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系統分析是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本書是一本環境系統分析的指導性教材,著重講解環境系統最優化和數學建模與分析。數學建模即應用數學語言和方法來描述環境污染過程中的物理、化學、生物化學等內在規律和相互關系的數學方程。所以該門課程理論性很強,涉及數學公式、數學過程推導較多,歷屆學生普遍反映該門課程難度較大、抽象和枯燥。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強調以下原則:①案例的設計和運用。通過圍繞案例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系統分析和數學模型的興趣,使學生在解決環境問題的同時,提升理論水平和分析問題的能力。②多媒體動畫在教學中的運用。將抽象性與直觀性相結合,強化感官認識和視覺沖擊。③MATLAB和FLUENT軟件工具的使用。通過引入軟件,大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效率,有利于對問題的深入分析和理解。④學生的主動和深入參與。通過老師課上和課下指導、學生親自建模,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方法來解決環境問題。學生通過親自參與,把抽象的數學公式變成生動直觀的視覺結果,將會產生強烈的學習熱情和成就感。
本書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其一為環境系統最優化模型及應用,包括線性規劃、整數規劃、非線性規劃和動態規劃等最優化模型及其在環境系統中的應用;其二為環境系統的數學建模與分析,包括水環境系統數學建模與分析、大氣環境系統數學建模與分析;其三為環境構筑物的數學建模與分析,主要利用GAMBIT軟件和FLUENT軟件對平流式沉淀池、旋風除塵器、卡魯塞爾氧化溝等環境構筑物進行數學建模與系統分析。
全書由中國計量大學丁濤老師統稿。2012級、2013級、2014級環境工程專業的本科學生參與了本書的編寫工作,包括2012級的程夙、謝斌暉、潘肖健等同學;2013級的阮唯佳、柴錚巍、朱家輝等同學;2014級的胡來鋼、胡新華、邵鑫等同學。張瑞芬、應承希、王偉等碩士研究生在全書編排中也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本書編寫過程中參考了許多相關資料和書籍,在此不一一列舉(詳見書后參考文獻列表),編者對這些參考文獻的作者表示真誠的感謝。本書的出版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579046)、浙江省“安全科學與工程”重點學科和浙江省高等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的資助,在此深表感謝;同時感謝科學出版社文楊老師在本書出版過程中給予的支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