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宏觀經濟學及國民收入核算
學習要點與目標:
宏觀經濟學是相對于微觀經濟學而言的。微觀經濟學是研究個體經濟活動參與者的行為及后果,采用個量分析法;宏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總體的經濟行為及其后果,即整個國家的經濟運行情況,采取總量分析的方法。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活動*基本、*重要的指標是國民收入,因此,深刻理解國民收入的概念以及相關的其他總量及核算方法是研究宏觀經濟學的前提。本章主要闡述宏觀經濟理論*核心的概念——國內生產總值的含義及其核算方法,同時介紹國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標及基本公式。
核心技能與概念:
國內生產總值(GDP)*終產品國內生產凈值個人收入個人可支配收入
結構圖:
思考:
隨著全球經濟的放緩,中國的GDP增速成為熱門話題。中國經濟是否會“硬著陸”?增速能否運行在合理的區間?這些都成為縈繞在人們心中的疑問。201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上年增長6.7%,而且第四季度增速還小幅反彈至6.8%——2017年1月20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2016年全年GDP首次突破70萬億元,達到74.4萬億元,而6.7%的增速也達到政府工作報告設定的6.5%~7%增長目標。
在中長期L型經濟的走勢下,從2015到2016年年底的時間段內,中國經濟的走勢酷似一條“微笑曲線”。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中國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提高,新動能成長,是過去一年新常態特征更加明顯的主要標志。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新數據,2016年印度經濟增速為6.6%,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速重回全球(主要經濟體)第一。
GDP是什么?為什么它的變化能夠震動全球?
第一節宏觀經濟學的特點
一、宏觀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
“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一詞*早是由挪威經濟學家、第一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之一弗瑞希于1933年提出來的。其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工場手工業之后出現的,起源于法國魁奈的《經濟表》和英國馬爾薩斯的《人口學原理》;現代宏觀經濟學則是在凱恩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1936)出版之后才迅速發展起來的。
宏觀經濟學的發展大致分為四個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古典宏觀經濟學時期;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30年代,宏觀經濟學的奠基時期;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宏觀經濟學的建立時期;20世紀60年代后進一步發展和演變,即現代宏觀經濟學中主流派與非主流派的分庭對抗時期,這一時期還處于進行時階段,還不能形成定性的評價。本書所要介紹的主要是第三階段以凱恩斯主義為中心的現代宏觀經濟學理論。
拓展資料:拉格納·A.K.弗瑞希和約翰·M.凱恩斯
RagnarAntonKittilFrisch(1895—1973),是將數學和統計學應用于經濟學的先驅、計量經濟學會創辦人之一,研究長期經濟政策和計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問題。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經濟學會通訊院士,和簡·丁伯根于1969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約翰·M.凱恩斯是20世紀*具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奠基人。1936年,他發表了名著《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凱恩斯革命同其他科學革命有相似的地方,殺死了伴隨經濟學多個世紀的牛頓力學式的均衡。
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都是研究市場經濟中經濟活動參與者的行為及其后果。微觀經濟學是研究個體經濟活動參與者的行為及其后果;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總體的經濟行為及其后果。或者說,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著重考察和說明國民收入、就業水平、價格水平等經濟總量是如何決定的、如何波動的,故又被稱為總量分析或總量經濟學。通過這種研究,探討經濟運行規律,解決經濟中的主要問題。
具體來說,宏觀經濟學就是要研究,為什么一些國家的經濟會發生時而高漲、時而蕭條的周期性波動,并因此造成不同程度的失業問題;為什么一些國家在一定時期會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并導致名義利率和匯率大幅度波動;為什么一些國家的經濟會迅速增長,而另一些國家經濟發展很緩慢甚至停滯和倒退。上述這些問題都是國民收入變動中的問題。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后果及對策,就是宏觀經濟學要研究的內容。
三、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宏觀經濟學是研究國民經濟系統整體運行的經濟理論。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1)作為消費者的家庭部門和作為生產者的廠商部門如何作出選擇,以決定消費和投資數量,從而決定整個經濟的總需求。
(2)家庭和廠商部門如何選擇供給投入以決定整個經濟的總供給。
(3)經濟中的總需求和總供給決定資源總量與價格總水平。
(4)資源總量和價格總水平的長期變動趨勢。
四、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聯系與區別
1.二者的聯系
第一,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是相互補充的。經濟學的目的是要實現社會經濟福利的*大化,因此,既要實現資源的*優配置,又要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
第二,兩者都采用了實證分析法,屬于實證經濟學。經濟學的科學化也就是經濟學的實證化,努力使所研究的問題擺脫價值判斷,只分析經濟學本身的內在規律,即解決宏觀經濟現象“是什么”的問題,是兩者的共同目的。
第三,兩者都以市場經濟制度為背景,都是市場經濟的經濟學;分析市場經濟之下經濟的運行規律與調控。所以,兩者的理論分析只適用于發達的市場經濟,不適用于計劃經濟,也不完全適用于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化的轉型經濟。
第四,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但總體經濟行為不是個體經濟行為的簡單加總。
2.二者的區別
第一,研究對象不同。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而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整個國民經濟。
第二,解決的問題不同。微觀經濟學要解決的是資源配置問題,宏觀經濟學則把資源配置作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會范圍內的資源利用問題,以實現社會福利的*大化。
第三,研究方法不同。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個量分析,即研究經濟變量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則是總量分析,宏觀經濟學又稱為“總量經濟學”。
第四,基本假設不同。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市場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認為“看不見的手”能自由調節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宏觀經濟學則假定市場機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調節經濟,通過“看得見的手”糾正市場機制的缺陷。
第五,理論和基本內容不同。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則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等。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宏觀經濟政策等。
第二節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核算方法
一、國內生產總值
國民收入是用來衡量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經濟活動業績的數量指標。具體來說,國民收入是用來衡量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投入的生產資源生產出來的產品和勞務的價值或由此形成的收入的一個數量指標。目前國民收入核算體系有兩種:一種是適用于市場經濟國家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ystemofNationalAccounting,SNA),絕大多數國家采用;另一種是適用于中央計劃經濟國家的物質產品平衡體系(MaterialProductSystem,MPS)。本章主要介紹SNA。在國民收入的核算指標體系中,國內生產總值(GrossDomesticProduct,GDP)是其核心指標。理解并掌握了這一指標,也就能夠理解并推出其他指標。
1.國內生產總值的含義
國內生產總值(GrossDomesticProduct,GD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和。國內生產總值的主要含義包括:
(1)GDP是一個市場概念,各種*終產品的價值都是用貨幣來衡量的。
市場價值=*終產品的單位價格×產量。其中的價格是以當年價格或不變價格來衡量的。
(2)GDP測度的是*終產品的價值(包括有形的物質產品與無形的勞務),不包括中間產品價值,以免重復計算。
中間產品是指還需要進行生產加工再出售的商品或勞務。*終產品是指不再需要加工而被消費者購買使用的商品和勞務。以服裝生產為例,一件衣服從生產到消費需經過五個階段:棉花種植→紡紗→織布→制衣→銷售。其中,棉花、紗、布等稱為中間產品,因為其需要加工生產才能成為成品衣服。衣服則為*終產品進入消費過程,它是一種新增價值。西方經濟學認為,*終產品的價值總和等于生產這些*終產品的各行各業新創造的價值總和,它是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真正生產的價值。
在現實經濟中,許多產品根據其用途的不同,既可以作為中間產品,也可以作為*終產品,如鋼材被直接用于建筑澆鑄時為*終產品,如被加工成門窗及其他物品則叫中間產品。為解決這一問題,在具體計算國內生產總值時一般采用增值法,即各生產階段只計算所增加的價值。
(3)GDP是一個生產的概念,指一年內所生產而不是所賣掉的*終產品價值。若某企業年生產100萬美元的產品,只賣掉90萬美元,所剩10萬美元產品可看作是企業自己買下來的存貨投資,同樣計入GDP。相反,雖然生產了100萬美元產品,然而卻賣掉了110萬美元產品,則計入GDP的仍是100萬美元,只是庫存減少了10萬美元。GDP只能計算一次,不能重復計算。
(4)GDP是計算期(某一年)內生產的*終產品價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量是一定時期內發生的變量,存量是一定時點存在的變量。例如,某人花100萬元買了一套舊房子,這100萬元不能計入GDP,因為它在生產年份已計算過了,但買賣這幢舊房的經紀人費用可計入GDP,因為這筆費用是當年經紀人提供中介服務的勞務報酬。
(5)GDP是指市場價值的總和,只有進入市場流通活動獲得市場價格的產品與勞動才能計入國內生產總值。不經過市場銷售的*終產品,如家務勞動、自給自足產品、地下黑市交易等非市場經濟活動,都無法計入GDP,雖然這部分產品與勞務也是社會經濟總量的一部分。
(6)GDP是一國范圍內生產的*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從而是一個地域概念。而與此相聯系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則是一個國民的概念,它是指一國國民所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其中,包括國民從國外得到的收入,但要扣除向國外支付的收入。兩者的區別是:GDP是按“國土原則”來計算的,GNP是按“國民原則”來計算的。例如,在中國境內的一切企業,包括本國公司,也包括外國公司或居民所生產的市場價值,都應計入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而作為中國公司在國外開辦企業生產的*終產品價值則不計入我國的GDP,而計入我國的GNP,且計入所在國的GDP。GDP與GNP的關系可用公式表示:
GDP=GNP+外國公民在本國獲得的收入-本國公民在國外獲得的收入
對點案例1-1:綠色GDP在中國的發展
在21世紀初的10多年里,中國是世界上經濟增長*快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國內儲蓄率(指銀行儲蓄額占GDP的百分比)水平*高的國家之一。世界銀行的統計顯示,從1978年以來,中國平均GDP增長率達到9.83%的高速經濟增長在全球206個國家和地區居于第2位(僅次于非洲資源國家博茨瓦納)。但是,由于中國資源的浪費、生態的退化和環境污染的嚴重,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名義國內儲蓄率”的真實性。換句話說,中國國內儲蓄率中的相當部分是通過自然資本損失和生態赤字所換來的。中國經濟增長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透支”獲得的。而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又使真實儲蓄率下降。
面對這一緊迫課題,中國學者并未等閑視之,多年來一直在潛心研究。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首席科學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牛文元教授指出,從政府層面上,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理論與實踐大致經歷了4個階段;1951—1981年實行的是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1982—1991年為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階段;1992—1995年正式啟用市場經濟核算體系;1995年至今,初步進入“綠色GDP”階段。在現階段,國家制定的能源價格、資源價格、環境價格、生態補償規則、企業成本核算、綠色稅費額度、世貿綠色仲裁等,都要以綠色會計制度為依據。在學者專家的努力下,我國已開始啟動“綠色核算”的準備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造成水土流失和沙塵暴由西向東不斷蔓延,但這些在GDP中沒有反映。阿聯酋等國家靠出賣石油、木材等資源維持GDP增長。若干年后,資源賣光了,又會怎樣呢?這樣的GDP能是社會實際財富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反映嗎?
總之,從社會角度看GDP,它將積極產出和消極產出一視同仁地算在經濟指標之中。例如,教育、服務于老人、小孩的勞務所得與制造武器、香煙等具有同等價值。從環境角度看,它把自然資源當成了自由財富,隨意掘取和使用,而對資源耗竭及經濟活動造成污染帶來的資源質量下降卻沒有考慮和反映。從經濟角度看,它只記錄可見的,可以價格化的勞務,而諸如家務勞動、婦女生育、志愿者服務等對社會非常有貢獻的非市場經濟行為,卻被摒除在外,部分或全部地忽略。
我國環境污染的種類主要有水體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農藥污染和噪聲污染5種。其中,水體污染造成的損失主要有人體健康和勞動能力的損害、農作物的損失、畜牧業損失、漁業損失、工廠停工停產損失以及工業用水處理費用的增加。大氣污染造成的損失主要包括人體健康的損害,二氧化硫、氮化物對農作物的損害、酸雨對森林的損害、酸雨對建筑材料及建筑物的腐蝕損害、城市家庭衛生清潔所增加的費用。固體廢棄物污染造成的損失主要是占用土地。其中風化和燃燒對大氣環境以及雨水淋浴對水體環境所造成的危害已包括在前兩項中。農藥污染造成的損失主要是有機氯化物對農作物的污染。噪聲污染造成的損失主要是對人體神經系統的傷害以及噪聲引起的突發性心臟病死亡的損失。還有因各種環境污染引起的環境糾紛損失等。
2015年環境保護部已完成綠色GDP核算有關技術規范,并確定在安徽、海南、四川、云南、深圳、昆明、六安市7地開展試點工作。按照2015年1月1日實施的新環保法要求,地方政府對轄區環境質量負責,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實行環保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制定經濟政策應當充分考慮對環境的影響。
為落實這些要求,環境保護部重啟綠色GDP研究項目,致力于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
2015年下半年,環保部支持環境規劃院牽頭推進試點和研究等工作,指導各試點地區制訂具體工作方案,對試點地區進行核算技術規范培訓。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是上半年環保部牽頭的一項重要改革。為配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改革,環保部開展了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工作,推進環境損害鑒定評估納入司法鑒定管理體系,開展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技術方法研究,指導地方開展典型案例評估,如甘肅武威榮華工貿騰格里沙漠污染事件環境損害評估等。
此外,2015年上半年,環保部配合推進“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改革工作,就國家統計局提出的《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方案(討論稿)》《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點方案(討論稿)》,組織對方案“水資源質量及變動表”提出修改建議。
根據《“十二五”全國環境保護法規和環境經濟政策建設規劃》,環保部進一步完善了環境經濟政策,推動以市場手段解決環境問題。結合“環保綜合名錄”,研究將更多高污染產品納入消費稅征收范圍;在部分商品享受消費稅減免政策研究中,將環保作為重要前提條件;發布“關于加強企業環境信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推進企業環境信用信息系統建設,與國家信用信息平臺對接;逐步建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投保企業信息更新和公布制度,繼續向社會公布全國投保企業名單,引導社會公眾關注企業環境風險及其應對手段。我國在國務院的統一規劃和組織下,2000年以后開始了大面積退耕還林、還草和生態移民等工作,同樣屬于生態補償的一種形式。
(資料來源:人民網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5/0811/c1004-27441095.html)
通過以上分析,說明*終產品實際上就是一國在一定時期新創造的價值或新增價值,也即企業投資的產出。例如,企業生產了一件上衣賣50美元,就是購買上衣的消費者支出了50美元,這50美元就是生產和經營上衣的廠商(棉花生產者、紗廠、織廠、制衣廠及銷售商)創造的價值,即產出,也就是企業經營者的收入。從全社會來看,總產出總是等于購買*終產品的總支出,如果社會某年生產了1萬億元*終產品,只銷售掉0.8萬億元,剩余0.2萬億元產品將被看作是企業在存貨方面的投資支出,稱存貨投資,所以上例總支出與總產出和總收入相等,所以我們可以得到:
*終產品的總收入=總產出=總支出=新增價值
2.名義GDP與實際GDP
由于GDP是用貨幣來計算的,GDP=各*終產品的數量×各自價格。所以國內生產總值不僅要受*終產品數量的變動影響,而且要受價格水平的影響,為使不同年份的GDP具有可比性,需要區分名義GDP和實際GDP的含義。
名義GDP(貨幣GDP)是用生產產品和勞務的當年價格計算的全部*終產品的市場價值。
實際GDP是用從前某一年作為基期的價格計算出來的全部*終產品的市場價值。
名義GDP和實際GDP的計算結果不同,一般按不變價格來折算。名義GDP與實際GDP之比稱為國內生產總值折算數。
GDP折算數=
知道了GDP的折算數就可以將名義GDP折算為實際GDP,公式如下:
實際GDP=
從而有:
實際GDP增長率=
GDP可以計算一個國家的,也可以計算一個部門的,下面以農業部門為例進行說明。
某國農業部門*終產品以小麥、水果為例。以2008年為基期,計算2013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如表1-1所示。
表1-1名義GDP和實際GDP
年份
種類
2008年名義GDP
2013年名義GDP
2013年實際GDP
小麥
150萬單位×1美元=150萬美元
200萬單位×1.5美元=300萬美元
200萬單位×1美元=200萬美元
水果
50萬單位×40美元=2000萬美元
60萬單位×50美元=3000萬美元
60萬單位×40美元=2400萬美元
合計
2150萬美元
3300萬美元
2600萬美元
從表1-1中可以看出,2013年該國農業部門的名義GDP為3300萬美元,而實際GDP為2600萬美元,差額是由對其折算引起的。其折算數為3300÷2600=126.9%,說明從2008年到2013年該國的農產品價格水平上升了26.9%。如果對國家來說,則通貨膨脹率約為26.9%,如果扣除物價變動的因素,GDP的增長速度為20.9%[(2600-2150)÷2150=20.9%]。我們通常所說的GDP增長率都是指實際GDP的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