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中等職業教育“十三五”改革創新規劃教材,依據教育部2014年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數控技術應用專業教學標準》中“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和要求”,并參照相關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編寫而成。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緒論、測量技術基礎、極限與配合、幾何公差及其檢測、表面結構要求、尺寸鏈、常見零件的公差與配合。本書配套有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等豐富的網上教學資源,可免費獲取。
本書可作為中等職業學校機械加工技術、機械制造技術、數控技術應用專業及相關專業學生的教材,也可作為崗位培訓用書。
本書以任務的形式,通過任務目標、學習內容、拓展提高、思考練習4個部分組成。讓學生在目標引導下,逐步突破任務,學習教學內容,充實拓展知識面,鞏固提高學習內容,從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學習內容以圖片、實物照片、表格等形式,將知識點展示出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拓展提高以充實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等內容,反映科學技術的*新成果,提高學生的探索熱情和*新知識的理解。
本書是中等職業教育“十三五”改革創新規劃教材,依據教育部2014年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數控技術應用專業教學標準》中“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和要求”,并參照相關的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編寫而成。通過本書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掌握必備的有關測量及量具使用、極限與配合、幾何公差、表面結構要求及常見零件的公差與配合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吸收企業技術人員參與,緊密結合工作崗位,與職業崗位對接;選取的案例貼近生活、生產實際;將創新理念貫徹到內容選取、教材體例等方面。
本書在編寫時貫徹教學改革的有關精神,嚴格依據新教學標準的要求,努力體現以下特色。
1.立足職業教育,突出實用性和指導性
。1)本書編寫立足于以職業為導向,以基礎理論教學“必需、夠用”為原則,突出實踐技能,旨在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工程技術應用能力,適應職業崗位實際工作的需要。
。2)本書內容體現為各專業培養目標服務,注重“通用性”與“特殊性”的協調配置。例如,單元1技術測量基礎體現為適應大多數專業的教學需要的“通用性”,而單元5尺寸鏈和單元6常見零件的公差與配合體現為適應個別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向的“特殊性”教學要求。
(3)本書內容通俗易懂,標準新、內容新、指導性強。為了適應教學的需要,力求使教材內容更加精練,重點突出。采用最新的國家標準,使教材內容更加規范化。
2.以學生為中心,創新編寫體例
(1)本書采用學習任務的形式,由任務目標、學習內容、拓展提高、思考練習四個部分組成,讓學生在學習目標引導下,逐步突破任務,學習教學內容,充實拓展知識面,鞏固提高學習內容,從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
(2)學習內容部分以圖片、實物照片、表格等形式將知識點展示出來,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3)拓展提高部分充實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等內容,反映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以提高學生的探索熱情和對最新知識的理解。
。4)思考練習部分設置填空、判斷、選擇和解釋含義的習題,突出了學習內容的實用性,加強了學生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重視學生能力培養,滲透學習方法、創新意識、安全教育等
。1)本書條理清晰,利用表格對比的方法便于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自學能力。例如單元2的配合類型、特征值、公式、公差帶位置等內容,利用表格直觀對比,便于理解記憶。
。2)在課程學習和實踐教學活動中注重滲透愛國主義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環境保護教育及安全生產教育。例如單元1技術測量基礎中,滲透安全生產教育。
本書建議學時為56學時,具體學時分配見下表。
緒論2
單元1測量技術基礎12
單元2極限與配合12
單元3幾何公差及其檢測12
單元4表面結構要求6
單元5尺寸鏈4
單元6常見零件的公差與配合8
總計56
目錄
緒論
單元1測量技術基礎
學習任務1長度尺寸的測量方法及工具
學習任務2角度尺寸的測量方法及工具
學習任務3其他計量工具簡介
單元2極限與配合
學習任務1極限與配合的基本術語
學習任務2極限與配合的標準化
學習任務3極限與配合的選用
學習任務4尺寸公差的標注
單元3幾何公差及其檢測
學習任務1幾何公差概述
學習任務2幾何公差的標注
學習任務3幾何公差的應用和含義
學習任務4幾何公差的選用和實例分析
學習任務5幾何公差的評定與檢測
單元4表面結構要求
學習任務1表面結構的基本術語和評定參數
學習任務2表面結構要求的標注
學習任務3表面粗糙度輪廓的選用與檢測
單元5尺寸鏈
學習任務1尺寸鏈的組成和建立
學習任務2解尺寸鏈
單元6常見零件的公差與配合
學習任務1滾動軸承的公差與配合
學習任務2鍵與花鍵連接的公差配合及測量
學習任務3普通螺紋結合的公差配合及測量
附錄
附表1軸的基本偏差數值
附表2孔的基本偏差數值
附表3軸的極限偏差數值
附表4孔的極限偏差數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