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3著名的汽車品牌
3.1歐洲汽車品牌文化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歐洲汽車品牌。
能力目標:
了解歐洲汽車品牌文化。
學習內容
一、 大眾汽車
圖31大眾汽車品牌標志
大眾汽車(德語: Volkswagen)是一家總部位于德國沃爾夫斯堡的汽車制造公司,也是世界四大汽車生產商之一的大眾集團的核心企業。Volks在德語中意思為“國民”,Wagen在德語中意思為“汽車”,全名的意思即“國民的汽車”,故又常簡稱為“VW”。如圖31所示,大眾汽車圖形商標由兩個單詞的首位字母“V”和“W”組合而成,再鑲嵌在一個大圓圈內。圖案簡潔,鮮明,讓人過目不忘。圖形中的三個“V”型,像是用中指和食指做出的“V”型,寓意大眾汽車公司及其產品“必勝—必勝—必勝”。
希特勒在1936年曾提出一個設想,要生產一種廉價的“大眾汽車”。他說,每個德國人,至少是每個德國職工,都應該有一輛自己的汽車,就像美國一樣。美國當時每五人有一輛汽車,德國每50人才有一輛汽車,職工上下班都是騎自行車或乘公共汽車。希特勒下令要為普通人生產一種只賣990馬克的經濟型汽車。他親自過問由奧地利工程師保時捷(波爾舍)主持的設計工作。私營企業生產不出這么便宜的車,就由納粹組織的“勞工陣線”來負責。1938年早些時候,在沃爾夫斯堡,大眾汽車公司開始建廠,在當時是世界最大的汽車廠,計劃年產汽車150萬輛,用以生產由保時捷設計的新款車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眾的生產能力被用于軍備生產。當時約有20000名強制勞工和戰俘,隨后又有集中營犯人在這里被迫勞動。
1998年9月,為補償當時的所作所為,大眾汽車公司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大眾被迫勞動的強制勞工的名義,成立了一項人道主義基金。此外,在沃爾夫斯堡,一個旨在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大眾被迫勞動的強制勞工的紀念館正在建設中,大眾公司現有新員工以義工形式給予了大力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1945年6月中旬,大眾汽車公司由英國軍政府接管。在伊萬·赫斯特少將的管理下,
甲殼蟲(Volkswagen Beetle)投入大量生產。
圖32新款甲殼蟲
1955年,來自德國國內和國外的大眾職員和經銷商一起在沃爾夫斯堡慶祝第一百萬輛甲殼蟲的下線。
1972年2月17日,大眾汽車公司打破汽車生產世界紀錄。甲殼蟲以15007034輛的紀錄,超越福特汽車公司Model T車型在1908—1927年所創下的傳奇紀錄。圖32所示為新款甲殼蟲汽車。
隨著時光的流逝,大眾公司認識到不能再長久躺在往日的成績上,迫切需要開發新車型。在新的產品攻勢中出現的第一個車型是“帕薩特”,如圖33所示,其技術數據很大程度上源自奧迪80。1974年大眾公司首次推出“高爾夫”,如圖34所示,它帶有1.5L、功率為51kW(70馬力)的發動機,公眾終于看到了盼望已久的甲殼蟲的繼承者,“高爾夫”一出現就引起了轟動,到1976年10月27日已經生產了100萬輛。
圖33帕薩特B1
圖34第一代高爾夫
在德國,“甲殼蟲”仍然有它的潛在用戶,但大眾迫切需要用它的生產線生產其他車型,于是,1978年1月19日,最后一輛“甲殼蟲”開下了埃姆頓的裝配線。1979年“捷達”出現了,在“高爾夫”的基礎上改用斜背式車身,也有雙門和四門兩種變形,圖35所示為第一代捷達車型。
1983年8月,捷達第二次變形,大約生產了700000輛,與第一代“高爾夫”的上百萬輛相比,不算了不起的數字。不過,捷達發揮了占領市場一席之地的作用,并保持了用戶對大眾的信任。
1999年7月,Lupo 3L TDI(見圖36)的推出標志著首款耗油量僅3L/100km的量產車問世,大眾汽車公司再次在汽車業的發展史上寫下濃重的一筆。
二、 奧迪汽車
奧迪(Audi)的創建可追溯至100多年前。在18世紀末,德國便已有30多家汽車制造廠。作為汽車工程師的奧迪創始人奧古斯特·霍希(見圖37)與其他的汽車工程師一樣,并不滿足于替他人打工,而是希望擁有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品牌。1899年,他在萊茵河畔創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車廠——Augost Horch & CIE,那一年稱為奧迪元年。1901年,霍希開始自行生產汽車。其后短短的8年間,他的汽車廠不但頗具規模,還成為一家股份公司。霍希公司一直將其品牌定位在馬力強勁,質量優異,裝飾豪華的車型上。到30年代初,霍希公司在德國4升以上豪華汽車市場占據了超過44%的份額,品牌10余個。
1909年,霍希毅然離開了自己一手建立的汽車公司,另立門戶。正當他與追隨者們為新公司的名字苦思冥想之際,一名員工的兒子脫口而出“奧迪”一詞,拉丁文譯作“聽”,正與“霍希”的德文意思相同,響亮而干脆,奧迪品牌從此誕生。1910年7月,第一輛以“奧迪”為名的汽車誕生了,如圖38所示,該車被慕尼黑的一個商店老板Zeidler所擁有。在后來聯盟的4大公司中,應該說奧迪技術的傳統和實力是最雄厚的。但也正因為太專注于技術,所以經營和管理始終不見起色,最終奧迪公司因資金等問題在1928年將主要股份賣給了拉斯姆森。不過有一點無可置疑,奧迪這個名字,作為技術先進,勇于創新的象征,早在20~30年代就已深入人心了。
1919年,后來成為奧迪4環之一的德國生產廠商DKW為機動自行車開發了兩沖程發動機,奧迪的技術革新傳統開始建立。之前,DKW借助奧迪的技術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輛前輪驅動轎車——F1,其技術先進且價格低廉,在當時經濟蕭條的形勢下更加受到人們的青睞。
奧迪歷史的轉折點是在1932年6月29日,由霍希、奧迪、DKW和漫游者4家汽車公司組成的汽車聯盟公司正式成立。新公司還有一個新的標志,那就是我們十分熟悉的四環標志,每一環都象征著其中一個公司,如圖39所示。但是與現在不同的是,中間有“AUTO UNION”字樣來表示汽車聯盟。4個環同樣大小、并列相扣,代表著4家公司地位平等、緊密團結、聯盟牢不可破。從此,汽車聯盟開始以飛快的步伐向前發展,很快就成為德國第二大汽車公司,名聲大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