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初學者角度介紹計算機選購、日常使用和維護的基本常識和方法, 從非專業用戶的角度介紹計算機使用過程中常見問題的處理方法。書中各項實例可操作性強, 還精心安排了若干相關實訓操作及要求, 以突出本書實踐性強的特點。
本書是清華大學出版社《計算機組裝與系統維護技術》2010版的第2版。相比第1版主要改變包括:添加了關于平板電腦的專題知識介紹;更加側重介紹使用計算機過程中常見問題的處理方法;添加了自2010年以來個人計算機技術方面的最新知識介紹;對第1版的全部內容進行了修訂。
個人計算機(臺式機、筆記本式計算機、平板計算機)已經成為人們日常學習、辦公的必備工具,在選購和使用個人計算機的過程中人們遇到了許多問題,雖然目前講授計算機組裝與維護的教材已經很多,但大多偏重計算機配件基本知識的講解,對于日常使用計算機時的常見問題處理以及常用系統維護工具軟件的介紹內容偏少。另外,雖然目前筆記本式計算機、平板電腦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是有關筆記本式計算機和平板電腦的使用常識以及日常維護方面的書籍并不多見。全面系統地介紹個人計算機的選購、零部件組裝以及系統維護方面的相關知識和具體操作方法,為選購和日常使用個人計算機提供指導是本書的寫作初衷。
在本書作者維修計算機的過程中,以及講授“計算機組裝與維護”這門課程時,發現許多用戶和學生對計算機相關部件的發展歷程以及常用的計算機專業名詞十分感興趣,而現有教材關于這方面的知識介紹并不多,為了方便對計算機硬件知識感興趣的學生和讀者了解計算機各個部件的發展變化歷程,本書在介紹計算機常用部件最新知識的基礎上添加了大量與計算機常用部件相關的知識介紹。例如關于內存方面,不僅介紹了最新的DDR3內存的技術規范及其選購要點,還對內存的發展歷程進行了通俗易懂的介紹,從而使讀者能夠對計算機各個部件的來龍去脈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本書還側重介紹在日常使用計算機時的基本常識,以及常見問題和故障的處理方法,提供在選購計算機、組裝或者升級計算機時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基于此種考慮,本書將內容劃分為硬件篇和維護篇兩部分。硬件篇(第1~第9章)詳細介紹個人計算機常用硬件(主板、CPU、內存、硬盤、光驅、存儲卡、顯卡、顯示器、機箱、電源、鍵盤、鼠標、手寫板、打印機、掃描儀、數碼相機、投影機以及常用網絡設備)的組成、基本工作原理、分類及其關鍵性能指標;維護篇(第10~第16章)介紹臺式機硬件組裝過程、硬盤分區方法、系統軟件安裝過程、計算機系統的日常維護、硬件檢測以及系統優化等常用工具軟件的使用和常見計算機故障的維護維修方法,并對筆記本式計算機、平板電腦的分類、主要性能指標、選購以及日常維護方法進行介紹。
參與本書編寫的老師均為具有多年個人計算機維修經驗,并且多次講授計算機組裝與系統維護方面課程的教師,具有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教學體會,因此能夠較為準確地把握初學者的興趣點以及常見計算機故障的現象及處理方法。本書擺脫了以往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教材以講授計算機配件結構和工作原理為重點的編寫思路,把認識個人計算機各組成部件、掌握各個部件的選購方法、學會組裝個人計算機、了解計算機使用常識、掌握各種常見故障的處理方法作為編寫重點,盡量避免理論的說教,通過簡單具體的操作方法來告訴讀者如何解決使用計算機過程中常見的問題。
本書將計算機組裝與維護相關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緊密結合,參考資料主要從原始技術文檔和相關軟硬件的官方網站上翻譯、總結而來,內容力求準確、權威。與本書配套的電子教案及習題解答可供教師及學生參考。
本書內容通俗易懂,實用性強。可以作為普通計算機用戶及計算機愛好者了解個人計算機硬件常識,進行計算機日常維護和維修方面的工具書;也可以作為高等學校計算機專業低年級學生及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學習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或者計算機系統維護方面課程的教材。
本書由秦杰任主編,徐朝輝、趙淑梅、許德剛任副主編,參加編寫工作的還有張文杰、李國平和喬蕊。徐朝輝老師編寫第5、第6、第11章,趙淑梅編寫第9、第10和第13章,許德剛老師編寫第1、第15和第16章,張文杰老師編寫第7和第12章,李國平老師編寫第3和第4章,周口師范學院的喬蕊老師編寫第2和第8章,秦杰負責書中其余內容編寫及全書通稿和最終修改。由于作者水平所限,錯誤和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歡迎同行和讀者提出寶貴意見。
書中參考了大量互聯網上的最新技術資料,在此向相關作者及網站表示感謝。
本書的寫作得到清華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謝。
秦杰
qinjie0160@163.com
2012年3月于鄭州
第1章 計算機系統概述 1
1.1 計算機發展史 1
1.2 計算機的工作原理 2
1.2.1 馮·諾依曼模型 2
1.2.2 計算機的工作過程 2
1.3 個人計算機簡介 3
1.3.1 硬件系統 4
1.3.2 軟件系統 8
1.3.3 計算機系統的升級 9
1.4 計算機組裝流程 9
1.5 計算機常用術語 10
1.5.1 程序與指令系統 10
1.5.2 存儲單元 10
1.5.3 速度單位 11
1.6 本章小結 11
習題1 12
第2章 計算機主板 14
2.1 主板概述 14
2.2 主板的組成及相關技術規范 15
2.3 主板的類型 32
2.3.1 按結構分類 32
2.3.2 按芯片組分類 35
2.3.3 按CPU接口類型分類 37
2.3.4 主板的其他分類方法 38
2.4 主板的新技術簡介 39
2.5 主板的選購 40
2.6 本章小結 42
習題2 42
第3章 中央處理器 44
3.1 CPU簡介 44
3.2 CPU的發展歷史 44
3.2.1 Intel系列CPU 44
3.2.2 AMD系列CPU 51
3.3 CPU的結構 56
3.4 CPU的主要技術指標 62
3.5 散熱裝置 67
3.5.1 CPU散熱器的分類 68
3.5.2 散熱器的組成 69
3.6 本章小結 70
習題3 70
第4章 內存 71
4.1 存儲系統概述 71
4.2 內存的發展歷程 72
4.2.1 內存芯片 72
4.2.2 內存條 72
4.2.3 SIMM內存 73
4.2.4 EDO內存 73
4.2.5 SDRAM內存 74
4.2.6 Rambus DRAM內存 75
4.2.7 DDR內存 75
4.2.8 DDR2內存 76
4.2.9 DDR3內存 76
4.2.10 DDR4內存 78
4.3 筆記本內存 79
4.4 內存條結構 80
4.5 內存條的技術指標 81
4.6 內存條的選購 84
4.7 本章小結 85
習題4 85
第5章 計算機外部存儲器 86
5.1 機械硬盤 86
5.1.1 硬盤概述 86
5.1.2 硬盤的分類 87
5.1.3 硬盤的結構 91
5.1.4 硬盤的技術指標 92
5.1.5 硬盤的主流品牌 93
5.1.6 硬盤的選購 94
5.2 固態硬盤 94
5.2.1 固態硬盤的分類 95
5.2.2 固態硬盤的特點 96
5.2.3 固態硬盤主流產品 97
5.3 移動存儲器 97
5.3.1 移動硬盤 97
5.3.2 閃存盤 98
5.3.3 存儲卡及讀卡器 98
5.4 光盤存儲器 102
5.4.1 光盤 102
5.4.2 光盤驅動器的分類 105
5.4.3 光驅的性能指標 105
5.4.4 光驅的選購 106
5.4.5 光驅的使用與維護 107
5.5 外部存儲器的發展趨勢 107
5.5.1 存儲接口新標準 107
5.5.2 存儲納米新技術 107
5.5.3 固態硬盤新技術 108
5.5.4 激光存儲新技術 108
5.6 本章小結 108
習題5 108
第6章 顯示系統 110
6.1 顯卡 110
6.1.1 顯卡的組成 110
6.1.2 顯卡工作原理 118
6.1.3 集成顯卡與獨立顯卡 118
6.1.4 獨立顯卡的分類 118
6.2 顯卡的選購 120
6.2.1 顯卡技術指標 121
6.2.2 選購顯卡的注意事項 122
6.3 顯示器 122
6.3.1 CRT顯示器 122
6.3.2 LCD 125
6.3.3 LED顯示器 127
6.3.4 其他新型顯示器 128
6.3.5 顯示器的選購 128
6.4 投影機 128
6.4.1 投影機分類 128
6.4.2 投影機的主要技術指標 129
6.4.3 投影機的日常維護 130
6.5 本章小結 131
習題6 132
第7章 多媒體設備 133
7.1 聲卡 133
7.1.1 聲卡的分類 134
7.1.2 聲卡的組成結構 135
7.1.3 聲卡的主要技術指標 136
7.2 音箱 137
7.2.1 音箱的組成結構 137
7.2.2 音箱的類型 138
7.2.3 音箱的主要性能指標 139
7.2.4 音箱的選購 139
7.3 麥克風 140
7.4 數碼相機 140
7.4.1 數碼相機的分類 141
7.4.2 數碼相機的主要技術指標 142
7.4.3 數碼相機的使用 145
7.5 掃描儀 146
7.5.1 掃描儀的類型 147
7.5.2 掃描儀的主要技術指標 147
7.5.3 掃描儀的使用和維護 148
7.6 攝像頭 148
7.6.1 攝像頭的分類 149
7.6.2 攝像頭的組成及主要性能指標 149
7.7 視頻卡 150
7.7.1 視頻卡的種類 151
7.7.2 視頻卡的性能參數 151
7.8 電視卡 152
7.9 本章小結 152
習題7 152
第8章 計算機的其他基本設備 154
8.1 鍵盤 154
8.1.1 鍵盤的分類 154
8.1.2 鍵盤的選購 155
8.2 鼠標 156
8.2.1 鼠標的分類 156
8.2.2 選購鼠標 157
8.3 計算機電源 157
8.3.1 計算機電源標準 157
8.3.2 電源性能指標 161
8.3.3 電源的選購 162
8.4 機箱 164
8.4.1 機箱結構與分類 164
8.4.2 選購機箱 165
8.5 打印機 165
8.5.1 針式打印機 165
8.5.2 噴墨打印機 167
8.5.3 激光打印機 168
8.5.4 打印機的安裝 169
8.6 手寫板 169
8.7 本章小結 170
習題8 170
第9章 計算機網絡設備 171
9.1 雙絞線 171
9.1.1 雙絞線的分類 171
9.1.2 雙絞線的規格型號 172
9.1.3 雙絞線與設備之間的連接 173
9.2 網卡 174
9.2.1 網卡分類 174
9.2.2 網卡的工作原理 177
9.2.3 網卡的選購 177
9.3 交換機 179
9.3.1 交換機與集線器 179
9.3.2 交換機的分類 179
9.3.3 交換機的接口類型 182
9.4 無線網絡設備 182
9.4.1 無線網卡 183
9.4.2 無線AP 183
9.4.3 無線路由器 183
9.5 本章小結 185
習題9 185
第10章 計算機組裝與CMOS設置 187
10.1 組裝前的準備工作 187
10.2 計算機組裝 188
10.2.1 CPU的安裝 188
10.2.2 內存條的安裝 189
10.2.3 安裝主板 189
10.2.4 機箱面板與主板的線路連接 190
10.2.5 顯卡及其他擴展卡的安裝 192
10.2.6 外部存儲設備的安裝 193
10.2.7 電源安裝 195
10.2.8 外設安裝 196
10.2.9 加電測試與整理 196
10.3 BIOS設置 197
10.3.1 CMOS和BIOS的基本概念 197
10.3.2 BIOS的功能 197
10.3.3 常見的CMOS設置方法 198
10.3.4 BIOS的升級 201
10.4 本章小結 202
習題10 202
第11章 硬盤分區與格式化 203
11.1 分區的基礎知識 203
11.1.1 常見的文件系統 203
11.1.2 硬盤分區的原則 204
11.2 分區工具的使用 206
11.2.1 使用Fdisk進行分區 206
11.2.2 使用PQ進行分區 212
11.3 硬盤格式化 217
11.4 本章小結 218
習題11 218
第12章 系統軟件的安裝與備份 219
12.1 系統軟件的安裝 219
12.2 安裝驅動程序 224
12.2.1 主板驅動的安裝 225
12.2.2 顯卡驅動的安裝 225
12.2.3 聲卡驅動的安裝 226
12.2.4 網卡驅動的安裝 227
12.3 操作系統的備份與恢復 227
12.3.1 備份操作系統 227
12.3.2 還原操作系統 229
12.3.3 克隆軟件Ghost的使用 230
12.3.4 Ghost的其他使用技巧 240
12.4 Linux操作系統簡介 241
12.5 本章小結 241
習題12 241
第13章 計算機系統性能測試與優化 243
13.1 常見的系統測試工具 243
13.1.1 AIDA64 244
13.1.2 魯大師 248
13.2 計算機系統的優化 248
13.2.1 優化工具 248
13.2.2 硬盤優化 254
13.2.3 操作系統優化 258
13.2.4 注冊表的優化 262
13.3 本章小結 263
習題13 264
第14章 計算機系統維護和常見故障處理 265
14.1 計算機維護基礎 265
14.1.1 計算機的日常維護 265
14.1.2 常用的系統維護工具 269
14.2 計算機故障的檢測和排除 274
14.2.1 計算機故障形成的原因 274
14.2.2 計算機故障處理的基本原則 274
14.2.3 計算機故障處理的基本方法 275
14.3 死機情況的處理 277
14.3.1 開機時死機 277
14.3.2 啟動Windows時死機 278
14.3.3 運行Windows過程中死機 278
14.4 硬件故障 279
14.4.1 CPU故障 279
14.4.2 內存故障 280
14.4.3 主板故障 281
14.4.4 硬盤故障 282
14.4.5 電源故障 285
14.4.6 顯示系統故障 285
14.4.7 光驅常見故障 286
14.5 軟件故障 287
14.5.1 操作系統故障處理 287
14.5.2 應用軟件故障處理 288
14.5.3 病毒引起的故障處理 288
14.6 網絡故障處理 289
14.6.1 網絡不通 289
14.6.2 網頁打開緩慢 291
14.7 本章小結 293
習題14 294
第15章 筆記本計算機 295
15.1 筆記本計算機的分類 295
15.1.1 上網本 295
15.1.2 商務筆記本 295
15.1.3 家用筆記本 296
15.1.4 超級本 296
15.2 筆記本計算機的主要部件 296
15.2.1 移動版CPU 296
15.2.2 內存 299
15.2.3 筆記本硬盤 299
15.2.4 顯示屏 299
15.2.5 筆記本顯卡 300
15.2.6 外部接口 301
15.2.7 筆記本電池 302
15.2.8 機殼材料 302
15.3 筆記本計算機選購 303
15.3.1 購買筆記本計算機的基本步驟 303
15.3.2 筆記本計算機常用驗機軟件 304
15.4 筆記本計算機的日常維護 306
15.4.1 導致筆記本計算機損壞的因素 306
15.4.2 維護常識 307
15.5 筆記本計算機常見故障及處理 309
15.5.1 重啟、死機故障 309
15.5.2 電源故障 309
15.5.3 顯示故障 310
15.5.4 視頻接口故障 310
15.5.5 硬盤故障 310
15.5.6 鍵盤輸入錯亂 310
15.6 本章小結 310
習題15 311
第16章 平板計算機 312
16.1 平板計算機簡介 312
16.1.1 蘋果公司的iPad 312
16.1.2 微軟公司的Surface Pro 313
16.1.3 其他平板計算機 314
16.2 平板計算機的類型 314
16.2.1 按外觀分類 314
16.2.2 按架構分類 315
16.3 平板計算機結構組成 316
16.3.1 平板計算機的組成 316
16.3.2 主板 317
16.3.3 處理器 317
16.3.4 閃存 318
16.3.5 顯示屏 318
16.4 平板計算機選購 319
16.5 平板計算機的日常維護 320
16.6 本章小結 320
習題16 320
第17章 智能手機 322
17.1 智能手機簡介 322
17.2 智能手機的類型 323
17.2.1 按操作系統分類 323
17.2.2 按手機網絡制式分類 323
17.3 智能手機結構組成 324
17.3.1 智能手機的組成 324
17.3.2 主板 325
17.3.3 處理器 326
17.3.4 智能手機內存 326
17.3.5 顯示屏 327
17.4 智能手機選購 327
17.5 智能手機軟件安裝方法 328
17.5.1 蘋果智能手機軟件下載與安全設置 328
17.5.2 安卓系統手機軟件安裝與安全設置 330
17.6 手機安全使用常識 331
17.7 智能手機常見故障分析及解決方法 332
17.8 本章小結 333
習題17 333
實驗1 個人計算機硬件市場調查 334
實驗2 認識計算機硬件系統常見設備 335
實驗3 CPU及存儲器調研 336
實驗4 主板BIOS設置 337
實驗5 硬盤分區與格式化 339
附錄 341
參考文獻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