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教程》為適應高等醫學院校的實驗教學改革和發展需要而編寫。分為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實驗(包括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創新設計實驗)與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基本技術兩篇。在實驗項目的設置上,除了蛋白質、核酸的分離純化分析、酶學、糖類、脂類分析等基礎實驗外,大部分的綜合性實驗和創新設計實驗則是來源于教師們的科研項目。在實驗的基礎理論方面,增加了近年來常用的RNA干擾等較新的技術。每一篇有英文小結,附錄中有常用儀器、技術等中英文詞匯對照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教程》內容較新穎,體系較完整,不同層次實驗的培養目標有所側重,便于基礎醫學等專業不同層次學生選擇。
前言
第一篇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
第一章基礎性實驗
實驗1 蛋白質的呈色反應、沉淀現象觀察及等電點的測定
實驗2蛋白質含量的測定
實驗3 丙二酸對琥珀酸脫氫酶的競爭性抑制作用
實驗4紅細胞葡糖—6—磷酸脫氫酶活性測定
實驗5血清丙氨酸轉氨酶活性測定(紫外速率法及改良穆氏法)
實驗6糖化血紅蛋白的測定
實驗7血清脂蛋白瓊脂糖凝膠電泳
實驗8血紅蛋白的醋酸纖維薄膜電泳
實驗9血糖測定
實驗10胰島素、腎上腺素對家兔血糖濃度的影響
實驗11 血清總膽固醇測定
實驗12質粒DNA的提取、酶切與鑒定
實驗13酵母RNA的成分鑒定
實驗14 PCR擴增G6PD基因外顯子11—12片段
實驗15尿中酮體的檢出
實驗16血清尿素氮測定(二乙酰—肟法)
第二章綜合性實驗
實驗17真核細胞基因組DNA的提取、定量和純度測定
實驗18小鼠基因組DNA的Southern blotting分析
實驗19小鼠腦組織總RNA提取與RT—PCR獲取真核基因片段
實驗20 pMD19一G6PD重組子的藍白斑篩選及酶切鑒定
實驗21 pThioHis(A)—G6PD重組表達質粒的鑒定
實驗22 G6PD重組酶的誘導表達、分離及比活性測定
實驗23 ATP、ADP和NADPH對G6PD酶促反應的影響
實驗24小鼠PKCe基因的克隆、鑒定及其6His融合蛋白的大腸桿菌表達和純化
實驗25 SDS—PAGE測定蛋白質的表觀分子量
實驗26小鼠血清IgG的Western blotting分析
實驗27血紅蛋白的等電聚焦分離及其等電點測定
實驗28醋酸纖維薄膜電泳技術分離乳酸脫氫酶同工酶
實驗29血清蛋白的鹽析及清蛋白/球蛋白的測定
實驗30血清蛋白醋酸纖維薄膜電泳分離及定量測定
實驗31 酶的特異性及溫度、pH、激活劑、抑制劑對酶活性的影響
實驗32小鼠肝細胞核的分離、純化與鑒定
實驗33動脈硬化指數的計算
實驗34糖的硅膠G薄層層析分析鑒定
第三章創新設計實驗
實驗35 乙醛脫氫酶2基因型的檢測
實驗36針刺“足三里”穴位對家兔血糖濃度的雙向調節作用
實驗37小鼠PKCe相互作用蛋白質的捕獲、鑒定
實驗38小鼠肝總蛋白質的雙向電泳分離
實驗39人血漿同型半胱氨酸的測定(ELISA方法)
實驗40 自毀容貌綜合征的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分析
實驗41 G6PD缺陷的診斷及其發病的分子基礎
實驗42 HL—60細胞中DAPK基因甲基狀態的檢測
實驗43胰島素促進HepG2細胞對葡萄糖吸收的檢測
第二篇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技術
第四章分光光度技術
第一節分光光度技術的基本原理
……
參考文獻
附錄一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常用數據庫和軟件
附錄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常用試劑和培養基的配制方法
附錄三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實驗常用縮略語
附錄四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常用詞中英文對照
獲得的,是否能夠識別其他種屬來源的同一種蛋白質并與其結合。為了解這一問題,首先應該向提供抗體的廠家了解情況,其次是查文獻了解是否有其他人成功應用的范例,再就是檢索序列資料數據庫,比較不同種屬來源的相同種類蛋白質的相關多肽片段的氨基酸序列的相似程度。如果對某一抗體的不同種屬的適用性情況無法了解,那就別無選擇,須要先少量購買一些抗體,做一個預實驗來確定該抗體的適用性。
選擇抗體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一般的抗目標蛋白抗體的種屬來源應該與待分析蛋白質樣品的種屬來源不同。否則在應用二抗檢測進行顯示時,極易受蛋白質樣品中存在的IgG干擾,影響結果的解釋,尤其對微量蛋白質的檢測極為不利,應該注意盡量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
第二抗體的選擇主要是針對第一抗體的種屬來源和檢測顯示手段這兩方面進行的,一般不需要再考慮其他方面。
2.過夜溫浴的注意事項
如果需要過夜、長時間抗體溫浴,需要防止雜菌大量繁殖。一般可以于4=C進行溫浴,如果沒有4℃溫浴條件,可以在溫浴液中加入防腐劑。對于待用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二抗進行檢測時,可以在溫浴液中加防腐劑硫柳汞至終濃度為0.05%。
【思考題】
1.一般科研工作實踐中,轉印膜都需要進行染色和記錄結果,并且與最終的Westernblotting結果進行對照。你認為這有必要嗎?為什么?
2.蛋白質印跡分析能否用于直接檢測未知蛋白質?為什么?
3.如果某一蛋白質的存在量足以用染色法直接顯示,是否仍然會有必要應用操作較為煩瑣的蛋白質印跡實驗?為什么?
附:增強的化學發光顯示方法
用增強的化學發光顯示方法(enhanced chemiluminescence,ECL)進行酶標免疫檢測比常用的呈色顯示方法的檢測靈敏度高100~1000倍甚至以上,現在國內外實驗室已經將增強的化學發光顯示方法作為蛋白質印跡分析的常規檢測方法使用。此處介紹的增強的化學發光顯示方法的所用試劑可以在市場上買到白行配制,與市場上可以購買到的成品增強的化學發光顯示試劑相比,靈敏度上稍遜一籌,但是費用極為低廉,適合于一般實驗室采用。但是須要注意,使用增強的化學發光顯示方法的先決條件之一是需要有暗室可用。
……
收起全部↑
前言/序言
醫學實驗教學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科學思維和創新精神的主要途徑,因此,提高醫學實驗教學質量將有助于提升整體醫學教育水平。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是當代醫學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是醫學相關專業和各層次學生的必修實驗課。為了適應高等醫學院校實驗教學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構建多層次、多模塊的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體系,我們編寫了本教材。
本教材分為兩篇,第一篇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第二篇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技術。根據實驗內容和要求,結合教學邏輯和規律,為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將實驗分為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創新設計實驗3個模塊。基礎性實驗有助于鞏固學生基本理論知識和培養學生基本實驗操作技能;綜合性實驗多來源于教師的科研項目,應用了多種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經過多輪教學的實際檢驗,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創新設計實驗從臨床病例出發,通過設計實驗方案,探討疾病的生物化學與分子機制,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
本教材注重實驗的科學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知識傳授與素質培養相結合、實驗技術與臨床應用相結合。為了便于學生自主學習,還介紹了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常用軟件和網絡資源。此外,為配合雙語教學的開展,附錄中有本教材中使用的儀器、常用試劑、名詞等的中英文對照。
各高等醫學院校根據各專業各層次學生的培養目標和要求,可選擇本教材中不同模塊的實驗項目實施實驗教學。此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