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貿地理是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商品市場之間的地理分布與聯系, 研究影響商業生產與市場變化諸因素的學科。一般分為總論和分論兩大部分, 總論是從世界整體角度審視地理因素對國際經貿的影響, 并具體研究農產品、工業品等的生產和貿易。分論是按照一定標準對世界主要經濟體進行劃分, 并具體介紹一些重要國家的情況。前后兩個板塊分別相當于是橫切和縱切, 通過其銜接和融匯, 達到掌握國際經貿地理知識的目的。
國際經貿地理是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商品生產的區域分工、商品交換的地域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是國際貿易學和經濟地理學的交叉領域。國際經貿地理的研究目的在于對國際經貿起到更好的輔助決策作用。掌握當今國際經貿地理新格局及發展方向,進一步了解各國在世界貿易中的作用,可以借鑒各國的成功經驗,為促使中國經貿持續發展服務。通過對各國自然及人文資源組合優勢的分析,及對所要進入的市場環境進行研究,學生能夠更了解各國的經貿特征和規律,在掌握基本知識要點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國際商務綜合分析能力。
國際經貿地理把整個世界作為一個巨大的經濟地域系統,把各國、各地區作為不同層次、不同水平和不同類型的經濟地域來研究。該課程一般分為總論和分論兩大部分,總論是從世界整體角度審視地理因素對國際經貿的影響,并具體研究農產品、工業品等的生產和貿易,從經濟地理學的視角介紹世界經濟貿易空間格局及其變遷。分論是按照一定標準對世界主要經濟體進行劃分和介紹,重點放在東亞、西歐和北美及重要經貿大國上,以使學生掌握中國主要貿易伙伴的現狀。通過前后兩個板塊的銜接和融匯,達到掌握國際經貿地理知識的目的。
本書的主要特色是:第一,將案例教學法貫穿于整個課程學習,每章均設置開篇的引導案例,在具體講述重點內容時,以相關鏈接的形式插入大量反映相關主題最新進展的背景材料,各章的復習思考題也都包括案例分析題。第二,變革了目前同類教材對內容選取編排的傳統做法,重新構造了課程內容框架。在保留原有圍繞貨物貿易的主體內容基礎上,大幅加入關于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素材,從而更加完整地展現世界產業體系,反映出國際經貿關系的變化。第三,課程內容中,在特定知識點方面增加中國相關背景的鏈接。依托學生對中國的例證更加熟悉的實際情況,在合適的位置作出中外對比,有利于理解和掌握。第四,改變當前多數教材存在的對各國地理特征細節描述過于具體的問題,重點將與國際經貿直接關聯的地理問題顯示出來,強調服務于國際經貿的實際應用性。
為配合國際貿易專業的轉型升級,本書內容從典型的國際貿易擴展至國際經濟貿易。即在重點分析國際貿易的基礎上,加入國際投資、國際工程承包、服務外包、勞務流動等其他國際經濟合作事項。為盡量覆蓋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與現有多數教材不同,在后半部分的國別分論中介紹一些與中國貿易關系密切的中小發達經濟體。
我們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結合多年的經驗積累,編寫了這部教材,由華北理工大學李南擔任主編,李忠華為副主編。具體分工為:李南編寫第1-2章、5-12章,李忠華編寫第3、4、13章。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借鑒了許多專家學者的教材、著作和論文,引用了百度百科、第一財經日報網和騰訊財經網的資料數據,在此表示感謝。研究生趙紫婷在書稿打字、資料編排整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最后,感謝劉仁軍老師對本書終稿所做的審校工作。
本書主要面向國內本科高等院校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也可為其他經濟管理類專業或地理學專業選用,還可以作為業內人士的培訓用書或參考讀物。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教材里面難免有錯誤疏漏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