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教育部1998年頒布實施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地理專業課程重大調整之后,為新設置的“自然地理學”課程而編寫的教材。根據課程調整的要求,全書既注意保持自然地理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又注意涵蓋被取消的課程在地理專業中所需的內容,結構合理、內容新穎、資料豐富、圖文并茂、針對性強,突出了基礎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強調環境意識,貫穿人地關系與可持續發展思想,符合課程改革的要求。全書共11章,包括: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行星地球;地殼;氣候;水文;地貌;植物;動物;土壤;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規律;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
《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自然地理學(第3版)》體系結構,是在論述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即自然地理環境的形成、物質和要素組成,以及基本特征)之后,根據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開放系統及要素組成的相對獨立性和綜合性來安排的。首先闡明影響開放系統外部環境的行星地球和組成自然地理環境四個基本地圈之一的沉積巖石圈所在的地殼。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第一節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第二節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一、天然環境和人為環境
二、自然地理環境的形成
三、自然地理環境的范圍和邊界
四、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
五、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征
第三節自然地理學的分科
第四節自然地理學的任務
第二章行星地球
第一節地球的宇宙環境
一、從地球看宇宙
二、地球所屬的太陽系
三、地球的天然衛星
第二節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自轉運動
二、地球的公轉運動
三、時間與歷法
第三節地球的形狀和結構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二、地球的圈層結構
三、地球的表面結構
第三章地殼
第一節地殼的組成物質
一、地殼的化學組成和結構
二、礦物
三、巖石
四、礦床
五、礦產資源
第二節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
一、地殼運動概述
二、巖層的成層構造
三、褶皺構造
四、斷裂構造
第三節地殼運動學說
一、地槽一地臺學說
二、地質力學學說
三、板塊構造學說
第四節地殼的演化與發展簡史
一、地質年代
二、地球上生物的演化與發展
三、地殼構造輪廓與古地理面貌的演變歷史
第四章氣候
第一節大氣的一般特性
一、概述
二、大氣的組成和結構
三、大氣水分及其相變
第二節氣候形成的輻射和熱力因素
一、氣候形成的輻射因素
二、氣候形成的熱力因素
三、全球氣溫帶
第三節氣候形成的環流因素
一、氣壓和大氣流動
二、大氣環流和風系
三、氣月與鋒
四、大型空氣渦旋
第四節氣候形成的下墊面因素
一、海陸分布與氣候
二、海氣相互作用與氣候
三、地形與氣候
四、冰雪覆蓋與氣候
五、局地地面特性與氣候
第五節氣候類型
一、氣候分類方法
二、世界氣候類型
三、局地氣候
第六節氣侯變化
一、氣候變化的史實
二、氣候變化的原因
第七節氣候資源
一、光能資源
二、熱量資源
三、水分資源
四、氣候生產潛力
五、風能資源
第五章水文
第一節地球上的水分循環和水量平衡
一、水分循環
二、水量平衡
第二節河流
一、河流、水系和流域
二、河流的水情要素
三、河流的補給
四、河川徑流
五、河流的分類
六、河流的利用和改造
七、河流與自然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
第三節湖泊和沼澤
一、湖泊
二、沼澤
第四節地下水
一、地下水概述
二、地下水的理化性質
三、地下水的運動
四、地下水的類型
五、幾種特殊地下水和泉
第五節冰川
一、終年積雪和雪線
二、冰川的形成
三、冰川的運動
四、冰川的類型
五、冰川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第六節海洋
一、海水的理化性質
二、海水的運動
三、海洋資源和海洋環境保護
第七節水資源
一、水資源的特性
二、水資源的評價、利用和管理
第六章地貌
第一節地貌的形成因素
一、營力因素
二、巖石因素
三、地質構造因素
四、時間因素
第二節構造地貌
一、全球構造地貌
二、大地構造地貌
三、地質(巖層)構造地貌
第三節流水地貌
一、流水作用
二、片流地貌
三、溝谷流水地貌
四、河流地貌
五、流水地貌的發育
第四節喀斯特(巖溶)地貌
一、喀斯特作用
二、地下水的分帶與喀斯特作用
三、喀斯特地貌
四、喀斯特地貌的地帶性
第五節風成地貌與黃土地貌
一、風成地貌
二、黃土地貌
第六節冰川地貌與凍土地貌
一、冰川地貌
二、凍土地貌
第七節海岸地貌
一、海岸地貌發育的因素
二、海岸侵蝕及其地貌
三、海岸泥沙運動及堆積地貌
四、海岸類型
第八節地貌類型
一、陸地地貌
二、海底地貌
第九節災害性地貌與防治
一、崩塌與塌陷
二、滑坡
三、泥石流
第十節地貌資源
第七章植物
第一節植物與環境
一、概述
二、氣候對植物的影響
三、土壤對植物的影響
四、地形對植物的影響
五、生物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六、人類對植物的影響
七、植物的指示現象
第二節植物群落
一、概述
二、植物群落的組成
三、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結構
四、植物群落的動態
五、植物群落對環境的指示作用
第三節植被類型
一、熱帶植被
二、亞熱帶植被
三、溫帶植被
四、寒帶植被
五、隱域植被
第四節植物的分布與區系
一、植物分布區
二、植物區系
第五節植被資源
一、植被資源的特性
二、森林植被資源
三、草原植被資源
第八童動物
第一節動物與環境
一、概述
二、自然因素對動物的影響
三、生物因素對動物的影響
四、動物對環境的適應
第二節動物的生態類群
一、動物的生活類型
二、動物群落
三、陸地動物群落
四、水域動物群落
第三節動物的分布與區系
一、動物分布區
二、動物區系
第四節動物資源
一、動物資源的價值和特點
二、動物資源利用中的問題
三、動物資源的保護措施
第九章土壤
第一節土壤的組成與性質
一、土壤礦物質和有機質
二、土壤水分與空氣
三、土壤養分與酸度
四、土壤顏色與溫度
第二節土壤的形成和發育
一、形成土壤的兩種基本作用
二、土壤剖面及其變化
三、土壤發育的影響因素
四、土壤的主要成土過程
第三節土壤的類型與分布
一、土壤的分類與分布規律
二、主要土壤類型及其分布
三、土壤系統分類及其土綱和分布
第四節土壤資源
一、土壤資源的特點和價值
二、土壤資源的喪失與退化
三、土壤的改良與資源保護
第十章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規律
第一節整體性規律
一、概述
二、整體性認識的發展
三、自然地理環境的進化發展
第二節時間演化規律
一、周期性節律
二、旋回性節律
三、自然地理環境的穩定性
第三節空間分異規律
一、基本規律
二、緯向地帶性和經向地帶性
三、垂直地帶性
四、垂直地帶的特征
五、地方性
六、空間分異規律的相互關系
第四節自然地理環境基本規律的應用
一、土地類型
二、綜合自然區劃
第十一章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
第一節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發展的影響
一、人類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產物
二、人種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
三、人口質量的自然地理因素
四、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地理因素
第二節人類發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一、人類主觀能動作用的發展
二、人類活動的自然地理效應
三、人口增長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壓力
第三節自然地理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一、可持續發展的實質和意義
二、自然地理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三、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