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化安全學》是我國第一部系統闡述國家文化安全理論的著作,分析了當前世界文化的格局,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國家文化安全的環境與形勢以及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應對策略及決策機制。
《國家文化安全學》共分為十一章,按照“什么是國家文化安全—國家文化安全是怎樣產生、形成與演變的—當代國家文化安全有哪些表現形態—怎樣維護國家文化安全”這樣一個邏輯順序展開和建構。
《國家文化安全學》可作為普通高等院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和其他相關專業的教材使用,也可用于政府文化管理部門、文化企事業單位的從業人員的繼續教育和培訓用書。
總 序
文化產業管理: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大文科
—歷史與建構
1993年5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委員會批準,中國內地第一個文化管理專業—文化藝術事業管理—在上海交通大學創立,同年9月,新生正式入學報到,開始了中國內地高等教育史上文化管理專門人才培養的新篇章。我作為負責這一專業籌建和創立并主持該專業學科建設的責任人,有幸參與了它的全過程,經歷和見證了它整整20年的發展史。這是我最感有意義的事。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高等教育培養了一大批文化藝術領域里的各類專門人才,有不少成為享有國際聲譽的藝術家,但卻始終沒有培養過一名文化藝術經營管理人才。20世紀80年代初關于藝術表演團體改革的討論,第一次遭遇到了“懂藝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文化藝術管理專門人才缺乏的障礙。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第一次把培養能夠滿足和適應市場經濟體制下文化藝術經營管理需求的高級專門人才提到了中國高等教育的面前。在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高等教育新學科建設高潮之后,中國高等教育又迎來了一次新的學科建設的高潮。如果說80年代的文科學科建設高潮還主要是立足于恢復,那么,這新一輪文科學科建設高潮則全部集中于新文科創建。文化藝術事業管理專業就是這樣的新學科、新專業。
在歐美高等教育體系中,大陸法系的這一類專業都命名為“文化管理”專業,如德國、法國、加拿大等;英美法系則稱之為“藝術管理”專業,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中國內地從中國文化制度體制的實際出發,把這一專業定為“文化藝術事業管理”專業。當時,我在負責這一專業的學科建設的課程體系設計時,主要參考了這兩大法系一些代表性大學的專業課程設置,結合中國的情況形成了延續至今的上海交通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主干課程與核心框架。它們是:文化經濟學、文化政策學、文化行政學、文化投資學、文化市場營銷學、國際文化貿易、文化管理學和文化產業學。這一課程體系與核心框架成為后來創辦這一專業的主要參照。為了鮮明地界定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方向,上海交通大學文化藝術事業管理專業定位為“文化經濟方向”即文化產業。因為,無論是國家政策還是社會認識,把一個新的文科專業直接命名為“文化產業管理”,時機和條件在當時都還不成熟。但這一定位一直是上海交通大學文化藝術事業管理專業始終不渝的辦學目標和辦學方向。即便在1999年的國家本科專業目錄的調整中,把“文化藝術事業管理”“體育管理”“衛生管理”“教育管理”統一合并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上海交大這一辦學方向都始終沒有改變過。
在一無師資,二無教材的條件下,上海交通大學的領導們以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和科學家對國家戰略需求的高瞻遠矚,領風氣之先,在學校經費普遍不足的困難條件下,利用百年校慶出百本教材的機會,把文化藝術事業管理專業的教材建設列入其中,開始了學科建設的卓越起步。我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科建設就此開始了教材建設的規范性進程!段幕洕鷮W》這本教材作為我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誕生于上海交大的“百年校慶”。1999年,國家“985”工程一期項目啟動后,上海交通大學又把文化管理專業系列教材建設列為創新項目予以重點支持。2003年由我擔任主編的“21世紀文化管理系列教材”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共7種:《文化經濟學》《文化政策學》《文化市場營銷學》《文化行政學》《文化投資學》《文化市場學》《文化產業學》。我國第一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核心課程教材框架初步形成。
在差不多有10年的時間里,除了上海交通大學,國內很少有大學辦這個專業。但是,作為一個有著百年歷史的高等學府,它的領風氣之先的努力首先得到了國家文化部的高度關注與評價。1999年12月,為迎接我國文化建設新的國家需求的到來,文化部與上海交通大學決定依托上海交通大學文化藝術事業管理專業共同創建“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時任文化部副部長李源潮和上海交通大學校長謝繩武共同擔任基地主任,開創了“部校合作”的新模式。上海交大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科建設由此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第一次以黨的政治決議形式開啟了我國文化建設與發展新時期。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激發的關于文化產業的理論與政策研究,直接導致了關于在中國大學創辦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時代命題的提出。2003年12月,由上海交通大學倡議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山東大學、云南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山西財經大學等7所高校聯合發起的“全國高校文化產業研究與學科建設聯席會議”在上海交通大學召開,包括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藝術學院、深圳大學、中南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15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參加了聯席會議。會議達成了重要共識,以15所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機構的名義聯合向教育部建議:創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該建議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視和回應。2004年,教育部正式在本科專業目錄外設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云南大學和中國傳媒大學獲批成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此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先后輪流主辦了聯席會議,參加的院校越來越多。不僅原來的被改名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許多院校依然在辦文化管理,而且全國有不少藝術院校在藝術學下面開辦有藝術管理專業。全國高校形成了“文化管理”“藝術管理”“文化產業管理”三路大軍。為了更好地推進這一新興學科建設,推進學科建設的科學化,2005年經籌備,在教育部高教司的支持下,“全國高校文化管理類學科建設聯席會議”在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召開。全國有56所院校的院系領導和專家出席了會議,山東藝術學院、云南藝術學院、天津藝術學院、魯迅藝術學院、北京舞蹈學院等開設有藝術管理專業的藝術院校都參加了會議。會議通過了關于文化管理類學科核心課程教材體系建設,在上海交通大學課程教材框架的基礎上,增加了《文化學概論》《世界文化產業概要》《文化藝術管理概論》三本,由云南大學出版社出版,我擔任編委會主任。
“聯席會議”機制的建立不僅增進了不同高校文化管理類專業學科建設的交流和聯系,而且進一步擴大了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科的影響和建設,尤其是隨著文化產業理論與政策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文化產業發展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作用日顯重要,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在經歷了20年的探索之后,于201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作為科學的學科建設納入到整個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成為國家新學科和新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戰略組成。根據2013年12月在安徽師范大學召開的“第10屆全國高校文化產業專業學科建設聯席會議”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13年中國內地已有100多所大學開設有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與此同時,內地的文化產業學科建設也引起了臺灣高校同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認可。隨著兩岸和平發展的不斷深入,兩岸在文化創意產業領域里的合作不斷深化,兩岸高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術交流、學生培養和學科建設合作機制也應運而生,創立了“兩岸高校文化產業本科專業學科建設聯席會議”。它標志著一個新興的綜合性大文科在中國崛起。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是一個年輕的學科,唯其年輕,因而充滿著創造性朝氣。作為這種朝氣的體現,一方面是關于它的學術研究,另一方面就是關于它的教材建設。中國傳媒大學、山東大學、北京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臺灣教育大學都出版了有關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系列教材,全國藝術院校還聯合出版了藝術管理專業的系列教材。雖然,大家的著立點不一樣,但是都體現出一個共同的認知:一個科學的學科建設的標志有兩個:科學的課程體系和科學的教材體系。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這兩項均服務于科學的人才培養需求。正因為如此,許多大學在課程體系建設上都做了許多探索。為了能夠體現和反映這種探索,在清華大學出版社組織的這套教材中我們就把這種探索的成果吸收進來了。因此,清華大學出版社組織出版的這套“‘十二五’普通高等院校文化產業管理系列規劃教材”(共16種)是迄今為止我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科建設和教材建設的最重要的成果。
文化產業是現代科學、現代工業文明發展與現代精神文明發展相結合的產物,它是人類社會理論掌握世界體系和表現世界體系的一種新的文明手段和方法。新興的多學科綜合性特質,使得關于文化產業管理研究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文化產業管理學科,既具有應用理論的特點,同時又具有基礎學科的性質。我們不能把文化產業研究僅僅理解為一種應用性研究。文化產業理論研究應該在學理的層面和意義上,探討人類社會在工業文明與后工業文明時代人類社會的生存方式、發展方式、認知方式和表達方式。法蘭克福學派深刻地揭示和批判了“文化工業”,解釋了為什么“文化工業—文化產業”仍然在全世界獲得飛速的發展,深刻地改變著世界面貌,改變著人們對世界的了解和思維及其與世界的關系。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概念的出現,集中反映和表現了文化產業這樣一種人類社會現象的普遍存在,由于它和傳統的文化形態生命運動和存在方式的巨大區別,這才使人們創造出這樣一個概念來表達人們對這一類對象的認識。因此,它是一種新的文化表達理論形態,一種新的社會發展和運動理論及一種經濟理論形態,是這些理論形態綜合成的一個獨立的新的學科理論形態,一種深刻的人類社會進程。
概念是對對象特征的本質概括。同時概念本身又是一個具有無限豐富性的有機生命整體。雖然人們還沒有一個普遍認同的統一的文化產業定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文化產業的定義至今也沒有統一全世界的看法。但是,正如哲學界至今都還沒有給出一個公認的“哲學”定義并不妨礙“哲學”學科建設一樣,我們完全可以在不斷地探索“什么是文化產業”的過程中,建立起作為科學的文化產業管理學科。這應該成為我們建立科學的文化產業學的學科認知基礎。
文化產業管理的學科歸屬,在中國學術界迄今為止尚未有一個統一的認識,雖然,在學科目錄中把它歸為管理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工商管理,但是,在現階段中國文化產業管理體制中和學科認知上,所涉及的領域和范圍,遠遠超出了工商管理的學科范疇。在權威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指南里,有關文化產業管理的研究課題被分別歸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哲學、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文學、新聞傳播、國際政治等學科門類內,同時在“全國藝術科學規劃指南”里,又被劃歸在“藝術學”下的“文化管理”類。這種情況,一方面反映出中國的文化產業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還沒有展開其全部的豐富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無論是“哲學”“經濟學”“應用經濟學”,還是“新聞傳播學”“藝術學”,都容納不下完整意義上的“文化產業管理”。作為一門新興交叉學科,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還很年輕,年輕到不知道究竟把它放在什么位置上,歸屬到哪一個學科。在討論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科歸屬的時候,我曾經提出一個建議:把“文化管理”設置為一級學科,下設“藝術管理”“公共文化管理”“文化產業管理”三個二級學科,以對應于“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一級學科,同時也可以克服該專業學位管理上同時跨越“藝術學”和“管理學”的交叉與不便。當然,這還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建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必要性就在于在原來的學科體系內,還沒有任何一門學科從整體上涵蓋文化產業的對象范圍。在國際上也是這個情況。國際上的情況要更復雜一些,還涉及不同國家的與學科劃分有關的行業分類標準和體系。這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科學建構的廣闊空間。
文化產業管理學科的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是一個開放性系統,單一的學科研究方法無法滿足它的學科建設需要。文化產業不是一個單純的文化現象,也不同于一般的經濟產業,它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領域,涉及文學、藝術學、政治學、經濟學、傳播學、管理學、法學、國際關系等學科領域。不同的學術傾向、不同的思維習慣、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切入角度,可以產生許多完全不同的結論和構成許多個性鮮明的學術理論體系。尤其是當中國的文化產業發育尚未成熟,在它的矛盾的豐富性還沒有充分展開的時候,任何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研究成果,都是在科學的意義上建立科學的文化產業管理學所不可缺少的。沒有充分的富于個性的文化產業理論研究和爭鳴,就不可能有真正科學意義上的文化產業管理學科建設。因此,這就特別需要在文化產業理論研究的方法上的創新。可以從實證出發,通過個案研究建立文化產業理論系統,也可以從純粹抽象的思辨出發,推演出邏輯結構嚴謹的文化產業學術體系。總之,現有的各種成熟的學術研究方法和手段,都應當成為文化產業理論研究的方法論。
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套系列教材提供了一個實驗性的對象,它為未來形成一套具有普遍權威性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經典教材,提供了一種包容性選擇的參照。它體現了清華大學出版社在支持新學科教材建設上的大氣和遠見卓識。我受清華大學出版社的委托擔任該系列教材的總主編,負責叢書選題設計和專家推薦,得到了同行專家的大力支持,深感責任重大。我希望能夠聽到和看到同行專家和使用這套教材的老師和同學們的批評,以為今后不斷修改提高和完善的工作方向?茖W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科建設是一個崇高的目標,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參與,我愿與我的高校同行們共同工作,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
胡惠林
2014年3月5日于上海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