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踐到文本:中小學教師科研寫作方法導論(第二版)》內容是關于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科研寫作的方法指導,也是作者多年來從事學校教育科研指導的經驗總結。《從實踐到文本:中小學教師科研寫作方法導論(第二版)》的主題“從實踐到文本”,說明了中小學教師與理論工作者,在科研寫作的價值取向和實踐路徑上的區別。副題名為“方法導論”,意味著在教師科研寫作的方法指導方面,將作一個比較系統的總結和提煉。
《從實踐到文本:中小學教師科研寫作方法導論》內容是關于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科研寫作的方法指導,也是作者多年來從事學校教育科研指導的經驗總結。本書的主題“從實踐到文本”,說明了中小學教師與理論工作者,在科研寫作的價值取向和實踐路徑上的區別。副題名為“方法導論”,意味著在教師科研寫作的方法指導方面,將作一個比較系統的總結和提煉。
一
教壇有言:把聽懂的做出來,把做過的說出來,把說過的寫下來。這段話流傳于一些中小學的教育研討活動中,可說是對學校教育科研活動的生動寫照和集中概括!奥牎、“做”、“說”、“寫”四件事,大體上代表了廣大教師參與教改實踐研究的主要形式和基本環節:(1)學習——(2)實踐——(3)交流——(4)寫作。四個環節環環相扣,形成了一根教師專業發展的鏈條。當然在現實情況中,從學習到寫作,并不是一個直線發展的簡單過程,而是一種交錯進行的螺旋形上升的狀態。
在“學習”這個環節中,“聽懂”也可以代之以“看懂”或“學會”;之所以說“聽”,說明聽報告以及聽課已成為教師業務進修的一種重要形式。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通過各種形式的理論學習和教學觀摩,包括聽取專家學者、優秀教師的講課和閱讀教育報刊及理論著作,可以開拓眼界和思路,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認識水平。
通觀諸多教育著述和講座,一般來說,大量的是有關如何“做”的內容,主要是對學校教育教學問題的理論闡發和實踐指導;而有關“說”和“寫”的內容則很少,即對如何交流經驗和表達成果的研究有所忽略。這種情況當然與教師的工作性質和學習需求有關。隨著近年來教師專業發展問題受到重視,各種有關校本教研、教師成長的理論、方法和經驗不斷涌現,涉及“交流”環節的薄弱狀況就有了比較明顯的改觀。相形之下,這些年來關于“寫”的研究似乎進步不大,大多數寫作方法指導仍局限于學術論文的寫作規范和寫作技法,與中小幼教師科研寫作的實踐需求還存在著一定的距離。
本書內容是關于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科研寫作的方法指導,也是作者多年來從事學校教育科研指導的經驗總結。本書的主題“從實踐到文本”,說明了中小幼教師與理論工作者,在科研寫作的價值取向和實踐路徑上的區別。副題名為“方法指南”,意味著在教師科研寫作的方法指導方面,將作一個比較系統的總結和提煉。當然,這種方法論性質的理論構建也是初步的、探索性的,它只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一次攀援和眺望。
二
鑒于教師科研寫作的特點和以往寫作方法指導的不足,本書試圖在內容結構上有所改進,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理論與實踐結合
“理論與實踐結合”也是一個被常用甚至濫用的提法,但是在本書中仍有它特定的含義。一方面,一種理論要具有說服力,就必須具有對研究對象的適應性和解釋力。在寫作理念上,本書力圖從教師立場出發,考察因研究主體不同而帶來的寫作的內容與方法的變化。書中對“教師科研寫作”的范圍界定,試圖突破一般寫作指導限于論文體裁的局限,有意識地列入了敘事性的案例寫作及一些非正式、非常規的寫作形式。同時,面對豐富多彩的寫作實踐,本書在內容架構上盡可能考慮了理論對于實踐的包容性,在理論背景、文章體裁、寫作要素、語言表述等方面作了比較全面的歸納和分析,力求使本書的理論概括能夠包容教師的科研寫作實際,能夠回應和解釋教師在科研寫作中面臨的種種困惑。
另一方面,抽象的理論要被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往往需要具體事例的支持。本書引入了相當數量的實例,其中主要是中小幼教師的寫作實例,也包括一些與論題相關的其他事例。為便于理解一些比較抽象的理念或比較復雜的操作方法,舉例是一種簡便有效的方法。有時候,一些典型的、精彩的實例給人的啟發,甚至超出了所要說明的理念本身。因此,精選例證也是本書構成的一個重要特點。
(二)結果與過程結合
寫作的結果是呈現的文本,寫作的過程則是形成文本的途徑。對于寫作者來說,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樣的結果是很重要的,但這還遠遠不夠;要取得預想的結果,還需要明白達到目的所依賴的方法、途徑和過程。在本書中,除按照寫作的一般程序,介紹了選題、材料、結構等方面的寫作知識和方法,還結合教師的經歷體驗和文本的對比分析,對科研寫作的實踐過程作了多角度、多側面的剖析。
從“學習”和“交流”的角度看,借鑒同行們和先行者的經驗對于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著重要而特殊的意義。本書在介紹一些寫作方法時,引入了一些教師的實踐體驗,他們的“現身說法”,不僅增進了本書的可讀性,更重要的是從操作角度解讀了方法應用的具體過程及實際效果。與此同時,對于寫作結果即文本的介紹,書中也特地列舉了一些同一主題但不同寫作水平或研究視角的文本實例。通過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文本之間的差異,了解和體會其形成的原因和過程,并從中學習撰寫和修改文章的方法。
(三)研究與寫作結合
本書所談的寫作,是指教師的教育科研成果的表達,這種成果從廣義上說,可以包括各種研究形式和文章體裁,如論文、案例、教學筆記、經驗總結、研究報告等研究性的文字。內容決定形式,文章怎么寫,寫成什么樣,是由研究內容所制約的。研究與寫作結合,就是要從更多地從研究主體、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的角度來考慮寫作的形式和方法問題,而不是單純關注寫作技巧。本書第一章就教師實踐研究的特點、方法及其與專業成長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討論,目的就是在比較寬廣的背景中認識寫作的意義和作用,建立一種教師科研寫作的“大局觀”。
從當前教師科研寫作的現狀及問題看,一些作者之所以對寫作感到困難,往往不是由于形式問題而是內容問題,不是局部的文字表達問題而是整體的研究思路問題。因此本書對于寫作方法的介紹,比較偏重于大思路而較少涉及小技巧。在談論不同文體的寫作方法時,相應地融入了有關研究方法的應用問題,如思辨研究、實證研究、案例研究、行動研究和經驗總結等。至于一些具體的寫作知識和寫作技法,如標題、摘要、關鍵詞、注釋、參考文獻以及列提綱、分段落等,雖然書中也有所涉及,但對于初學者來說并不是最迫切或最關鍵的。先以鳥瞰的方式、從一定高度來認識科研寫作的基本途徑和主要方法,可能更有助于教師樹立起寫作的信心、明確努力的方向,最終也更有利于一些方法技巧的掌握運用。
在結構安排上,本書十章內容可以看作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前三章,主要是介紹和探討一些有關科研和寫作的基礎理論問題。第二部分是第四、五、六、七章,主要是分析說明寫作的一般方法論問題,包括寫作的幾種基本類型及特征、寫作的三個基本要素及體現等。第三部分是最后三章,為分論性質,分別介紹了三種特殊文體的研究和表達問題。
三
曾有一位外國學者談到方法研究的困難之處:“在任何一個科學領域之中,談論方法——也就是說,提倡一種方法卻無法表明它怎樣導致具體的結論,無法證明它并不是一種從理論推衍出來的幻想——都是很危險的! 也就是說,所謂方法應用的危險性在于,理論上成立不等于實踐中行得通。這樣看來,寫作方法指導的危險性可能更大,其有效性也可能更成問題。因為自古以來,人們就知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與其學習一大堆動作要領,不如下海去游泳。所以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我們總是聽到語文老師說,寫作其實沒有什么訣竅,多讀多寫而已。一直等到自己當了老師,結果還是繞不開學習如何寫作的問題。
在一次科研方法培訓班上,有一位教師談起寫論文的困惑:沒有內容寫,很痛苦;有內容不知道怎么寫,也很痛苦。她的話引起了許多老師的共鳴。從根本上說,這種痛苦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期望與專業能力的滯后的矛盾所造成的,它是一種成長中的痛苦、一個發展中的問題,可能是每個教師在自我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所不可避免的。而要減輕或消除痛苦,要么放棄自己的發展和追求(當然這樣也會產生另一種痛苦),要么在學習、實踐、交流、寫作的過程中逐步提高能力(痛并快樂著),但要指望通過一兩次理論培訓獲得什么靈丹妙藥,顯然是不可能的。
理論學習之所以不能成為速效的止痛劑,簡單地說,一方面是由于寫作本身的復雜性,另一方面是寫作理論的不成熟。寫文章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寫作技巧問題,而是寫作者所具有的思想、情感、經驗、能力和知識的一種綜合性體現。寫好一篇文章,實際上是在長期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經歷的一次非常復雜的智力活動和情感體驗?陀^地說,對于這樣一個復雜的心理活動,目前人類的科學研究水平尚不足以探明其內在機制、外部條件及其相互關系。以現有的各種心理學、教育學、語言學、傳播學和寫作學的理論,我們只能就寫作的某些側面、局部和枝節問題做出解釋和闡發,但還不足以從根本上揭示寫作的奧秘。所以,一些專家學者從現有理論中所引申出來的各種寫作原則、規范和技法,也只能為寫作者提供一些參考,如何應用這些方法和理論,還需要寫作者自行領悟和把握。
有時候,大家都在看同一本書,或者在同一個教室里聽同一個專家的報告,但實際上是各取所需、各有所得。所以,學習在本質上是一個十分個性化和內隱性的事件。教師作為一個研究者,怎樣在理論學習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尋找和創造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更有針對性、更有成效地吸收和內化各種理論營養,是值得特別重視和認真思考的。
當然寫作的復雜性和理論的不成熟,并不等于寫作方法研究就沒有意義和價值;或者說恰恰相反,正因為問題難以解決,現實的需求就更加強烈,寫作者就更加需要幫助和指導。對于這種寫作指導的悖論,熟悉學校教育科研現狀的老師們可能都有所體會。要打破這個悖論,一蹴而就是不現實的,我們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探討一些寫作的方法論問題,或者分享一些成功或失敗的經驗之談,本書的寫作就是這樣一個嘗試。
還是前人說得好,理論總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長青。我們每天走進校園和課堂,面對著一個個活潑可愛而又性格各異的學生,面臨著一個個看似重復卻又鮮活多變的教育場景,有苦盡甘來的喜悅,也有勞而無功的苦惱。作為有思想的行動者,我們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每天都在具體生動的問題情境中實踐、探索和成長。所有的教育理論都來自實踐,并將回到教育實踐之中。每個教師的研究和寫作,都是在學習、應用、檢驗、證明、矯正及發展已有的種種理論。而教師的實踐研究又形成了教師自己的實踐性知識和個人理論,在個人專業發展的同時,也從不同角度豐富和充實了教育理論的寶庫,使灰色的理論接上了地氣,得以煥發生命活力。由此,教師作為一個研究者,也就體現了自身的學術價值。
查看全部↓
張肇豐,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教所研究員,《上海教育科研》雜志副主編,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理論刊物分會副理事長,華東師范大學兼職教授。長期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曾主持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項目“中小學社會學科綜合課程研究”、“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等課題研究;參與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項目,為“研究性學習”課程開發的理論設計者之一。近年來關注教育研究方法、學校教育科研等研究領域,在教師的案例研究、創意設計、寫作語言等方面進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前言
第一章中小學教師的科研寫作之路
第一節教師為什么要寫作
一、不同心態產生不同結果
二、寫作不是研究的副產品
第二節什么是教師的實踐研究
一、研究方法的歸屬與把握
二、實踐創新的內涵及爭議
第三節尋找自己的最近發展區
一、兩種“實踐研究”的路徑
二、不同路徑利弊得失之分析
三、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
第二章從教師實踐研究看理論應用
第一節教師的研究可以沒有理論嗎?
一、“有理論”與“沒理論”
二、“為少數人”與“為多數人”
三、“我要理論”與“要我理論”
第二節教師的實踐理論是怎樣形成的
一、實踐哲學的源與流
二、不同學說類別之比較
三、實踐智慧的形成路徑
第三章從語言心理角度探求寫作奧秘
第一節語言學視角:古今寫作觀念的流變
一、立意說:古人作文的核心理念
二、文體論:近現代文章作法體系
三、過程取向:當代寫作研究的重心
第二節心理學視角:寫作能力的結構與形成
一、中國學者看寫作能力結構
二、西方學者看寫作心理過程
第三節教學論視角:文章的寫法、教法與學法
一、元分析:怎樣評估寫作效果
二、教什么:怎樣提高寫作能力
三、怎樣教:四種教學法的比較
第四節比較研究視角:中西寫作之異同
一、中西語言文字之比較
二、中西寫作觀念之比較
三、中西寫作教學之比較
四、中西論文寫作之比較
第四章論文與案例:把握兩大文體的要領
第一節實踐研究的表達方式
一、教育現場記錄選編
二、敘事性的案例撰寫
三、教學設計和活動方案
四、經驗總結型論文
第二節教育論文:怎樣以理服人
一、經驗總結
二、學術論文
三、研究報告
第三節敘事和案例:怎樣身臨其境
一、大同小異:敘事與案例之辨析
二、兩種案例:敘事與非敘事之比較
三、走出困境:如何體現“沉默的大多數”
第五章義理:論文的選題與立意
第一節論文選題的角度
一、受到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
二、用以引導實踐的理論觀念
三、來自教改實踐的成功經驗
四、文獻資料的整理歸納
第二節論文選題三原則
一、求新原則:避免人云亦云
二、求小原則:避免大而無當
三、求實原則:避免故弄玄虛
第三節論文立意的要點
一、明確:立意的基礎和起點
二、集中:思想的梳理和提煉
三、境界:精神的提升和追求
第六章考據:材料的收集與處理
第一節材料的基本類型及其作用
一、理論材料與事實材料
二、直接材料與間接材料
三、書面材料與口頭材料
第二節材料收集的途徑和方法
一、通過觀察的方法收集材料
二、通過訪談的方法收集材料
三、通過問卷調查收集材料
四、通過資料查閱收集材料
第三節材料收集后的整理加工
一、比較歸類:材料與主題的對接
二、抽象概括:材料對主題的深化
三、經驗之談:材料整理加工的要點
第七章辭章:論文的結構與語言
第一節論文的篇章結構
一、鳳頭:論文開頭的體例和功能
二、豬肚:論文本體的內容與組織
三、豹尾:論文結尾的功能與表達
第二節教師的語言特點
一|、行業用語:社會分工導致語言變異
二、教師語言:基于工作語境的論述方式
三、修辭語法:教師論述語言的獨特風格
四、風格轉化:簡單與復雜之間的斟酌
第八章研究報告:規范的特點和要點
第一節實證性研究報告
一、有關實證研究內涵的不同理解
二、實證研究報告的基本體例
三、實證研究報告的常見問題
第二節綜合性研究報告
一、綜合性研究報告的性質特點
二、綜合性研究報告的撰寫要點
第三節教育情報綜述
一、文獻綜述的特點與撰寫
二、會議綜述的特點與撰寫
第九章敘事研究:情境的描述與詮釋
第一節敘事研究的興起與困惑
第二節敘事研究的參考模式
一、質的研究模式
二、課例研究模式
三、關鍵教育事件
四、個人的教育史
第三節敘事文本的體例要求
一、案例撰寫的結構要素
二、敘事文本中的“研究”
第十章非常規寫作:從邊緣到中心
第一節教育筆記:自由體的寫作文本
一、教育筆記的特點與功能
二、做筆記的關鍵在于反思
三、破解反思難題的“秘訣”
第二節網絡寫作:超越時空的交流平臺
一、網絡寫作的優勢及不足
二、網絡交流的參與及組織
第三節創意設計:另一種實踐研究的表達方式
一、創意設計的內涵與特征
二、創意設計的文體與結構
三、創意設計的設計要領
后記
查看全部↓
《從實踐到文本:中小學教師科研寫作方法導論(第二版)》:
二、不同路徑利弊得失之分析
在現實中,基于不同理解的兩種實踐研究都擁有各自的支持者和實踐者,也都能從理論上旁征博引以論證其正確性,或從實踐中舉例證明其可行性。
走廣義的實踐研究之路,最明顯的好處是與教師的日常工作緊密結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研究者不用脫離工作實際去設計研究課題、考慮適應研究規范和方法、撰寫不擅長的論文報告;只要有自己的教育追求和大致的教改設想,努力地在日常工作中實踐、思考、領悟、改進,就能逐漸提高認識水平和研究能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智慧不斷生成,精神得到陶冶,境界得以提升。如果撰寫和發表一些敘事或隨筆,也能促進自身的反思和提高,并獲得社會的認可。這方面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許多優秀教師通過磨課、賽課、說課(講學)等教研活動,實現了自己的事業成功和人生理想,即所謂不做課題,照樣精彩。
上述廣義理解的實踐研究,也被稱之為“研究的泛化”,并因其“不規范”和“不科學”遭到不少質疑,甚至被排斥于“研究”范疇之外。但是對于一個普通教師來說,既然也有那么多專家學者論證和維護了這類研究的價值意義,就不用過多地擔心其“合法性”的問題了。這里要考慮的,倒是怎么去走通這條路。
走這條“泛化研究”之路,主要的障礙在于入門不難、提高卻不易。從研究的性質和取向看,廣義的實踐研究重在求善而不是求真,即“做正確的事比正確地做事更重要”。因此在研究方法上,這類研究強調不必遵循復雜繁瑣的科研規范,倡導教師研究的“原生態”、“草根性”,因而大大降低了教師參與研究的門檻。然而凡事都有兩面性,泛化的實踐研究一方面增強了教師參與研究的自信心和可行性,受到廣大教師的歡迎;另一方面,也使教師失去了一些必要的方法指導和支持,熱情投入中不免帶著些茫然。離開了有計劃、有系統的研究過程,所謂實踐反思也很容易流于瑣碎和表面(有關反思的理論及實踐,可參見本書第十章第一節的有關論述)。實際上,上公開課,寫敘事隨筆,參加教研活動,教師研究水平的提高主要是依靠個人的體驗和感悟。雖然體驗感悟也是一種重要的途徑和方式,對教師的專業成長有著不可或缺的獨特作用,但其作用范圍畢竟是有限度的。受制于個人的素質基礎和不同的研究環境,有些人能夠因悟而得道,也有不少人始終悟而不得、徘徊于低水平的摸索之中。
從評價角度看,有些研究成果是可以測量的,如表示為數據的統計和分析;有些是可以言說的,如具體的描述和嚴密的論證;有些是可以觀察的,如通過教學現場的聽課觀課;有些則是只能體驗的,如難以言說的隱性知識。前三種結果表達都有較強的或一定的客觀性,可以由研究者和研究對象之外的第三方來判斷,而最后一種結果則是主觀判斷,只能由當事人自己來感受體會!胺夯芯俊敝鲝堁芯砍晒w現為教學效果和個人體驗,本身也是一種規范和標準,其副作用是導致一些教師為了得到“好”的評價,去追求即時的表面的“效果”;或者是由于缺乏深入的理性思考,難以表達自己的研究結果。由于泛化研究與日常工作的邊界比較模糊,即使是看到了“好”的實踐成效,人們也很難判斷這是個人天賦、勤奮努力還是改進方法的結果,這難免又違背了提倡教師參與研究的初衷。
與“泛化研究”相對的是“規范研究”,其特點是有一套現成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規范可以遵循和操作,研究過程比較深入和系統,研究結果相對單純和可靠。例如要有明確的研究目標和整體的研究設計,要了解和借鑒以往同類研究的成果,要在研究過程中注意收集材料、加工處理、反饋調整,要在深入反思、系統總結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結論等。這種規范化的研究模式,大多體現為各種類型和級別的課題研究,但也有相當數量的學校和教師并未申報立項,而是參照這種模式開展自己的實踐研究。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