覺”部分的美感,而沒有做到整體“完形”1的設計規劃;視覺的美丑在于主觀的認定,而完形認定就客觀得多。
有人說廣告創作是很科學化的行業,這話一點也沒錯。廣告一切都看“數據”,首先做市場調查,從分析中找到機會點,再來定方向、策略、找目標客群,拍一部廣告片也需要拿去調查研究一番,最后投放廣告。投放一段時間后,還要觀察市場消費者的反應,再決定下一步是加碼投放還是修正或停播。一切廣告的操作其背后都是由數字來決定,這些數字背后所代表的就是一連串的科學統計行為。但別忘了數據固然可精準地統計出來,但需經過詮釋后才能運用,因此一個有豐富經驗的解讀人對廣告來說是極重要的。
同樣地,一個完形的包裝設計作品,也需要很多科學化的基礎來支撐。它像廣告一樣是建立在“客觀”下的工作,而非一張建立在設計師主觀意見下做出的包裝設計稿所能夠相提并論的。完形包裝設計領域里所提的客觀是:“策略”及“技術”。若說策略是軟實力,那技術就是硬功夫。軟實力靠的是多看多做的經驗及經歷,必須有將經驗轉換為客觀處理資訊的能力,才不致陷入個人主觀里;而硬功夫是要能應付龐大的包裝工業技術系統,如:印刷技術的多樣性、包裝材料新式樣的研發、包裝工業結構的物理性、上下游協力廠的整合、國際規格的要求、運輸及賣場陳列的環境限制、預算成本的計劃等,更要具有冷靜及客觀的態度才行。
由以上的論述來評斷一個包裝設計,我認為應該把重點放在“對、錯”的客觀上面,而不該把焦點放在“好、壞”的美丑主觀范圍內,這才稱得上是“專業的包裝設計工作者”。
隨商業的發展而更加需要
早期包裝設計工作是歸屬在廣告公司的設計部門內,大部分是服務客戶需求附帶的設計品,而隨著時代的演進,商業環境趨向多元化且愈來愈復雜,單就廣告的創作就有許多項目要處理,如要再儲備及培訓包裝專業人才,對于廣告公司在追求經濟效益上較不利,也難滿足客戶對包裝項目的要求。因此,包裝設計慢慢從廣告公司轉移到獨立專業的包裝策略規劃公司。
這樣的模式在歐美各國早已行之多年,這里舉個例子來說明獨立設計的事實。一般商品正式開發前會先進行產品研發(Research and Design, R&D),從這個階段開始就需要有一組商品設計人員介入,從屬于內部機密形態的研發階段開始投入規劃與意見,直至產品逐步地完成。開發過程中面臨的多半是需要被解決的“具象問題”,如:商品的材積、體積、包材的理化特性、生產的流程、儲運的過程等,這些問題的背后都需要對應一個具體的解決方法,若沒有設計人員豐富的經驗及知識,適時提出準確的解決方法,有可能問題不但無法解決,反而衍生出更多麻煩。
并非廣告人不善處理這類問題,而是術業有專攻,包裝、廣告各司專業之職。終究廣告的創意是去制造亮點、創造話題,愈“抽象”的事廣告人愈擅長,這就是廣告人的訓練養成吧!
從全面性的角度探討包裝的價值
廣告行銷中,人人都在談4P(Product產品、Price定價、Place通路、Promotion促銷),在遵循多重標準的行銷時代里,包裝確實被賦予了更重要的使命。以傳統包裝概念來說,它是商品的最后一關,但隨著現在新的行銷手法不斷地被研發,包裝確實可以增入行銷4P策略中的第5個P (Packaging包裝),由世界各地多已將包裝比賽獨立為一個獎項,可見其重要性。從不同的角度看現代包裝的使命,有些非營利組織團體為了籌募公益基金,在商品包裝上大量地呈現活動辦法,已經超越傳統包裝只是販賣商品的范疇。除了公益性的包裝(在國外曾看過在鮮奶的包裝側面印上“失蹤兒童的協尋廣告”,除幫助協尋外也提醒家長要注意自家孩童安全),還有常見的紀念性包裝,這些形而上的概念,往往已超越視覺設計的領域。
在本書中,筆者將從事包裝設計多年的實戰工作經驗,從理論到實際案例全面性地將過程加以介紹。如何將一個“產品”經過設計策略后變成“商品”、談結構與包裝材料的重要性、包裝設計流程及制作技巧、解析實際上市的包裝個案與未來環保包裝趨勢,并擬定個案練習,讓讀者親自體驗,并理解一個包裝結構設計需注意的細節,最后詳列一些設計常識與需知,期待讀者們能在基礎學習后更加深入研究這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