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事管理學》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結合我國改革開放實踐中人事制度改革的新鮮經驗,闡發了當前人事管理的基本理論,解讀了人事管理的主要規則和運作機制。《現代人事管理學》內容涉及國家公務員的管理、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的人事管理、專業技術人員和專業技術職稱職務的管理、人事部門自身建設等各個方面,內容全面、分析系統、觀點新穎、操作性強,實現了理論性與實操性的有機結合。
《現代人事管理學》既可作為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教材,也可作為相關培訓用書,又可作為組織人事工作者的實操手冊。
前言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人事管理學是一門科學2
第二節人事管理的性質、地位及作用10
第三節人事管理學的理論基礎及其同相關學科的關系17
案例分析
第二章人事管理的歷史發展26
第一節中國古代的官吏制度27
第二節西方文官制度34
第三節中國近現代的人事制度38
第四節人事管理的信息、立法和現代化43
案例分析
第三章人事分類制度57
第一節品位分類58
第二節職位分類61 前言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人事管理學是一門科學2
第二節人事管理的性質、地位及作用10
第三節人事管理學的理論基礎及其同相關學科的關系17
案例分析
第二章人事管理的歷史發展26
第一節中國古代的官吏制度27
第二節西方文官制度34
第三節中國近現代的人事制度38
第四節人事管理的信息、立法和現代化43
案例分析
第三章人事分類制度57
第一節品位分類58
第二節職位分類61
第三節職位分類的原則與功能69
第四節職位分類的步驟與方法73
案例分析
第四章職務與職稱管理85
第一節職務管理86
第二節職稱管理100
第三節職稱管理改革111
案例分析
第五章人事規劃管理122
第一節人事規劃概述123
第二節人事規劃方法135
第三節人事規劃的實施與控制142
案例分析
第六章人事錄用與培訓147
第一節錄用148
第二節培訓159
案例分析
第七章人事變動與流動管理172
第一節員工流動管理概述173
第二節企業員工流動管理175
第三節公務員職位變動與流動管理178
第四節公務員流動存在問題與完善對策183
案例分析
第八章人事績效管理198
第一節績效考核概述199
第二節績效考核管理202
第三節人事激勵概述210
第四節人事激勵管理215
案例分析
第九章薪酬管理226
第一節薪酬概述227
第二節工資231
第三節福利239
第四節社會保險245
案例分析
第十章人事監察管理253
第一節人事監察概述254
第二節中國古代人事監察制度258
第三節西方國家人事監察制度的發展變革271
第四節我國現階段的人事監察制度279
案例分析
參考文獻284
附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287
第一章緒論
CHAPTER1
[內容提要]
人事管理學是一門研究人事管理活動規律的社會科學,綜合性、應用性較強,它的最終目的是使人與事相協調,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潛能,提高工作效率,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
本章較全面地介紹了人事管理的有關理論,包括人事管理學的研究對象、特點、內容和基本觀點,人事管理的性質、地位和作用以及人事管理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
[學習要點]
1.掌握人事管理的含義;
2.掌握人事管理學的研究對象、特點、內容和基本觀點;
3.了解人事管理學的目標和原則;
4.掌握人事管理學的功能、特性和作用;
5.理解人事管理學與社會學、行政管理學的關系。
第一節人事管理學是一門科學
人事管理學是一門科學,因為它有特殊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所以在社會科學領域和社會發展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學習和研究人事管理學,以正確的理論來指導人事管理工作的實踐,對提高人事管理工作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推動人事工作的開展,加強我國現代化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人事管理學概述
(一)人事的含義
“人事”一詞,在我國古已有之。古人所說的“人事”,主要是指下面幾種情況。
(1)指人情事理或人世間的事情。例如,《史記 太史公自序》中說:“夫《春秋》,上明三五之道,下辨人事之紀。”杜甫《小至》詩中說:“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2)指人為之事或人力。例如,《孟子 告子上》中說:“今夫麰麥 雖有不同,則地有肥饒、雨露之養、人事之不齊。”《六韜 農器》中說:“戰攻守御之具,盡在人事。”
(3)指交際應酬或送人的禮物。例如,《后漢書 黃琬傳》中說:“時權富子弟,多以人事得舉。”白居易在《論于頔裴均狀》中也說:“竊見外使入秦,不問賢愚,皆欲仰希圣恩,傍結權貴,上須進奉,下須人事。”
(4)指男女之事。例如,《紅樓夢》第六回:〖襲人〗“近來也漸通人事。”
(5)官員的任免升降等事宜。今亦指對人員的管理使用和考核獎懲等項工作。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灤陽消夏錄二》:“以人事譬之,同一遷官,尚書遷一級則宰相,典史遷一級不過主簿耳。”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這首先表現在政治部內上層人事的波動上。”
(6)中醫學術語。指人體之氣的變化規律。例如,《素問 著至教論》云:“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由此可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許多與人有關的事情,都可以稱為“人事”。從管理學的角度看,“人事”是指社會勞動過程中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組織之間的相互關系。
在社會生產和生活過程中,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之間必然發生相關聯系,并形成一定的關系。所謂“人事”,并非分別指人和事兩個方面,而是指人和事的關系,即以人治事。人需要做事,事需要人去做,人不能離開事,事也不能離開人,所謂用人,就是用人于事。離開了事,就無所謂用人,離開了人,也就無所謂做事。當然,這里所說的人,是指各職業崗位上的人,這里所說的事,是指社會上的各種職業崗位。因此,作為人事管理學所研究的“人事”,應該從社會生產、社會關系和社會管理角度上來理解。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可分為廣義和狹義的“人事”。廣義的“人事”是指在社會生產和生活過程中,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組織之間的相互關系。而狹義的“人事”是指用人以治事,力求人與事的協調。人人有事,事事有人,要做到人盡其才,事競其功,這就需要進行人事管理。
(二)管理的含義
管理是指通過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及創新等手段,結合人力、物力、財力、信息等資源,高效達成組織目標的過程。
構成管理的基本要素是:管理者、管理對象和管理手段。
(1)管理者。管理活動的主體,指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并從事管理活動的人。
(2)管理對象。它主要包括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時空資源和信息資源五個方面,其中人力資源是管理最重要的對象。
(3)管理手段。它是傳遞管理者和管理對象相互作用的媒介系統,主要指管理的規章制度、物質技術、科學理論、原則、經驗以及方法等。
(三)人事管理的含義
所謂人事管理,是指以從事社會勞動的人與相關的事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對象,通過組織、協調、控制、監督等手段,謀求人與事以及共事人之間的相互適應,實現充分發揮人的潛能,從而實現高效完成事情這一目標所進行的管理活動。
理解這一概念應把握三個要點。
(1)人事管理并不直接管理社會勞動過程,也不是簡單地對人或事進行管理,而是對社會勞動過程中人與事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管理。人事管理的職能是謀求社會勞動過程中人與事相互適應,做到事得其人,人盡其才。離開了人與事的關系,把人與事各自孤立起來,就混淆了人事管理同其他管理的本質區別。專門管理人的活動可分為政治思想管理、行政管理、法紀管理、保健管理等,專門管理事的活動又可分為計劃管理、生產管理、財務管理、價格管理、金融管理等,但它們并不能稱之為人事管理。可見,人事管理的對象是人與事的關系。
(2)人事管理是通過組織、協調、控制、監督等手段進行的。組織是指在“知人”和“識事”的基礎上,根據因事擇人的原則,使人與事結合起來。協調是指根據人與事各自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整它們之間的關系,保持人事相宜的良好狀態。控制是指采用行政的、組織的、思想的等辦法,來防止人與事關系的對抗。監督是指對組織、協調、控制人事關系活動過程的監察。監督必須做到人事管理過程公開化、透明化、法制化。
(3)人事管理并不是讓人消極地、被動地適應事的需要。因為每個人的能力特點和水平存在差異,必須把人安置在合適的工作崗位(事)上,才可以使其才華得到充分施展。因此,根據每個人才華的施展程度和能力的提高程度,及時、能動地調整其工作崗位,創造學習進步的條件,是人事管理的基本職能。可見,人事管理并不是消極的、靜態的管理,而是積極的、動態的管理。
(四)人事管理學的含義
人事管理學是以人事管理活動為研究對象,正確反映人事管理活動的客觀規律的科學。
人事管理學通過對人事管理活動的研究,揭示人事管理的內在聯系和客觀規律,并以其系統的原理制度和科學的方法體系來指導人事管理的實踐,同時接受實踐的檢驗,堅持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為人事管理服務,使人事管理逐步實現科學化、現代化、法制化,不斷提高人事管理的水平。具體來說,人事管理學主要是研究人事管理的產生和發展,人事管理的對象、性質、特點和作用,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則、方針、政策和人事法規,以及現代科學管理理論和方法在人事管理諸環節中的運用等。
二、人事管理學的研究對象
人事管理學的研究對象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社會組織中的人、事以及人事之間的關系及其發展變化規律;二是古今中外人事制度,其重點是研究人與事恰當結合的規律及其在人事管理實踐中的應用。
(一)研究人、事以及人和事的結合
1.研究事
(1)它是研究社會各級各類組織的職能以及組織內不同工作職能的性質、任務、特點和研究任職者的資格、條件、要求等。
(2)它是研究各級各類組織中人事管理各個環節的特點和相互聯系,并從中探索人事管理工作的規律。
(3)它是研究各級各類組織中的事同社會環境、經濟生活之間相互影響和作用的規律。
2.研究人
(1)它是從人的個體出發,研究人的思想、行為、知識和才能在一定社會環境影響下的產生、發展和變化過程,并在全面考察了解的基礎上,根據人的能力和特長來分配不同工作,做到知人善用。
(2)它是從人的群體出發,研究人的群體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即人在群體中的分工協作關系、縱向和橫向的信息溝通關系,以及各種人才的適當比例和智力、能力互補等關系,以求得群體功能的最佳發揮。
3.研究人與事的結合
人事管理就是用人以治事。圍繞這個問題,研究職位的特點與人的行為特點,使人的行為規范與職位工作要求相統一。這種統一就是要求事在人先,以事求人;事得其人,以人治事,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
(二)研究古今中外人事制度
研究古今中外人事制度,就是對中國古代和外國的人事管理制度、管理體制、管理原則和管理方法進行分析比較,加以有選擇地繼承和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為建立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適合市場經濟變化的人事管理制度提供歷史的和現實的客觀依據。
三、人事管理學的特點
每一門學科都有特殊的研究對象,從而決定了它與其他學科存在不同的特點。人事管理學的特點,來自人事管理學特殊的研究對象。人事管理學的特點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人事管理學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科學
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社會生活日趨多樣化和復雜化。
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不僅需要直接從事生產、科技文化活動的員工,而且需要管理者管理社會各方面的事務,以保證社會這部大機器的協調發展。社會的正常運轉正是靠各種各樣的管理活動來維持和發展。因此,挑選各級各類管理人員,把他們安排在合適的管理崗位上,并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手段,促使他們盡職盡責地進行管理活動,這對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至關重要。可見,人事管理是直接為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服務的。而人事管理學正是闡明人事管理活動如何更好地為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服務的學科,體現出實用性的特點。
(二)人事管理學是一門交叉性較強的科學
人事管理學是研究人事關系產生、發展、變化規律的科學,其目的是謀求人與事的科學結合和共事人之間的密切配合,從而充分發揮每一位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辦事效率。人事管理的對象和任務,決定了它必須研究有關的事,以便“因事擇人”,必須研究有關的人,以便“因人施用”,還必須研究人與事、共事人之間關系發展變化的規律,以便探索調整相互關系的原則和方法,還必須研究影響人們行為的主客觀因素,以便探索強化人們行為的各種途徑和方法等。人事管理學要完成本學科的任務,必然涉及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行政學、法學、心理學、領導學等學科,利用這些學科的理論成果來解答人事管理面臨的問題,充實人事管理學的內容。因此,不能把人事管理學與其他學科割裂或者對立。
(三)人事管理學是一門政治性較強的科學
馬克思在論述管理的二重性時指出:一方面,管理體現了社會勞動過程中必然產生的組織、指揮、協調、監督等功能,反映社會協作勞動過程本身的自然要求,是一系列科學方法的總結。另一方面,管理又是一定生產關系的體現,是生產資料占有者維護和實現其利益的過程。因此,管理又具有同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相聯系的社會屬性,即政治屬性或階級屬性。
人事管理制度作為國家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從組織上保證政治體制的運轉,并為經濟體制、科技體制、教育體制、文化體制等提供組織保障。
在不同社會制度下,人事管理的社會屬性是不同的。資本主義社會的人事管理制度是為適應資本主義私有制而建立起來的,是為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維護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因此,資本主義的人事管理制度除了反映社會協作勞動過程人與事、人與人之間的自然關系以外,同時也反映了資產階級與雇傭勞動者之間剝削與被剝削、壓迫與被壓迫的社會關系。社會主義的人事管理制度則是為適應社會主義公有制而建立起來,是維護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勞動人民當家做權利的管理制度。社會主義的人事管理制度除了反映社會協作勞動過程的自然關系外,同時還反映了勞動者之間同志式互助合作的社會主義關系。人事管理的二重性,決定了人事管理學是一門具有較強政治性的科學。
四、人事管理學的內容
人事管理學包括一系列正確處理人們社會關系中的人事關系以及相關專業知識的科學知識體系,是管理科學的組成部分之一。具體說來,人事管理學應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一)人事管理理論
人事管理應有其專門的指導思想和理論框架,應探索社會關系中人事關系的實質并做出科學的研究分析,形成學科性的理論成果。例如,人事管理的產生和發展,人事管理的對象,人事管理的性質、特點和作用,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則、方針、政策和人事法規等。
(二)人事管理體制
人事管理不但要求有一套科學的人事管理理論,而且要求對人事管理的層次、職權、范圍等進行全面的整體的分析,即人事管理體制。人事管理應該對各級行政管理部門和業務部門在人事管理上的分權與集權,提名、任免與審批,職位、職責和職權等體制問題做出理論上的剖析。
(三)人事管理業務知識
在一定的歷史背景條件下,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