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以審計基本理論與方法和注冊會計師審計實務為主,結合新修訂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國家審計準則和內部審計準則,注重系統性與應用性相結合。在結構上,本書設計了審計與注冊會計師職業、注冊會計師審計基本規范、注冊會計師審計實務3 個篇章,以注冊會計師審計為主線,加入了國家審計、內部審計等審計基本規范內容。在理論方面,本書闡述了審計的產生和發展、審計組織體系、審計目標、風險基礎審計理論等方面的內容。各章均配備了復習思考題,在審計實務部分針對不同的業務循環設計了案例,通過本書的學習,將使學生在掌握現代審計基本理論的同時,掌握審計的基本技能,了解驗資等其他鑒證業務內容。
本書對應的電子課件可以到http://www.tupwk.com.cn 網站下載。
內容設計合理、注得能力培養、使用范圍廣泛、資源共享
前 言
企業組織結構及其經營活動的方式日益復雜,科學技術的影響日益加深,經濟全球化將各個獨立實體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會計準則要求的判斷和估計日益復雜,隨著審計環境的重大變化,審計作為社會監督體系的重要內容,在保護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利益、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等方面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國際審計準則也做出了重大修訂,我國審計實務中也面臨一些新的需要解決的問題。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于2009年印發了《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守則》等系列規范,2010年財政部對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體系進行了修訂,審計署對國家審計準則、內部審計準則也先后進行了修訂,鑒于審計相關法律法規發生的重大變化,編者編寫與修訂了本書。
“審計學”課程是會計學專業的核心課。設置該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全面掌握審計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作為能夠滿足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應用型會計人才,必須熟練掌握審計學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具有分析解決審計問題的能力;熟悉國內外相關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和國際審計慣例,具有將相關規定與審計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新審計準則的頒布給高等會計教育改革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為使高校會計專業教材適應日新月異的經濟發展需要,按照新審計準則改革與完善教材,滿足會計專業教學需要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編寫這本教材就是適應新審計準則的要求,建立健全現行會計學教材體系和內容的重要舉措。
本書設計了審計與注冊會計師職業、注冊會計師審計基本規范、注冊會計師審計實務3個篇章,以注冊會計師審計為主線,加入了國家審計、內部審計等審計基本規范內容,注重點和面的結合、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第一篇主要介紹審計的一般概念、審計的產生和發展、審計體系、注冊會計師管理、職業道德和法律責任;第二篇主要介紹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基本理論和技術規范;第三篇主要介紹注冊會計師審計實務。本書由程臘梅、姬霖、紀晶華主編,具體分工為:第一、二、十六章由程臘梅編寫;第六至九章由姬霖編寫;第十一章由紀晶華編寫;第十二章由張玉馥編寫;第十三、十四章由李忠霞編寫;第十五章由王吉鳳編寫;第十六章由王忠編寫;第五章由金花玉編寫;第三、四、十七章由姜鷗編寫;第十、十八章由孟祥玲編寫。
本書不僅可作為會計學專業、財務管理專業本專科學生的教材使用,而且可以作為從事經濟管理工作的非會計人員的培訓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使用。
由于受資料、編者水平及其他條件限制,書中難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懇請同行專家及讀者指正。我們的郵箱是huchenhao@263.net,電話是010-62796045。
本書對應的電子課件可以到http://www.tupwk.com.cn網站下載。
編 者
2016年4月
第一篇 審計與注冊會計師職業
第一章 緒論 2
第一節 審計的產生和發展 2
一、國家審計的產生和發展 2
二、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產生和發展 4
第二節 審計的概念與種類 8
一、審計概念 8
二、審計種類 8
第三節 審計的職能和作用 10
一、審計的職能 10
二、審計的作用 11
第四節 審計基本假設 12
一、信息不確定假設 13
二、信息可驗證假設 13
三、審計主體獨立性假設 14
四、審計主體勝任性假設 14
五、審計主體理性假設 14
六、內控相關性假設 14
七、風險可控性假設 15
八、認同一貫性假設 15
九、責任明確性假設 15
【復習思考題】 16
第二章 審計體系 17
第一節 國家審計 17
一、國家審計機構的設置 17
二、政府審計機關的審計對象 19
三、國家審計機關的職責 19
四、國家審計準則體系 20
第二節 內部審計 20
一、內部審計及其設立 20
二、內部審計管理的規定 20
三、內部審計的職責 21
第三節 注冊會計師審計 23
一、注冊會計師與注冊會計師審計 23
二、注冊會計師的業務范圍 23
三、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體系 25
四、國家審計、內部審計及注冊會計師審計的關系 29
【復習思考題】 30
第三章 注冊會計師管理 32
第一節 注冊會計師考試管理 32
一、報考條件 32
二、考試組織 33
三、成績管理 34
第二節 注冊會計師行業管理 34
一、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
職責 34
二、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員 35
第三節 會計師事務所的組織形式 35
一、會計師事務所的類型及特點 36
二、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設立規定 37
【復習思考題】 38
第四章 職業道德與法律責任 39
第一節 職業道德 39
一、職業道德的定義和作用 39
二、中國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基本原則 40
三、職業道德概念框架的基本內容 42
第二節 法律責任 46
一、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
含義 46
二、界定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應注意區分的幾個概念 47
三、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成因 49
四、注冊會計師避免法律訴訟的措施 52
【復習思考題】 54
第二篇 注冊會計師審計基本規范第五章 審計目標 56
第一節 財務報表審計的總
目標 56
一、審計總目標的演變 56
二、財務報表審計的總目標 57
三、財務報表審計目標產生的原因 57
第二節 認定 58
一、認定的含義 58
二、認定的分類 58
第三節 具體審計目標 59
一、具體審計目標 59
二、認定、審計目標和審計程序之間的關系 62
【復習思考題】 63
第六章 審計模式、審計重要性和審計風險 64
第一節 審計模式 64
一、賬項基礎審計模式 64
二、制度基礎審計模式 65
三、風險基礎審計模式 66
第二節 審計重要性 67
一、重要性的含義 67
二、重要性的層次 68
三、集團財務報表審計對重要性的考慮 70
四、重要性與審計意見的關系 71
五、重要性、審計風險及審計
證據的關系 71
六、運用重要性原則的一般要求 72
七、評價錯報的影響 73
第三節 審計風險 75
一、重大錯報風險 75
二、檢查風險 76
三、檢查風險與重大錯報風險的反向關系 77
【復習思考題】 77
第七章 計劃審計工作與審計業務約定書 78
第一節 審計過程 78
一、接受業務委托 78
二、計劃審計工作 79
三、實施風險評估程序 79
四、實施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 79
五、完成審計工作和編制審計報告 80
第二節 計劃審計工作的內容 80
一、計劃審計工作的作用 80
二、初步業務活動 81
第三節 總體審計策略和具體審計計劃 81
一、總體審計策略 81
二、具體審計計劃 86
三、審計過程中對計劃的更改 88
四、指導、監督與復核 88
五、對計劃審計工作的記錄 88
六、與管理層的溝通 89
七、首次接受委托的補充考慮 89
第四節 審計業務約定書 90
一、審計業務約定書的定義和作用 90
二、簽訂審計業務約定書之前應做的工作 91
三、審計業務約定書的內容 92
【復習思考題】 96
第八章 審計證據與審計工作底稿 97
第一節 審計證據 97
一、審計證據的含義和種類 97
二、審計證據的特征 100
三、獲取審計證據的審計程序 103
四、信息生成和儲存方式對審計程序的影響 106
第二節 審計工作底稿 106
一、審計工作底稿的含義和編制目的 106
二、審計工作底稿的內容及分類 107
三、編制審計工作底稿的總體要求 108
四、審計工作底稿的格式、要素和范圍 108
五、審計工作底稿的歸檔 111
【復習思考題】 114
第九章 審計測試流程 115
第一節 風險評估 116
一、風險評估程序的含義 116
二、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 118
第二節 內部控制 121
一、內部控制的含義 121
二、內部控制的要素 122
三、了解內部控制 124
四、了解內部控制的內容 125
第三節 評估重大錯報風險 128
一、評估財務報表層次和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 128
二、需要特別考慮的重大錯報風險 130
三、僅通過實質性程序無法應對的重大錯報風險 131
四、對風險評估的修正 132
第四節 風險應對 132
一、針對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的總體應對措施 132
二、針對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的進一步審計程序 134
【復習思考題】 143
第十章 審計抽樣 144
第一節 審計抽樣的基本概念 144
一、審計抽樣的定義、特征及范圍 144
二、其他選取測試項目的方法 145
三、抽樣的分類 146
四、抽樣風險和非抽樣風險 147
第二節 審計抽樣的基本原理和步驟 148
一、樣本設計階段 148
二、選取樣本階段 150
三、評價樣本結果階段 153
第三節 審計抽樣在控制測試中的運用 154
一、樣本設計的階段 154
二、選取樣本的階段 156
三、評價樣本結果的階段 160
第四節 審計抽樣在細節測試中的運用 163
一、變量抽樣法概述 163
二、傳統變量抽樣 163
三、變量抽樣法綜合案例 169
【復習思考題】 171
第十一章 終結審計與審計報告 172
第一節 完成審計工作概述 172
一、評價審計中的重大發現 172
二、匯總審計差異 173
三、復核審計工作底稿和財務報表 177
四、評價獨立性和道德問題 178
五、考慮持續經營假設 179
六、或有事項 182
七、期后事項 183
八、書面說明 185
第二節 審計報告 188
一、審計報告概述 188
二、審計報告的基本內容 192
三、標準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 194
四、非標準審計報告 196
【復習思考題】 208
第三篇 注冊會計師審計實務
第十二章 銷售與收款循環審計 210
第一節 銷售與收款循環概述 211
一、銷售與收款循環涉及的主要業務活動 211
二、涉及的主要憑證和會計記錄 213
第二節 銷售與收款循環的內部控制和控制測試 215
一、銷售交易的內部控制 215
二、收款交易的內部控制 218
三、評估重大錯報風險 219
第三節 銷售與收款循環的實質性程序 222
一、銷售與收款交易的實質性程序 222
二、營業收入的實質性程序 224
三、應收賬款的實質性程序 228
【復習思考題】 237
第十三章 采購與付款循環審計 238
第一節 采購與付款循環概述 238
一、采購與付款循環中涉及的主要業務活動 238
二、采購與付款循環中涉及的主要憑證和會計記錄 240
第二節 采購與付款循環的內部控制和控制測試 241
一、內部控制目標、內部控制與審計測試的關系 241
二、采購與付款循環交易的內部控制 242
三、固定資產的內部控制 243
四、評估重大錯報風險 244
五、控制測試 245
第三節 采購與付款循環的實質性程序 245
一、采購與付款交易的實質性程序 245
二、應付賬款的實質性程序 247
三、固定資產的實質性程序 249
【復習思考題】 254
第十四章 生產與存貨循環的審計 256
第一節 生產與存貨循環概述 256
一、生產與存貨循環的主要業務活動 256
二、生產與存貨循環涉及的主要憑證和會計記錄 258
第二節 生產與存貨交易的內部控制和控制測試 259
一、生產與存貨交易的內部控制 259
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 260
三、生產與存貨交易的控制測試 261
第三節 生產與存貨循環的實質性程序 264
一、生產與存貨交易的實質性程序 264
二、存貨的實質性程序 266
【復習思考題】 272
第十五章 人力資源與工薪循環審計 273
第一節 人力資源與工薪循環概述 273
一、人力資源與工薪循環的主要業務活動 273
二、人力資源與工薪循環涉及的主要憑證和會計記錄 274
第二節 人力資源與工薪循環的內部控制和控制測試 275
一、內部控制目標、內部控制與審計測試的關系 275
二、人力資源與工薪循環的內部控制 275
三、評估重大錯報風險 276
四、控制測試 276
第三節 人力資源與工薪循環的
實質性程序 276
一、實質性分析程序 277
二、應付職工薪酬的審計 277
【復習思考題】 283
第十六章 投資與籌資循環審計 284
第一節 投資與籌資循環概述 284
一、投資與籌資循環的性質 284
二、投資與籌資循環所涉及的主要業務活動 285
三、投資與籌資循環所涉及的憑證與會計記錄 286
第二節 投資與籌資循環的內部控制與內部控制測試 287
一、投資交易內部控制目標、內部控制與審計測試的關系 287
二、投資活動的內部控制和控制測試 287
三、籌資交易的內部控制目標、內部控制和測試 288
四、籌資活動的內部控制和控制測試 289
第三節 投資交易的實質性程序 290
一、實質性分析程序 290
二、交易的細節測試 290
三、長期股權投資審計 291
四、投資收益審計 291
第四節 籌資交易的實質性程序 292
一、實質性分析程序 292
二、交易的細節測試 292
三、短期借款的實質性程序 292
四、長期借款的實質性程序 293
【復習思考題】 295
第十七章 貨幣資金審計 296
第一節 貨幣資金審計概述 296
一、貨幣資金與交易循環特點 296
二、涉及的主要憑證和會計記錄 296
三、貨幣資金內部控制概述 296
第二節 庫存現金審計 298
一、審計目標 298
二、庫存現金內部控制的測試 299
三、庫存現金的實質性程序 301
第三節 銀行存款審計 303
一、銀行存款審計目標 303
二、銀行存款內部控制的測試 303
三、銀行存款的實質性程序 304
第四節 其他貨幣資金審計 308
一、其他貨幣資金審計目標 308
二、其他貨幣資金的控制測試 308
三、其他貨幣資金的實質性程序 308
【復習思考題】 311
第十八章 驗資與審閱業務 312
第一節 驗資 312
一、驗資概述 312
二、業務約定書 314
三、計劃、程序與記錄 315
四、驗資報告 320
五、拒絕出具驗資報告并解除業務約定的情形 323
第二節 財務報表審閱業務 324
一、總體要求 324
二、審閱范圍和保障程度 325
三、簽訂業務約定書 325
四、審閱計劃 327
五、審閱程序和審閱證據 327
六、審閱結論和報告 328
【復習思考題】 332
參考文獻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