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化學(第2版)》是第2版全國高職高專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供中藥學和藥學類專業用)之一。全書分16章,系統介紹了有機化學各類化合物的命名、結構和化學性質。書后附有目標檢測參考答案及有機化學(3年制)教學基本要求。《有機化學(第2版)》的編寫突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堅持體現“三基”(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教學,注重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實用性等。
《有機化學(第2版)》可供中醫藥院校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藥學和藥學類專業學生使用,也可作為成人教育中藥學和藥學類專業學生、自學考試人員使用,還可作為廣大中醫藥專業T作者以及中醫藥愛好者的學習參考書。
第2版編寫說明
第1版編寫說明
第1章 緒論
第1節 有機化學的研究對象
第2節 碳原子的特性及有機化合物的特點
第3節 有機化合物的研究方法
第4節 有機化合物的結構
第5節 有機化合物的分類和官能團
第6節 有機化合物的命名
第7節 有機化學與藥學及生命科學的關系
第2章 烷烴
第1節 烷烴的結構
第2節 同分異構現象
第3節 烷烴的命名
第4節 烷烴的物理性質
第5節 烷烴的化學性質
第6節 常用烷烴
第3章 烯烴
第1節 烯烴的結構與異構
第2節 烯烴的命名
第3節 烯烴的物理性質
第4節 烯烴的化學性質
第4章 炔烴和二烯烴
第1節 炔烴
第2節 二烯烴
第5章 脂環烴
第1節 脂環烴的分類和命名
第2節 環烷烴的性質
第3節 個別化合物
第6章 立體化學
第1節 同分異構現象分類
第2節 分子模型的平面表示方法
第3節 立體化學中的順序規則
第4節 順反異構
第5節 對映異構
第6節 構象異構
第7章 芳烴
第1節 苯的結構和同系物
第2節 芳香烴的性質
第3節 苯環的親電取代定位規則
第4節 多環芳香烴
第8章 鹵烴
第1節 鹵烴的結構、分類和命名
第2節 鹵烴的理化性質
第3節 鹵烴的制備
第4節 個別化合物
第9章 醇、酚、醚
第1節 醇
第2節 酚
第3節 醚
第10章 醛、酮、醌
第1節 醛和酮
第2節 醌
第11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第1節 羧酸
第2節 羧酸衍生物
第12章 取代羧酸
第1節 取代羧酸的結構、分類和命名
第2節 鹵代酸
第3節 羥基酸
第4節 羰基酸
第5節 氨基酸
第13章 糖類
第1節 糖類的定義及分類
第2節 單糖
第3節 低聚糖
第4節 多糖
第14章 含氮有機化合物
第1節 硝基化合物
第2節 胺
第3節 芳香重氮鹽
第4節 偶氮化合物
第15章 雜環化合物
第1節 雜環化合物的分類
第2節 雜環化合物的命名
第3節 五元雜環化合物
第4節 六元雜環化合物
第5節 稠雜環化合物
第6節 生物堿
第16章 萜類和甾體化合物
第1節 萜類
第2節 甾體化合物
目標檢測參考答案
有機化學(3年制)教學基本要求
有機化學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的化學。有機化合物簡稱有機物,主要含碳和氫兩種元素,有的還含有氧、氮、鹵素、硫、磷等元素,因此,有機化合物可以定義為“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所謂衍生物是指碳氫化合物中的一個或幾個氫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取代而得的化合物。因此,有機化學的完整定義應該是:研究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學。它主要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命名、理化性質、合成方法、應用,以及有機化合物之間相互轉化所遵循的理論和規律的一門科學。由于含碳化合物數目很多,據1985年資料報道,已知的有機化合物有800萬種左右,并且這個數目還在不斷地迅速增長中,所以把有機化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來研究是很必要的。實際上,在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之間并沒有一個絕對的界線,它們遵循著共同的變化規律,只是在組成和性質上有所不同。至于某些簡單的含碳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鹽等,因其有無機化合物的典型性質,通常看作無機化合物而不在有機化學中討論。
回顧有機化學的發展史,勞動人民早已在生產勞動中逐漸積累了大量利用自然界存在的有機物的實踐知識。我國在夏、商時代就知道釀酒和制醋,漢朝時發明了造紙,我國古代醫藥學家對動植物進行了治療疾病的調查研究。《西漢淮南子·修務訓》記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時,一日而遇七十毒”。這里所指的“毒”,就是包括藥物毒物和食物的品種,“七十”則是泛指許多品種。說明我國祖先長期調查和實踐,利用各種動植物治療疾病,是我國中醫藥學的特色。后來總結為《神農本草》,收集有365種重要的藥物,在公元200年出版,可說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藥典。明朝偉大的藥學大師李時珍發表了舉世聞名的巨著《本草綱目》,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藥物大全書。在制藥工業方面,我國很早就掌握了藥物浸制、調劑等技術,并將天然藥物制成丸、散、膏、丹等中藥劑型,所以我國創造的中藥學對世界也是一個重大的貢獻。
隨著人類生產勞動和科學實踐的發展,人們對有機物的認識也逐漸加深和提高。18世紀以來,先后從動植物中分離出一系列較純的有機化合物,如甘油、草酸、酒石酸、枸櫞酸、乳酸、嗎啡、尿素等。但由于當時這些有機物的來源只限于動植物有機體,對有機物到底如何形成的問題尚不能得到解釋。當時有些學者,提出了“生命力”學說,認為有機物只能在生物體中,在神秘的“生命力”的影響下產生,人只能從動植物體中得到它們,而不能用人工的方法以無機物制取。這種看法,使有機物和無機物之間形成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嚴重阻礙了有機化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