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結合護理職業教育的教學實際需求,匯集護理發展歷史、國際護理教育發展現狀和趨勢、護理先驅人物等知識,并以理論結合案例的形式介紹西方護理倫理、護理行業法律和管理、護士的責任和義務、病人的權力、兒童護理中的倫理和法律、多元文化下的護理(如宗教信仰)、護理中的人文關懷等。每篇文章都有給出常用單詞、常用短語、縮略詞的注解,對文章中的難句進行分析,并給出文章的翻譯,對于案例類的文章,提出需要批判性思考的問題,并給出參考意見,供讀者在實踐中參考。
本書結合護理職業教育的教學實際需求,匯集護理發展歷史、國際護理教育發展現狀和趨勢、護理先驅人物等知識,并以理論結合案例的形式介紹西方護理倫理、護理行業法律和管理、護士的責任和義務、病人的權力、兒童護理中的倫理和法律、多元文化下的護理(如宗教信仰)、護理中的人文關懷,全書共計5個章節。每篇文章都有給出常用單詞、常用短語、縮略詞的注解,對文章中的難句進行分析,并給出文章的翻譯,對于案例類的文章,提出需要批判性思考的問題,并給出參考意見,供讀者在實踐中參考。為保證本書的語言質量,特邀請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讀博士和英語專業教授、在美工作人士審稿,特邀請北京衛生職業學院的護理專業教師審稿。
我國近代護理學的形成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護理的影響,隨西醫和宗教的傳入開始。1835年,美國傳教士在廣州開設了中國第一所西醫醫院,兩年后開辦了護士短訓班。1887年,美國婦女聯合會派到上海的護士麥克尼奇在上海開辦了護士訓練班。1888年,美國人約翰遜在福州成立了我國第一所護士學校。自此,近代中國的護理教育事業發展起來。早在20世紀20年代,高級護理教育即在我國興起,甚至在當時較為偏僻的山西汾陽,也曾建有規范的高級護士學校,更不必說享譽海內外的北平協和醫學院的高級護士學校了。近代中國護理的歷史發展,曾經寫下了輝煌燦爛的篇章。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護理工作及護理教育的發展,護士的社會地位得到了提高,護理工作成為醫療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逐步走向制度化、規范化。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國廣大護理工作者經過不斷的探索和研究,創造了豐富的護理學理論與實踐,取得了累累碩果,同時我國各類醫科院校為中國衛生事業的發展輸送了一批批合格的護理人才。
當代中國正處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口老齡化、生態環境惡化、資源競爭加劇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從醫患關系緊張的案例中可見一斑。這為中國當代的護理教育提出了新的問題:護理教育不僅僅需要解決護理過程中的技術和專業問題,更需要解決醫患和諧相處的問題,也就是人的問題。相比而言,西方護理發展時間長,國家經濟狀態高度發達,因此已經建立了日臻完善、成熟和人性化的護理制度和教育體系,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們借鑒和思考。
美國和英國的護理教育是怎樣的?在護理過程中,護士和醫生出現觀點沖突了怎么辦?如何處理病人在治療期間突然選擇放棄治療?因為人手短缺,
李丹(1980-),土家族,湖南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畢業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現工作于北京衛生職業學院,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英才”計劃個人項目負責人之一,主編校本教材《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A級考試指南》(已使用),參編《高等職業院校招生考試指導--英語》(已出版),發表教學類論文2篇。指導學生參加北京市中等職業學校技能大賽職業英語技能比賽第二名。北京衛生職業學院2014年先進工作者。
盡管護理學都有著共同的專業歷史,從全球來看他們的教育準備,規范以及操作模式都大為不同,在復雜度和范圍上也呈現高度多樣化。在職業資格認證的要求上,這些差異包括職業資格證書,頭銜的使用,以及教育方案的認可的不同。(國際護理協會,2003)
正因為這些世界范圍內的差異,護理人員的操作技能也會有所差異。因此,重視護理人員的國際化標準必須不能僅僅只考慮到國家醫療狀況,政府對醫療的投資預算,護理/醫療保健移民,經濟現狀以及工作環境,也要關注操作人員差異性的準備和操作方式。
實現全球護理人員的教育標準化是許多護理專家的愿景,這一愿景早在一個多世紀以前就由國際護理協會的提出。然而,這個目標仍然還未實現,因為世界各地不同的護理教學方式使得這個目標的實現變得困難。許多國家明確規定接受大學教育是護理人員最基本的要求——但這一想法仍受到了挑戰,因為世界不同地方目前所提供的護理教育普遍存在差異。許多國家仍然認為接受初級護理學習的人員只要高中教育水平就足夠了,這也使實現護理教育標準化變得更復雜。
各國的教育方案也在類型、數量、規模以及學習難度上存在差異。例如,所有菲律賓的護士都有學士學位。丹麥,愛爾蘭,新西蘭以及西班牙也有認定護理資格的單獨方案。而另一方面,在英國,護理人員需要獲得護理文憑或者護理學位。在美國,可以通過三種教育方式來成為一名合格的護士:兩年制副學士學位,三年制文憑課程或者是學士學位。并且在美國,護士兼助產師是十分普遍的,而在其他國家,助產術是和護理學分開的一門單獨的職業。總之,全球統一的護理標準還沒有實現。
護理專業入門學習分為文憑課程,副學士學位,或者是學士學位。文憑課程在世界范圍內是最普遍的,學士學位有逐漸上升的趨勢。然而,許多國家都存在教職工短缺的現象,這嚴重影響了從各種項目畢業的人數。例如,越南和歐洲東部的學校仍然是讓醫生來當主要的教授護理的老師。其他的國家,比如說一些中東國家,他們沒有基礎設施來支持高等教育,而護士必須出國來接受護理教育。許多國家護理教育者的短缺與這個國家的女性在文化,經濟和社會中,接受的教育,社會地位和角色有關。在許多案例中,大多數患者的護理工作是由女護士來承擔,而管理和教學工作則是由男護士或是醫生來承擔。在世界范圍內有經驗的護理老師的短缺增加了建立和維持標準的難度(布萊斯和鮑曼,2008)。
世界衛生大會在2001年采取的行動涵蓋了發展全球護士初級教學標準化;之后在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成立特別工作組來發展護理全球標準和助產術教學;在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出版了《衛生人力資源:專業護士和助產師初級教育的全球化標準》。世界衛生組織建立全球化標準的目標是建立教育標準并且(1)確保結果有依據和效用;(2)促進先進性教育和終生學習;(3)確保雇傭有資質的從業人員,并通過提供優質的護理,積極促進所服務的人群的健康。(世界衛生組織,2009)
許多護理人員輸出國和輸入國已經建立了教育計劃來緩解移民護士的過渡。例如,加拿大的學院和大學設立了彌補知識缺陷的課程。加拿大也提出了先前學習評估及認可(PLAR)的倡議,這為移民護士能力代替授課式課程或與其共存提供了實際驗證。(亨德里克森和諾德斯特姆,2007)。因為存在語言和文化的適應問題,有些國家,像英國,就要求外籍護士一到達英國就要進行培訓,使其了解當地的健康護理文化。
布萊斯和鮑曼(2008)說道,“隨著國際國內的護理機構關注護士的國際標準,越來越多涉及各國政府參與的教育標準一致化的活動開展起來。其中最重要的運動就是博洛尼亞進程。”博洛尼亞進程的目標是建立在全歐洲都認可的學位標準和質量保證標準。這項進程在包括歐盟在內的共46個國家中推行。
全球化標準將繼續成為未來的目標。同時,國家必須努力確保充足的衛生專業人士來為今后的患者提供滿足他們需求的護理。理論上來說,全球化標準是指南,是專業人員的工作基準。美國對推動這一目標實現做出的承諾對全球化標準的實現具有重要影響。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