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十九章。*章至第九章是微觀經濟學部分,包括導論、供給與需求原理、消費理論、生產理論、成本分析、市場理論、要素價格決定理論、一般均衡分析、微觀經濟政策; 第十章至第十九章是宏觀經濟學部分,包括宏觀經濟學基礎、簡單國民產出決定理論、總供給的基礎、貨幣與銀行理論、產品和貨幣市場的雙重均衡、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通貨膨脹和失業、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
本書寫作方法的重要特色是,通俗易懂地表達深奧的經濟學原理,而避免煩瑣的推導和演繹,讓讀者從中感受到經濟學的意趣盎然。
本書適用于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以及其他專業的教學,也適合經濟管理工作者和經濟學愛好者閱讀。
本書共十九章。*章至第九章是微觀經濟學部分,包括導論、供給與需求原理、消費理論、生產理論、成本分析、市場理論、要素價格決定理論、一般均衡分析、微觀經濟政策; 第十章至第十九章是宏觀經濟學部分,包括宏觀經濟學基礎、簡單國民產出決定理論、總供給的基礎、貨幣與銀行理論、產品和貨幣市場的雙重均衡、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通貨膨脹和失業、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本書寫作方法的重要特色是,通俗易懂地表達深奧的經濟學原理,而避免煩瑣的推導和演繹,讓讀者從中感受到經濟學的意趣盎然。本書適用于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以及其他專業的教學,也適合經濟管理工作者和經濟學愛好者閱讀。
●●●●●第三版前言世界正處在一個急劇變革和不斷創新的時期,新技術爆炸式的發展使許多奇思妙想能夠迅速變為新穎的產品,傳統的思維方式常常受到互聯網思維的沖擊。這一系列令人目不暇接的變化,的確是經濟學的現代戲劇的一幕。馬歇爾在其《經濟學原理》第一版的序言中指出,經濟狀況在不斷地變化著,每一代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問題。在英國以及歐洲大陸和美國,人們比以往更加積極地進行經濟學研究。當時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社會現象,是因為這些國家和地區正在經歷著一場經濟社會的變革,這就必然促使人們積極地研究經濟學。經濟學的歷史表明,經濟思想一旦用于解決現實問題,便會醞釀和掀起社會變遷的浪潮。眾所周知,《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問世,終結了自由放任的經濟思想和經濟體制,開啟了政府干預經濟的歷史,讓許多國家擺脫了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而走向繁榮。中國經濟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維護生態環境使經濟發展可持續、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等經濟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我們可以相信,經濟學對于揭示經濟的變動趨勢,探索經濟發展的方式和路徑都是重要的工具。對第三版的修訂更注重教材的可讀性,同時略去了一部分內容如福利經濟學等,增加了一部分內容如經濟增長理論等。第三版修訂工作的分工如下: 劉辛元負責第一章至第六章,歐陽勤負責第七章至第十三章,董思雁負責第十四章至第十九章,劉秀光負責統稿與定稿。
●●●●●第一版前言西方經濟學包括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本書的第一章至第九章是微觀經濟學部分,第十章至第十九章是宏觀經濟學部分。微觀經濟學主要研究作為單個實體的市場、企業、家庭的行為等; 宏觀經濟學則主要研究經濟的總體運行,例如,投資與消費的決定、中央銀行對貨幣和利率的管理、經濟增長、國際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等。亞當·斯密被認為是微觀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國富論》(1776年)的問世是微觀經濟學誕生的標志;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年)的出版,產生了現代意義上的宏觀經濟學。盡管自亞當·斯密時代以來,微觀經濟學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亞當·斯密的許多觀點至今仍然不斷地為人們所引用。盡管宏觀經濟學已經遠遠超越了凱恩斯開創性研究的成就,但凱恩斯所提出的許多命題仍然是今天宏觀經濟學的基本范疇。經濟學是動態的科學,它所揭示的是經濟現象、環境變化以及世界經濟和整個社會的變動趨勢。因此,經濟學必須置身于現實世界中,緊跟經濟社會的發展,才能成為一門活生生的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學科。經濟學是一門關于如何選擇的學科,而編著一本經濟學教科書同樣涉及如何選擇的問題。因此,本書著重于對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做一番明晰的介紹。在敘述的方法上,作為一本導論性的經濟學教科書,不是拘泥于煩瑣的推導和演繹,而是將復雜深奧的經濟學原理通俗易懂地表達出來,從而讓讀者確實感受到如同薩繆爾森所說,經濟學竟然能夠如此意趣盎然,經濟學是一門激動人心的學科。
目錄
第一章導論
第一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第二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第三節社會的技術可能性
第二章供給與需求原理
第一節需求原理
第二節供給原理
第三節市場均衡
第三章消費理論
第一節邊際效用分析
第二節無差異曲線
第三節消費者效用最大化
第四章生產理論
第一節廠商的目標和生產函數
第二節短期生產函數
第三節長期生產函數
第五章成本分析
第一節等成本線
第二節要素的最優組合
第三節成本的概念
第四節短期成本函數
第五節長期成本函數
第六章市場理論
第一節市場類型
第二節完全競爭市場的需求曲線
第三節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
第四節完全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
第五節不完全競爭市場概述
第六節博弈論基礎
第七節價格歧視
第七章要素價格決定理論
第一節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二節生產要素的供給
第三節收入分配不公平問題
第八章一般均衡分析
第一節一般均衡的條件
第二節一般均衡的過程
第三節競爭市場的效率
第九章微觀經濟政策
第一節壟斷
第二節外部性
第三節公共品
第四節不完全信息
第十章宏觀經濟學基礎
第一節宏觀經濟變量
第二節總供給和總需求
第三節國民產出的核算
第四節GDP核算的恒等式
第十一章簡單國民產出決定理論
第一節國民產出決定的ASAD模型
第二節消費、儲蓄與國民產出
第三節投資與國民產出
第四節國民產出決定的NIAE模型
第十二章總供給的基礎
第一節總供給的決定因素
第二節總供給與國民產出
第三節供給學派經濟學
第十三章貨幣與銀行理論
第一節貨幣
第二節銀行
第十四章產品和貨幣市場的雙重均衡
第一節貨幣市場的均衡
第二節產品市場的均衡
第三節雙重均衡模型
第十五章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
第一節中央銀行
第二節貨幣政策
第十六章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
第一節財政政策
第二節ISLM模型與政策效力
第十七章通貨膨脹和失業
第一節通貨膨脹
第二節通貨膨脹的經濟影響與對策
第三節失業
第四節菲利普斯曲線
第十八章經濟增長理論
第一節經濟增長概述
第二節古典經濟增長動態模型
第三節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
第十九章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
第一節國際貿易原理
第二節國際金融原理
練習題答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