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學專業器官系統教學創新教材》是遼寧醫學院在護理學專業實施“以器官系統為中心”教學模式系列改革教材之一,《護理學專業器官系統教學創新教材》分為兩篇,共28章,其中病理學基礎13章,內容包括不宜納入器官系統的病理學(包括病理生理學)總論內容,藥理學基礎15章,包括藥理學總論和化學治療藥物兩大部分。內容上涵蓋執業醫師、藥師及研究生考試的知識點。《護理學專業器官系統教學創新教材》的編寫總結和吸取了前一輪教材編寫經驗和成果,尤其是對不足之處進行了大量的修改和完善。
第一篇病理學基礎
第一章疾病概論(1)
第一節健康與疾病的概念(1)
第二節病因學(2)
第三節發病學(3)
第四節疾病的轉歸(7)
第二章水?電解質代謝紊亂(9)
第一節水和電解質的正常代謝(9)
第二節水?鈉代謝紊亂(12)
第三節鉀代謝紊亂(24)
第四節鎂代謝紊亂(30)
第五節鈣?磷代謝紊亂(34)
第三章酸堿平衡和酸堿平衡紊亂(41)
第一節酸堿的概念及酸堿物質的來源和調節(41)
第二節酸堿平衡紊亂的類型及常用指標(46)
第三節單純性酸堿平衡紊亂(49)
第四節混合性酸堿平衡紊亂(59)
第五節分析判斷酸堿平衡紊亂的方法及其病理生理基礎(61)
第四章缺氧(63)
第一節概述(63)
第二節缺氧的類型?原因和發生機制(65)
第三節缺氧時機體的功能和代謝變化(69)
第四節影響機體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75)
第五節缺氧臨床護理的病理學基礎(75)
第六節氧中毒(76)
第五章發熱(77)
第一節病因與發病機制(78)
第二節發熱的時相及其熱代謝特點(84)
第三節代謝與功能的改變(86)
第四節發熱臨床護理的病理學基礎(88)
第六章應激(90)
第一節概述(90)
第二節應激的發生機制(91)
第三節應激時機體的代謝和功能變化(95)
第四節應激與疾病(97)
第五節病理性應激臨床護理的病理學基礎(99)
第七章缺血再灌注心肌損傷(100)
第一節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原因及條件(100)
第二節缺血再灌注損傷的發生機制(101)
第三節缺血再灌注損傷時機體的功能和代謝變化(106)
第四節缺血再灌注損傷臨床護理的病理學基礎(108)
第八章休克(109)
第一節概述(109)
第二節休克的病因與分類(109)
第三節休克的發展過程及其發病機制(111)
第四節神經體液因子在休克發生發展中的作用(116)
第五節休克時的細胞變化(118)
第六節休克時各器官系統功能的變化(119)
第七節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122)
第八節休克和MODS臨床護理的病理學基礎(123)
第九章細胞和組織的適應與損傷(125)
第一節細胞和組織的適應(125)
第二節細胞和組織的損傷(129)
第三節細胞凋亡(142)
第十章損傷的修復(144)
第一節再生性修復(144)
第二節瘢痕性修復(147)
第三節創傷愈合(149)
第四節影響再生修復的因素(152)
第十一章局部血液及體液循環障礙(154)
第一節充血(154)
第二節血栓形成(156)
第三節栓塞(161)
第四節梗死(163)
第五節出血(166)
第十二章炎癥(168)
第一節概述(168)
第二節炎癥的基本病理變化(169)
第三節炎癥的類型(179)
第四節炎癥的局部表現和全身反應(186)
第五節炎癥的結局(187)
第十三章腫瘤(190)
第一節腫瘤的概念(190)
第二節腫瘤的形態(190)
第三節腫瘤的分化與異型性(191)
第四節腫瘤的命名和分類(192)
第五節腫瘤的生長和擴散(194)
第六節腫瘤的分級與分期(198)
第七節腫瘤對機體的影響(198)
第八節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的區別(199)
第九節常見腫瘤舉例(200)
第十節腫瘤的病因學與發病學(204)
第二篇藥理學基礎
第十四章藥理學總論——緒言(211)
第十五章藥物效應動力學(213)
第一節藥物作用的基本規律(213)
第二節藥物的作用機制(217)
第三節藥物與受體(218)
第十六章藥物代謝動力學(224)
第一節藥物分子的跨膜轉運(224)
第二節藥物的體內過程(227)
第三節藥物消除動力學(233)
第四節藥物體內的時量關系(235)
第五節藥物代謝動力學的重要參數(236)
第六節藥物劑量的設計和優化(239)
第十七章影響藥物效應的因素(241)
第一節藥物因素(241)
第二節機體因素(242)
第三節合理用藥原則(245)
第十八章抗菌藥物概論(246)
第一節抗菌藥物的常用用語(246)
第二節抗菌藥物的作用機制(247)
第三節細菌耐藥性的產生機制(249)
第四節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252)
第十九章β內酰胺類抗生素(256)
第一節青霉素類藥物(256)
第二節頭孢菌素類藥物(260)
第三節其他β內酰胺類抗生素(262)
第二十章大環內酯類?林可霉素類及多肽激素(265)
第一節大環內酯類抗生素(265)
第二節林可霉素類抗生素(267)
第三節萬古霉素類(267)
第二十一章氨基糖苷類抗生素(269)
第一節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共性(269)
第二節常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272)
第二十二章四環素類及氯霉素類抗生素(276)
第一節四環素類藥物(276)
第二節氯霉素類藥物(280)
第二十三章人工合成抗菌藥(282)
第一節喹諾酮類抗菌藥(282)
第二節磺胺類抗菌藥(287)
第三節其他合成的抗菌藥(289)
第二十四章抗真菌藥及抗病毒藥(292)
第一節抗真菌藥(292)
第二節抗病毒藥(295)
第二十五章抗結核病藥及抗麻風病藥(301)
第一節抗結核病藥(301)
第二節抗麻風病藥(305)
第二十六章抗寄生蟲藥(307)
第一節抗阿米巴病藥(307)
第二節抗滴蟲藥(310)
第三節抗腸蠕蟲藥(310)
第二十七章抗惡性腫瘤藥(313)
第一節抗惡性腫瘤藥的藥理與基礎(313)
第二節常用抗腫瘤藥(315)
第三節抗腫瘤藥物的應用原則(321)
第二十八章組胺和抗組胺藥(324)
第一節組胺(324)
第二節抗組胺藥(325)
參考文獻(327)
第一篇病理學基礎
第一章疾病概論
第一節健康與疾病的概念
一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病痛,而是一種在軀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
軀體上的完好狀態是指機體形態結構功能和代謝正常,當今的科技手段未能發現任何異常現象精神上的完好狀態是指人的認知活動情感和意志行為處于正常狀態,表現為精神飽滿樂觀向上愉快地從事工作和學習,能應對緊急的事件,處理復雜的問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是指人的行為與社會道德規范相吻合,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在社會中承擔合適的角色
二疾病
隨著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人們認識到:①疾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沒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②在一定條件下,當某些病因作用于機體后,可對機體產生損害作用,同時機體對這一損害作用則產生抗損傷反應;損害與抗損傷相互作用的結果,使體內正常情況下建立的自穩態(homeostasis)調節機制發生紊亂③疾病的發生可引起機體功能代謝甚至形態結構的改變,臨床上表現為相應的癥狀(symptom)體征(sign)和社會行為異常④疾病的過程具有發生發展和轉歸的一般規律
因此,目前一般認為,疾病是機體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因機體自穩態調節紊亂而發生的異常生命活動過程
三亞健康
亞健康(subhealth)是指機體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狀態,此時機體處于非疾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趨向疾病的狀態,故又稱為"第三狀態"亞健康狀態的群體很大,白領族中年人是高發人群亞健康有多種表現形式:①軀體性亞健康狀態,主要表現為疲乏無力,精神委靡食欲不振;②心理性亞健康狀態,主要表現為焦慮煩躁易怒失眠健忘等;③人際交往性亞健康狀態,主要表現為與社會成員的關系不穩定,心理距離變大,產生被社會拋棄和遺忘的孤獨感
亞健康與健康和疾病之間的界限比較模糊,目前缺乏明確的判斷標準亞健康者在一般情況下能正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但精神活力和適應能力下降,生活質量不高,工作效率較低,容易疲勞
亞健康狀態處于動態變化之中,既可向健康狀態轉化,也可向疾病方向發展
第二節病因學
病因學(etiology)是研究疾病發生原因與條件的科學
一疾病發生的原因
疾病發生的原因又稱為致病因素(簡稱病因),是指引起疾病發生必不可少的且決定疾病特異性的因素病因種類很多,一般可分成以下幾類
l生物性因素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真菌衣原體支原體)和寄生蟲這是引起疾病最常見的病因,這類致病因素常引起傳染性或感染性疾病,其致病力強弱不僅取決于侵入機體的數量侵襲力和毒力,還與機體的防御功能特別是免疫力密切相關
2理化性因素物理性因素有異常的溫度大氣壓機械力電離輻射和噪聲等;化學性因素有無機化合物(強酸強堿等)有機毒物(四氯化碳有機磷農藥等)生物性毒素(蛇毒蜂毒蕈毒等)
理化性因素能否引起疾病以及疾病的嚴重程度,主要取決于這些因素的強度或濃度作用部位和持續時間及作用范圍等,受機體的防御功能影響較小
3機體必需物質的缺乏與過多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依賴于機體內外環境中的各種生理性刺激和必需物質來維持的此類病因中包括維持生命活動的一些基本物質(如氧水等),各種營養素(如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等),某些微量元素(如碘鋅硒等)以及纖維素等如果機體這些正常的刺激和必需物質缺乏或過剩,就會引起功能和代謝的變化而致病,嚴重時甚至致死例如,營養物質(尤其糖脂肪蛋白質)長期攝入不足可引起營養不良;長期過量攝入可引起肥胖癥,還可誘發或并發代謝綜合征維生素攝入不足可發生相應的維生素缺乏癥(如夜盲癥腳氣病壞血癥等);維生素攝入過多(維生素A維生素D)也可引起中毒
4遺傳性因素是指基因的突變或染色體的畸變等遺傳物質的缺陷遺傳物質的缺陷可影響后代,即疾病具有遺傳性遺傳性因素引起疾病主要表現有兩個方面:①遺傳性疾病,即通過基因突變或染色體畸變直接引起子代發生的疾病,如血友病21三體綜合征等②遺傳易感性,即某些家庭成員由于遺傳上的缺陷,具有易患某種疾病的傾向,如高血壓精神分裂癥糖尿病等
5先天性因素是指那些能夠損害胎兒生長發育的有害因素由先天性因素引起的疾病稱為先天性疾病某些化學物質藥物病毒等可作用于胎兒,引起胎兒機體出現某種缺陷或畸形例如,在妊娠早期感染風疹病毒可能引起胎兒先天性心臟病;母親過度緊張吸煙酗酒等也可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
6免疫性因素免疫性因素致病主要包括以下兩種情況
(1)免疫反應過強:是指機體免疫系統對一些抗原刺激產生異常強烈的反應,致使組織細胞損傷和器官功能障礙包括:①對外來抗原發生的免疫反應,如青霉素破傷風抗毒素等在某些個體引起的過敏性休克;某些花粉或食物(蝦牛乳等)可在某些個體引起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蕁麻疹等變態反應性疾病②對自身抗原發生的免疫反應有些個體能對自身抗原發生免疫反應并引起自身組織的損害,稱為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
(2)免疫缺陷:是指免疫系統中任何一個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導致免疫功能障礙,主要涉及免疫細胞免疫分子或信號轉導的缺陷免疫缺陷病按病因分為原發性免疫缺陷和繼發性免疫缺陷先天性丙種球蛋白缺乏癥屬于原發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則屬于繼發性免疫缺陷免疫缺陷病的共同特點是容易反復發生微生物的感染
7精神心理和社會性因素隨著人們對醫學模式認識的轉變,精神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精神心理社會因素,如長期的緊張工作快速的生活節奏不良的人際關系和焦慮恐懼悲傷等不良情緒,以及自然災害生活事件的突然打擊等這些因素不但可引起精神障礙性疾病,如抑郁等;還可通過精神心理作用導致機體功能代謝紊亂及形態結構變化,如高血壓潰瘍病等的發生發展都與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關
總之,沒有病因就不可能產生疾病然而,目前還有很多疾病的確切病因不甚明了,相信隨著醫學的發展,這些疾病的病因終將得到闡明
二疾病發生的條件
疾病發生的條件(condition)是指通過作用于機體或病因,能促進或阻抑疾病發生發展的某些機體狀態或自然社會環境因素因此,在許多情況下,僅有病因存在,并不一定會發生疾病,還取決于條件的作用條件本身雖然不能直接致病(屬非特異性因素),但是條件通過增強或削弱病因的致病力或影響機體的抵抗力,起到促進或阻抑疾病發生發展的作用例如,結核病的病因是結核桿菌,但并非每個接觸結核桿菌的人全都會發生結核病,條件也起一定作用,如營養不良過度疲勞或患其他疾病等條件下,造成機體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結核桿菌便乘虛而入,就容易發生結核病相反,充足的營養良好的生活條件適量的體育活動等條件,都能增強機體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此時如有結核桿菌侵入,也可不發生結核病
需要強調的是,同一個因素可以是某個疾病發生的病因,也可以是另一個疾病發生的條件例如,寒冷是凍傷的病因,也常常是感冒肺炎關節炎等疾病發生的條件因此,病因和條件是相對于某一特定疾病而界定的,實際工作中,應當根據疾病的具體情況加以分析和區別對待
誘發因素(precipitatingfactor)是指疾病的條件中,能夠通過作用于病因或機體促進疾病發生發展的因素,簡稱誘因例如,高熱妊娠情緒激動等易誘發心臟病患者發生心力衰竭;高蛋白飲食消化道出血易誘發肝硬化患者出現肝性腦病
有些因素與特定疾病的發生發展明顯相關,但又不宜歸類于上述病因,被稱為危險因素(riskfactor),如高脂血癥高血壓吸煙等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
第三節發病學
發病學(pathogenesis)主要研究疾病發生發展的普遍規律和共同機制病因學是探討疾病因何發生,而發病學主要探討疾病如何發生發展
一疾病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
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是遵循一定規律變化的在各種疾病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共同的基本規律,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損傷與抗損傷
損傷與抗損傷反應自始至終貫穿于疾病的全過程,兩者構成矛盾的兩個方面,相互依賴,又相互斗爭,這是構成疾病各種臨床表現推動疾病發展的基本動力在疾病中損傷與抗損傷作用常常同時出現,不斷變化
以燒傷為例:高溫引起的皮膚組織壞死,以及大量血漿滲出引起的循環血量減少血壓下降等變化均屬損傷性變化,同時體內也出現,如白細胞增加微動脈收縮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等抗損傷反應如果損傷較輕,通過各種抗損傷反應和恰當的治療,則疾病好轉或痊愈;反之,如損傷重于抗損傷反應,又無恰當而及時的治療,則病情惡化由此可見,損傷與抗損傷反應的斗爭及它們之間的力量對比常常決定著疾病的發展方向和結局
應當強調的是,有的損傷與抗損傷反應兩者之間并無絕對的界線在一定的條件下,兩者之間可以互相轉化如前所述的燒傷早期,小動脈微動脈的痙攣有助于動脈血壓的維持,具有抗損傷作用;但同時它又可以引起組織缺血缺氧,持續缺血缺氧將導致微循環淤血,回心血量減少和動脈血壓下降,這就說明原本屬于抗損傷的血管收縮此時已轉化為損傷反應因此,正確區分疾病過程中損傷和抗損傷的變化,對疾病的有效防治十分重要在醫護工作中,要盡力排除或減輕損傷性改變,支持和保護抗損傷反應,促使病情好轉痊愈
(二)因果交替
因果交替是指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原始致病原因(因)作用于機體后產生一定的損傷性變化(果);在一定條件影響下這種損傷性變化又可作為發病原因引起另一些新的變化;而后者再轉化為原因,再引起新的變化如此病因與結果相互轉化,形成一個螺旋式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環節既是前一種變化的結果,同時又是后一個變化的原因,如此循環往復,交替不已而每次循環都使疾病向更深一步發展,如不及時有效地加以阻斷,就可形成惡性循環(viciouscycle),使病情進行性惡化例如,外傷引起大失血而導致失血性休克,使組織血液灌流量進行性減少的過程即是典型的惡性循環的例子圖11當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概述輪廓,實際上,外傷大出血的機體內因果轉化的情況要復雜得多因此,臨床實踐中,必須仔細觀察病情變化,認真分析,找出因果關系,采取有效措施及早預防或阻斷這種惡性循環,使疾病朝著有利于機體的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圖11大失血時的因果轉化
(三)局部與整體
生物機體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任何疾病都是整體性反應,但表現既可以局部為主,也可以全身為主一方面局部病變可以通過神經體液途徑引起機體的整體反應;另一方面整體反應也可以影響局部病變的發展例如,結核桿菌引起的肺結核,其病變部位主要在肺臟,可表現為局部炎癥,患者出現咳嗽咯血咳痰等臨床表現,但同時還會引起發熱盜汗乏力消瘦等全身反應此外,全身狀態又進一步影響著肺部病變的發展方向當機體的抵抗力增強時,肺部病變可以局限化甚至痊愈;當抵抗力下降時,肺部病變可以發展,肺結核可擴散至全身
應當強調的是,某些局部變化是在全身性疾病的基礎上發生發展而來例如,糖尿病患者因對細菌的抵抗力降低,容易發生癤腫,如果單純進行局部治療不會有明顯效果,必須首先進行糖尿病治療因此,正確認識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都有重要意義
二疾病發生的基本機制
疾病發生的基本機制是指參與很多疾病發生發展的共同機制,不同于個別疾病的特殊機制近年來由于醫學基礎理論的發展,各種新方法新技術的應用,不同學科間的橫向聯系,使疾病基本機制的研究逐漸地從系統水平器官水平細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下面從神經機制體液機制細胞機制和分子機制四方面進行論述
(一)神經機制
機體與外界環境統一協調機體各系統功能代謝平衡穩定,是機體正常生命活動得以進行的基本前提神經系統在維持和調控人體生命活動中起主導作用,因此,許多致病因素可以通過直接或間接影響神經系統而引起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例如,乙型腦炎病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