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學原理和方法:廣義創造學(第2版)》在作者20多年來研究創造學,發表50多篇創造學論文、30多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創新觀論文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吸收中外創造學家和相關學科的最新成果,經綜合創新構建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理工文綜合特色、自主創新特色的較完整的廣義創造學理論體系;同時,它又是一本經多年教學實踐錘煉,不斷加以補充、完善,且深受歡迎的教材。《創造學原理和方法:廣義創造學(第2版)》第一版曾于2003年出版,經過6年的使用,征求了相關專家、教師和學生的意見,作了認真修訂,保留了原書的全部精華,精簡壓縮了部分內容,增添了部分新觀點、新案例、新材料,作為“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出版。《創造學原理和方法:廣義創造學(第2版)》以“創新”這一時代精神貫穿全書,不僅探討了創造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概念和要素,闡述了創造性活動、創造性主體、創造性人格、創造力、創造性人才、創造性思維、創造性環境的原理,揭示了創造性活動的規律,系統講解了創造技法、TRIZ(萃智)技術發明方法,而且探討了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其他創新等具體創造活動的基本概念、發展規律、典型案例、創新經驗、戰略措施、應對方法等。
《創造學原理和方法:廣義創造學(第2版)》可作為高等院校本、專科生公共課教材,也可作為研究生、教師、科技人員、管理人員訓練創造性思維的培訓教材,還可作為有志成為創造者的其他讀者開發創造力的自學教材。
1983年6月28日,全國第一屆創造學學術討論會在廣西南寧召開,筆者代表大會領導小組在會上致的開幕詞中曾講過這樣一段話:“在‘人類認識’這棵既古老又常青的大樹上,創造性思維的主干曾開過無數鮮艷奪目的花朵,曾結下無數令人驚嘆的果實。裴多菲曾寫下這樣一句詩:在上帝的背后,人民就是最美的名字。從創造學觀點看,可以說,世間沒有上帝,而在人民的背后,創造就是最美的名字!恩格斯曾經認為,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從創造學的意義上說,一個民族要想攀登科學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創造性思維。創造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屬性之一,創造是現實人的較高層次的本性,創造是實現人的價值、提高人的價值的重要手段!”
當前,人們正處于一個偉大的新時代!我們要運用系統綜合創新方法,考察人們所處的新時代,它具有以下多種內涵:
從國內視角看,新時代是指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時代。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觀念創新,樹立了改革觀念、開放觀念、創新觀念、自主觀念、經營觀念、競爭觀念、合作觀念等新觀念。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促進了理論創新,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理論。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促進了制度創新,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改革和完善了科技、教育、文化體制等。
從世界視角看,新時代是指人們正處于和平發展時代。世界要和平,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流;建設和諧世界已成為黨和國家的國際戰略目標。
從生態視角看,新時代是指世界進入了生態文明的時代。各國人民日益認識到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生態危機已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必須同舟共濟,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切實節約資源,保護和治理環境;人類必須開創綠色環境、綠色資源、綠色生產、綠色產品、綠色銷售、綠色消費的新境界。
從經濟視角看,新時代是指目前世界顯現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正在進入以知識產業為主導的知識經濟時代。在知識經濟時代,以創新為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以知識分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勞動者;以知識的創新、學習、傳播、應用為生產的主要流程;以知識產權為代表的無形資產將成為社會的主要資本。
甘自恒,男,1941年12月生,云南省大姚縣人,中共黨員。甘自恒教授是中國創造學會的主要發起人和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是廣義創造學理論體系的創立者。1966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現兼任廣西創造學會會長、中國創造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廣西大學政治學院《概論》教研室主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碩士點導師、學術負責人。他是中國創造學會的發起人和學術帶頭人之一。1983年參與發起、籌備和主持召開了全國第一屆創造學學術討論會;1984年創辦全國第一個創造學術刊物《創造與人才》雜志,任執行主編;1985年參與創建廣西創造學研究會,當選為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1994年參與創建中國創造學會,當選為中國創造學會常務理事。2003年參與重建廣西創造學會,當選為廣西創造學會會長。 20多年來,他在科研和教學第一線,持續努力,不斷創新,尤其在創造學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前言
第1章 創造學導論
1.1 什么是創造學
1.2 創造學的興起
1.3 創造學的理論體系
1.4 學習創造學的意義和方法
思考、討論與訓練題
第2章 創造性活動
2.1 創造性活動的分類
2.2 創造性活動的規定性
2.3 創造性活動的過程
思考、討論與訓練題
第3章 創造性活動的主體及創造性人格
3.1 創造性主體的特征和定義
3.2 主體的創造性人格
思考、討論與訓練題
第4章 主體的創造力
4.1 創造力的概念和結構模型
4.2 創造力開發
4.3 創造力的測試和訓練
思考、討論與訓練題
第5章 創造性人才
5.1 創造性人才的分類標準、基本特征
5.2 創造性人才的成才模式和研究意義
5.3 如何造就創造性人才
思考、討論與訓練題
第6章 創造性思維活動
6.1 什么是創造性思維活動
6.2 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
6.3 擴散思維和集中思維
6.4 直覺思維、頓悟思維和靈感思維
6.5 創造性思維訓練
思考、討論與訓練題
第7章 創造性活動的規律
7.1 系統綜合創新規律
7.2 最優選擇創新規律
7.3 交流激勵創新規律
思考、討論與訓練題
第8章 創造性環境
8.1 自由討論等方面的環境
8.2 創造性活動的順境和逆境
思考、討論與訓練題
第9章 創造技法
9.1 創造技法導論
9.2 常用創造技法(一)
9.3 常用創造技法(二)
思考、討論與訓練題
第10章 TRIZ技術發明方法
10.1 TRIZ技術發明方法導論
10.2 技術系統的發展規律
10.3 解決發明問題的40個措施
10.4 物場分析法、標準解法和解題程序
思考、討論與訓練題
第11章 理論創新活動
11.1 理論創新導論
11.2 鄧小平理論的創造觀
11.3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創新觀
11.4 科學發展觀的創新觀
思考、討論與訓練題
第12章 制度創新活動
12.1 廣義制度創新活動
12.2 狹義制度創新活動
12.3 改革開放創新活動的成就和經驗
思考、討論與訓練題
第13章 科學發現活動
13.1 科學發現活動的基本概念
13.2 科學發現活動的規律、問題和哲學啟迪
思考、討論與訓練題
第14章 技術發明活動
14.1 技術發明的概念
14.2 世界科技史上的重要發明案例
14.3 發明專利
思考、討論與訓練題
第15章 技術創新活動
15.1 技術創新及相關概念
15.2 技術創新的回顧和展望
15.3 企業技術創新
思考、討論與訓練題
第16章 名牌產品創造活動
16.1 名牌產品的特征和定義
16.2 名牌產品的評價
16.3 啟動名牌創造工程
思考、討論與訓練題
第17章 創造性教育活動
17.1 創造性教育的特征和目標
17.2 創造性教育的內容、活動方式、方法和體制
17.3 創造性教育的新形勢和新問題
思考、討論與訓練題
第18章 創造性審美活動
18.1 關于美的分類和概念
18.2 一般美的創造活動
18.3 形態美的創造活動
思考、討論與訓練題
參考文獻
后記
(4)開放性。在信息時代,隨著電話、電視、廣播的普及,隨著無線電通信、光纖通信、衛星通信、網絡通信的發展,隨著國際、洲際交通的發展,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體育、人員方面的交往日益頻繁,這種頻繁的交往必然要求各國實行全方位開放。這種開放反映到人們頭腦中,就出現了作為信息時代基本特征的開放觀念。創造學作為信息時代的新興科學,必然具有信息時代的開放觀念和開放特征:①創造學主張人們在各種創造活動中實行開放和交流;②創造學在思想、材料來源上采取徹底開放的態度,虛心學習和借鑒各國、各民族的一切創造性觀念和經驗;③創造學把開放性作為自己的基本特征,把開放精神作為自己的基本精神,把開放性的交流激勵作為自己的基本規律;④創造學把自己的理論體系構建成開放的體系,它以發現和提出新問題為開端,以發現暫時解決不了的新問題為結尾,使整個體系處開放狀態,激勵自己和同仁以及后繼者不斷探討和完善創造學的理論體系。
(5)綜合性。創造學適應信息時代科學技術大綜合的趨勢,比各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具有更突出的綜合性特征。①創造學具有更顯著的綜合功能,它力圖在創造活動中把真、善、美統一起來,把創造真的科學發現活動、創造善和益的技術發明活動、創造美的文藝創作活動統一起來,它力圖把信息時代的三種時代精神,即創造精神、改革精神和開放精神綜合起來,它力圖在創造活動中把主體對客體的認識、評價、創造三大功能綜合起來;②創造學把系統綜合創新規律作為自己首要的基本規律;③創造學把系統綜合方法作為自己方法論中的基本方法。可見,創造學是信息時代的綜合性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