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觀點鮮明、內容豐富的區域經濟地理學教材。內容包括基礎理論、經濟地域、經濟地域系統3篇,共16章。書中以勞動地域分工和經濟地域運動理論為主線,以經濟地域與經濟地域系統為研究客體,系統地闡述了區域經濟地理學的基礎理論、基本內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本書既可作為高等院校地理科學與應用經濟學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區域開發規劃、城市規劃、區域政策等領域的決策者和研究人員參考。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篇 基礎理論
第一章 區域經濟地理學的學科性質與任務
第一節 區域經濟地理學是一門既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
第二節 區域經濟地理學是地理學與經濟學兩者的交叉學科
第三節 區域經濟地理學與區域經濟學的聯系與區別
第四節 學科性質研究與區域經濟地理學科
第五節 經濟地理學與“新經濟地理學”
第六節 我國區域經濟地理學科的建設任務
第二章 區域經濟地理學科的理論體系
第一節 區域經濟地理學在地理科學體系中的地位
第二節 區域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第三節 區域經濟地理學科的理論結構
第四節 區域經濟地理學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 勞動地域分工理論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對勞動地域分工的基本認識
第三節 勞動地域分工的經濟地理內涵
第四節 勞動地域分工理論與現代區域經濟地理學科
第四章 經濟地域運動理論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要素流動及其地域組合
第三節 經濟地域運動的影響與制約因素
第四節 經濟地域運動規律
第二篇 經濟地域
第五章 經濟地域的基本特征
第一節 地理學的區域觀
第二節 經濟地域的基本內涵
第三節 經濟地域的組成要素
第四節 經濟地域的結構
第五節 經濟地域的共同屬性
第六章 經濟地域形成發展的條件
第一節 條件與區域經濟地理學
第二節 自然條件與自然資源
第三節 位置與交通信息條件
第四節 人口、勞動力與科技條件
第五節 經濟條件
第六節 社會條件
第七節 諸條件因素的相互聯系與互為制約
第七章 區域的產業部門結構
第一節 產業結構與區域經濟地理學科
第二節 要素流動組合與企業部門類型
第三節 產業部門結構的組成及其一般發展規律
第四節 地域部門結構類型的劃分
第八章 經濟地域的產業空間結構
第一節 產業空間結構的基本特征
第二節 地域空間結構的物質內容
第三節 產業空間結構的演變規律
第四節 地域空間結構類型
第五節 我國區域產業空間結構研究面臨的主要課題
第三篇 經濟地域系統
第九章 經濟地域系統的基本特征
第一節 經濟地域系統形成發展的客觀性
第二節 經濟地域系統結構
第三節 經濟地域系統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第十章 經濟地帶系統
第一節 經濟地帶形成發展的客觀性
第二節 經濟地帶的形成發展機制與主要影響因素
第三節 經濟地帶的基本特征
第四節 經濟地帶的主要功能及其劃分目的和主要依據
第五節 經濟地帶劃分實例
第十一章 經濟區系統
第一節 經濟區系統形成發展機制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節 經濟區系統與經濟區劃的實踐意義
第三節 經濟區劃的原則與方法
第十二章 城市地域系統
第一節 城市地域系統研究的基本理論范疇
第二節 城市地域系統的內涵及其形成發展特點
第三節 城市地域系統的結構與類型
第四節 城市地域系統與區域經濟地理學科
第十三章 規劃區系統
第一節 規劃區系統的特征與類型
第二節 區域規劃的理論與實踐
第三節 區域規劃的內容、步驟和方法
第十四章 地緣經濟地域系統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形成機制與結構功能
第三節 實例分析——以圖們江地緣經濟區為例
第十五章 經濟地域系統實證分析
第一節 吉林省經濟地域系統的形成過程
第二節 吉林省經濟地域系統的類型與功能
第三節 吉林省經濟地域格局的發展態勢
第十六章 經濟地域系統的協調與調控
第一節 世界地域巨系統及其地域關聯
第二節 我國的地域系統與區域關系
第三節 我國地域系統與區域關系的調控與對策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第一篇 基礎理論
第一章 區域經濟地理學的學科性質與任務
任何學科的研究,其開宗名義首先要闡明學科的研究客體,即研究對象;要明確其學科屬性及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即首先要明確學科的發展定位。在當代科技迅猛發展,學科交叉滲透加速進行的形勢下,找準學科的發展定位及處理好與諸多學科的關系,能在學科之林中發展與壯大自己,是學科發展的第一要務。
第一節 區域經濟地理學是一門既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
就學科分類而言,區域經濟地理學屬于地理科學體系中區域地理的重要部分和經濟地理的重要分支。
一、區域地理是地理學中最古老、最核心的部分
地理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學科之一,形成于公元前3世紀,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這門學科從其誕生之日起,就自始至終把地球表層的區域作為研究客體,并以區域地理作為主要研究內容。
為了生存,人類需要了解其賴以生存的周圍的地理環境,這樣就產生了早期原始的區域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