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車間》選擇當代中國較具典型性的文化符號,內容涉及流行的“器物符號”“視覺符號”“空間符號”“聲音符號”“身體符號”等符號系統,通過現象學的描述和建立在文化哲學基礎之上的文化批判,來呈現當代大眾文化的整體景觀。
張閎教授把學術思想的嚴謹性和大眾媒體的靈活簡約特征結合在一起,文風熱烈浪漫而又繁復多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學和解構性的批判風格,《符號車間》中他對精心挑選的60多個大眾符號和網絡熱詞的釋讀,可謂扼住了當下流行文化的精神命門。
張閎,1995年獲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曾在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任教,現為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文化哲學與文化批評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自1990年代末開始,從事大眾文化研究,創辦并主持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所,倡導以文化符號學為基礎的文化批評理論及實踐。著有《聲音的詩學》《文化街壘》《欲望號街車——流行文化符號批判》《言辭喧囂的時刻》等文化批評著作。主編有流行文化批評年鑒《21世紀中國文化地圖》八卷(2001年-2008年)。目前正在著手撰寫《中國當代大眾文化史》。
時 尚
3 不妨來點兒“小清新”
5 標榜“樂活”的姿態
7 BOBOS:天堂里的蝙蝠
10 喇叭褲的政治經濟學
12 踏腳褲與“瀟灑步態”的行走
15 森女:物質森林里的小紅帽
17 宛若獵豹潛入叢林
19 撞衫猛于撞車
21 文化“混搭”及其精神錯亂
24 男人談政治,女人談星座
26 命運交叉的塔羅牌
28 在起居室里把自己曬傷
30 貌似靈修的瑜伽
32 為暴飲暴食而辟谷
34 奪路而逃也可以很酷
36 讓生活脫軌片刻
現 象
41 “屌絲”當自強
43 離離網上草
45 春節聯歡晚會:誰是主角
49 哈利·波特的魔法與文化強迫癥
52 電影《山楂樹之戀》:消費敘事中的革命與情欲
56 瘋狂教主的語言騙術
59 世俗神話:電視文化批判
62 辮子戲:權術教科書與盛世妄想
66 季風書園:商品與文化之間的快捷鍵
68 中國身體的“操”練
74 甩手與打雞血:民間秘技的身體自制
77 MSN:數碼時代的超級俱樂部
81 卡拉OK:空心的音樂
85 惡搞小史與權力美學趣味的蛻變
87 作為權力表征的標語
91 “超級女聲”與集體迷狂癥
95 “新說書時代”的市場跳蚤
100 “粉絲”是一種寄生蟲
人 物
105 王菲:“酷時代”的塞壬
108 周杰倫:流行趣味的人質
110 相逢在“村上春樹”下
112 陳逸飛:一個文化“理發師”的葬禮
121 王家衛與上海懷舊影像
124 梅蘭芳,或性別的限度
126 王小波:一只快樂的思想牛虻
132 犬儒時代的精神市儈
137 崔健VS林志炫:兩代人的“花房姑娘”
141 民族主義“糞戰”中的“小燕子”
144 刀郎:均質的“膨化”聲音
147 芙蓉姐姐與身體的“S形綜合征”
150 豬八戒:混世主義者的福樂偶像
器 物
155 哈根達斯:一個冬天的神話
158 卡布季諾:小資的精神幻象
162 老板,來半斤拉菲
164 向日葵
167 原子模型
170 中國結
173 旗袍:殖民地上海的性感道具
176 革命女裝與烏托邦的身體實踐
179 那些年,我們都穿海魂衫
181 黑膠唱片的象征交換與死亡
185 “英雄”末路與書寫文化的黃昏
189 未來主義之蛋
191 “低腰秋褲”與城市形象認同危機
195 土谷祠里的富貴夢
不妨來點兒“小清新”在一個渾濁的時代,“小清新”是自我潔凈的一群。盡管自身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潮流,但“小清新”只是堅定地關注頭頂上的一小片天空湛藍或者灰暗,并不為潮流所動。他們自認為是理想主義的一群,但這種理想主義并不是熾熱的火焰,而是明麗的燭光。
45度天空即是弱化了的理想主義的表征。45度角是必須的,零度角平視不足以脫離世俗的平庸,90度角的仰視則容易被誤以為是在出鼻血。
在“小清新”世界里沒有“故事”,只有“物語”;沒有“情緒”,只有“情愫”。他們把命運的秘密托付給塔羅牌和星座學。從服飾上看,“小清新”的清新特質,是由純棉織物服裝和帆布鞋來表達,色調傾向于單純的素色。純棉質地意味著生態主義,單純的素色意味著清純,而帆布鞋則暗示多少有一點“旅行癖”。“小清新”的旅行的意義是象征性的,意在對一成不變的生活現狀的叛離,迷戀一種“在路上”的狀態。但實際上能去的地方并不太多,走得也并不太遠,更多的時候無非是遠郊的農莊而已,而且最好是騎上單車。但可以用LOMO相機照幾張腳丫子的特寫,以示對行走的強調。
小清新熱衷于書寫,在既嚴肅又活潑的言辭里,記錄每日的“華麗麗”的衣著和心情。比起“華麗”來,“華麗麗”一詞以迭音詞綴,弱化了“華麗”的規模和嚴肅性,顯示出輕盈、小巧和童稚氣的俏皮。
從心理到行為,從語言到服飾,都提供了豐富的“童稚化”語匯,形成了一股強大的話語風習。互聯網虛擬空間為這一童稚化傾向提供了實現的條件。現實生活中成人社會所具有的角色和身份,相對比較穩定,特定的身份同時還意味著相應的責任。而在虛擬的時空里,人能夠方便地實現身份轉換,扮演不同于現實時空里的角色。互聯網流行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一“童稚化”的心理傾向。“東東”、“醬紫”、“小盆友”之類的網絡語言,以故意的錯別字和諧音字,或者幼稚的語調,來抵消正常言辭的嚴肅性,拒絕成人用語中語符的穩定意義。有時會表現出“很傻很天真”的心智狀態,作為他們曾經缺失的童真的補償,并繼續拒絕長大成人。通過扮演來挽留童真,讓自己停留在幼稚狀態的清新世界里,不失為一種潔身自好的手段。
清新是好的。即便沒有,不妨裝作有。
標榜“樂活”的姿態綠色食品、有機蔬菜、純棉衣物、低碳生活、騎自行車、背囊旅行、垃圾分類、買二手用品、做瑜伽運動、聽清新音樂、喝心靈雞湯……有那么一群人,他們的生活跟這些詞組密切相關,這一人群被稱之為樂活族。樂活族(LOHAS)是一個新興生活形態的族群。英文LOHAS(LifestylesofHealthandSustainability的縮寫),意為“健康、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從表面上看,樂活族努力將自己的生活安排得跟農民差不多,早睡早起,自己動手干一些日常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話,喂喂雞、種種菜,等。但他們大多處于大都市的中產階層以上,尤其是受過良好教育的時尚人士。大多數樂活族的主要事務,實際上也就是周末開車去郊區農村的“農家樂”住上幾天,吃點新鮮蔬菜,一定要是用有機肥料(也就是人畜糞便)種出來的,葉子上有蟲眼的那種。還可以吃點散養的來亨雞,是用天然谷子、玉米喂養出來的。然后順便再帶一點回家,爭取在家里也能過上綠色生活。在日益嚴重的工業污染的情況下,樂活主義不失為一種自救性的策略。
但樂活主義者如果僅僅是為了去“農家樂”嘗點鮮的話,那么,就跟那些在城市大餐館里吃鮑魚、魚翅、燕窩的有錢土鱉們沒什么兩樣了。樂活族更需要提高自己的品位,增加文化含量。樂活主義理論家及時地將“樂活”概念跟現代“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生態主義,以及“天人合一”、“身心和諧”的古典東方哲學聯系在一起。樂活族崇尚低碳、環保的生活,所謂“貼近生活本源”,自然、健康、精致的生活。
一些樂活族有意識地強化自己的環保意識,他們關心生病的地球,也擔心自己生病,并努力承擔愛護地球,愛護人類生存家園的責任。
樂活族在理論上努力對抗全球化時代的消費主義狂潮,但他們并不能夠獨自真正完成這一使命。“樂活產業”很快就遍地興起,而且規模越來越大。雖然樂活產業基本上秉承“綠色生活”的原則,但它們卻只能以增加產品的生產成本的方式來進行生產,進而也就間接地消耗了更多的能源和物質資源。這樣,樂活族在生活實踐中,與其原初的生活理想背道而馳,漸行漸遠。所謂“樂活主義”也就淪為一種自我標榜的生活姿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