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生態學》是國內外第1部水產養殖生態學教材,反映了我國作為世界第1水產養殖大國為步入可持續發展之路而進行的系統性探索。我國水產養殖模式在世界上*為多樣,遇到的和已研究的問題也*多,因此,《水產養殖生態學》對其他國家也有借鑒價值。
《水產養殖生態學》在水產養殖生態學方面的特色主要表現為: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研究對象的多功能性、服務于產業發展的應用性和學科交叉性。
《水產養殖生態學》內容既考慮長遠也關注當下,探討增產、節能、減排三者綜合效益的大化,探討在食物生產與環境保護間求得平衡或共贏的原理。
《水產養殖生態學》是水產養殖專業研究生教材,也可作為大專院校水產養殖專業教師和本科生教學和學習參考書,還可作為水產養殖、水生生物專業和環保工作人員的參考資料。
十多年前,世界水產學會前主席、2014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比利時根特大學Patrick Sorgeloos教授來中國海洋大學參觀訪問,當他看到我們實驗室的名稱是“水產養殖生態學實驗室Laboratory of Aquaculture Ecology”時,吃驚地問我,“你們已經把水產養殖生態學作為一個學科加以研究了嗎?”我回答,“是的。我們多年前就把它作為水產養殖的分支學科或方向加以研究了”。他對此給予了盛贊。
我們實驗室于1988年由李德尚教授建立,原名是水產養殖生物學實驗室,1998年更為現用名,并開始為研究生開設“水產養殖生態學概論”課程。過去,我們多關注水產養殖生物的生長、產量等問題,而現在的水產養殖生態學還要從更寬的視野關注水產養殖與環境相互作用關系等。
水產養殖生態學是水產養殖學與生態學相結合的產物,屬應用生態學范疇,是研究水生經濟生物及其養殖生產活動與環境相互作用關系、養殖模式(系統)構建和管理的學問。其目標是為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即保護水域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資源和提高經濟效益,奠定生態學理論基礎。
水產養殖生態學的應用屬性決定了其需要與時俱進,研究重點需應產業發展的需求而變化。20世紀80年代,我的恩師李德尚教授曾研究水庫施肥理論、水庫魚產力等問題,目的是提高水庫魚類養殖產量。但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我國水產養殖規模的迅速擴大,特別是網箱投飼養殖模式的推廣,養殖污染開始受到關注,李先生又轉而重點研究水庫養魚的負荷力等問題。近20年來,我們的實驗室一直專注于池塘安全、清潔生產原理與模式研究。近幾年,我們又開始關注生態集約化養殖和遠海養殖等問題。
自從為研究生講授“水產養殖生態學概論”課程以來,我一直在問自己一個問題:“50年或100年后,我國水產養殖業會是一個什么樣的格局?”在每一年給研究生講緒論內容時,我也會問他們同樣的問題。當然,我沒有也不可能有“標準”答案,我的目的就是讓同學們了解水產養殖業存在哪些本源性問題,啟發他們掙脫既有框框的束縛,并在后續課程中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
當前,流行性疾病是對水產養殖業的最大威脅,眾多專家正在投入大量精力從各方面研究病害防治問題。已故的雷霽霖院士在中國海洋大學作學術報告時曾說,“水產養殖的病害多半是養出來的!”我十分贊同雷先生的觀點。試想,如果最開始在養殖水體發現得病的養殖生物時,我們不是試圖去醫治它,而是將它撈起并付之一炬,我們的產業現在可能是另外一種境況!我想,他那不是否認水產醫學工作的作用,而是啟發我們透過現象認識問題的邏輯性本源。疫苗是最后一道防線,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才應是第一道防線!我國水產養殖很多病害問題是管理問題和短期根除的經濟承受能力問題。
其實,我們身邊類似的邏輯性矛盾問題還很多。例如,專家預測,到2030年我國水產養殖還需增加2000萬t的產量,而且這種增產主要得靠提高集約化程度來實現;但是,隨著集約化程度的提高,生產單位重量水產品的平均能耗也會迅速增加。我國政府已承諾,到2030年要使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我們如何才能同時實現增產、節能(低碳)兩個目標呢?
水產養殖生態學的特色之一就是既考慮長遠也關注當下。投飼養殖模式的根本出路是向離岸養殖甚或向遠海發展,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現在就應放棄灘涂池塘養殖和工廠化養殖等,而是引導其向生態集約化發展,即在保護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下,高效地生產安全的水產品。生態集約化追求的是增產、節能、減排三者綜合效益的最大化,在食物生產(當下社會急需)與環境保護(未來可持續發展)間求得平衡。本書的內容有些是為解決現實問題而寫,而另一些內容則是為思考未來發展而寫。
本書共13章:第1章是緒論,介紹水產養殖生態學概念、發展、特色等內容;第2章至第5章和第13章是介紹養殖系統水平的宏觀的或涉及長遠發展的內容,包括養殖系統的結構與特征、養殖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養殖容量、養殖生產的生態足跡等;其余七章介紹養殖生態學具體問題,如養殖動物的生長、水質調控原理、綜合養殖及其結構優化、陽光工廠化養殖原理、鹽堿地漁業利用原理、生態防病等。
水產養殖生態學是一個發展很快的學科或研究方向,每天都有大量新知識產生、發表,就在即將向出版社提交書稿時,作者又看到一些新的值得推介給讀者的研究成果。明年春天是李德尚先生九十華誕,作為送給先生壽辰的禮物,幾位弟子編著了此書。由于時間關系,像池塘底質改良、有益微生物及其調控等內容沒能寫進本書,只好待再版時作補充了。
本書由王衛民教授和趙文教授審稿,張家松博士和閆冬春博士對第12章對蝦白斑病生態防控原理提出了一些寶貴的修改意見,作者在此對他們表示由衷的感謝!
本書是以本實驗室研究成果為核心編著的,一定會有一些國內外同行很好的學術研究成果沒有編入。同時,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書中一定存在不少瑕疵甚或錯誤,謹請各位專家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水產養殖與水產養殖生態學
1.2 水產養殖生態學的形成和發展
1.3 我國水產養殖業面臨的問題和可持續發展
1.3.1 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1.3.2 我國水產養殖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3.3 先輩們的智慧及其啟示
1.3.4 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1.4 水產養殖生態學的研究方向和特色
1.4.1 水產養殖生態學的研究方向
1.4.2 水產養殖生態學的特色
第2章 水產養殖生態系統
2.1 水產養殖系統的分類
2.1.1 水產養殖系統的傳統分類
2.1.2 基于系統能量來源的分類
2.1.3 基于系統代謝特征的分類
2.1.4 基于生態限制因子的分類
2.2 水產養殖生物的主要物理環境
2.2.1 水的物理特性
2.2.2 水體的光照
2.2.3 水體的溫度
2.2.4 水體的含鹽量
2.3 水產養殖生物的主要化學環境
2.3.1 溶解氧
2.3.2 pH及其緩沖系統
2.3.3 氨與硫化氫
2.4 養殖水體問生態學差異
2.4.1 水庫生態連續體
2.4.2 養殖水體的生態學差異
2.4.3 養殖水體的限制性營養元素和生態演替
2.5 水產養殖生態系統的生態金字塔
第3章 養殖池塘系統生物群落與食物網結構
3.1 養殖池塘的生物群落
3.1.1 生物群落的概念
3.1.2 生物群落結構的計算方法
3.1.3 水產養殖活動對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
3.2 水產養殖池塘的食物網結構
3.2.1 食物網的概念
3.2.2 食物網結構分析方法
3.2.3 水產養殖系統食物網結構
第4章 養殖水體的生產力與養殖容量
4.1 養殖水體生產力和養殖容量及其影響因素
4.1.1 養殖水體的生產力
4.1.2 養殖水體的養殖容量
4.1.3 影響生產力的因素
4.1.4 影響養殖容量的因素
4.2 養殖水體生產力評估
4.2.1 池塘養殖生產力評估
4.2.2 大型水體養殖生產力評估
4.3 水體養殖容量評估
4.3.1 海灣海帶養殖容量評估
4.3.2 開放海域扇貝養殖容量評估
4.3.3 湖泊河蟹養殖容量評估
4.3.4 海水池塘對蝦養殖容量評估
4.3.5 大水域養殖容量評估
第5章 水產養殖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5.1 水產養殖對水質的要求
5.2 外源污染物對水產養殖的影響
5.2.1 來源于農業和城市排污的營養物質
5.2.2 有害水華(赤潮)
5.2.3 油污染
5.2.4 重金屬
5.2.5 殺蟲劑和有機錫(TBT)
5.3 水產養殖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5.3.1 沉積作用及對水流的阻礙
5.3.2 富營養化
5.3.3 化學物質
5.3.4 外來物種入侵與養殖魚類逃逸
5.3.5 紅樹林破壞
5.3.6 水產養殖與其他用途的矛盾
5.4 水產養殖與溫室氣體排放
5.4.1 水產養殖的直接能耗及碳排放
5.4.2 養殖生物捕獲產生的碳輸出
5.4.3 養殖水體對碳的封存
5.4.4 池塘水一氣界面溫室氣體通量
5.4.5 碳匯漁業
第6章 水產養殖動物的生長
6.1 水生動物的生長模式
6.1.1 水生動物生長的特點和個體大小
6.1.2 水生動物的生長模型
6.2 溫度對水產養殖動物生長的影響
6.2.1 水生動物對溫度的適應性
6.2.2 水溫對養殖動物生長的影響
6.3 含鹽量對水產養殖動物生長的影響
6.3.1 水生動物對含鹽量的適應性
6.3.2 含鹽量對養殖動物生長的影響
6.4 光照對水產養殖動物生長的影響
6.4.1 水生動物對光照的適應性
6.4.2 光照對養殖動物生長的影響
6.5 刺參生長的個體變異
6.5.1 密度和規格對刺參個體生長變異的影響
6.5.2 單個體飼養條件下刺參的個體生長變異
6.5.3 物理接觸對刺參個體生長變異的影響
6.6 周期性饑餓后水生動物的補償生長
6.6.1 水生動物的補償生長現象
6.6.2 水生動物補償生長程度和變化特點
6.6.3 周期性饑餓后水生動物的補償生長
6.6.4 影響補償生長的因素
6.6.5 補償生長的生理機制
6.6.6 補償生長理論應用實踐
第7章 環境因子周期性波動對水生生物的影響
7.1 溫度周期性波動對水生生物生長的影響
7.1.1 溫度日節律性波動對大型海藻的影響
7.1.2 溫度周期性波動對水生動物的影響
7.2 鹽度周期性波動對水生生物生長的影響
7.2.1 鹽度周期性波動對大型海藻的影響
7.2.2 鹽度周期性波動對水生動物的影響
7.3 周期性干出對大型海藻生長的影響
7.4 光照節律性波動對水生生物的影響
7.4.1 光照節律性波動對孔石莼的影響
7.4.2 光照節律性波動對對蝦的影響
7.5 水環境中Ca2+濃度波動對凡納濱對蝦的影響
7.6 水環境pH波動對凡納濱對蝦的影響
7.6.1 pH變動幅度對幾納濱對蝦生長和能量收支的影響
7.6.2 pH變動周期對凡納濱對蝦生長的影響
第8章 養殖水質的生物調控
8.1 水域生態系統的生物操縱
8.2 浮游植物的生產及其限制因子
8.2.1 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8.2.2 影響浮游植物生長的主要理化因子
8.2.3 施肥池塘中浮游植物與漁產量的關系
8.2.4 養殖池塘中的浮游植物群落
8.3 大型海藻營養吸收動力學
8.3.1 大型海藻的營養需求
8.3.2 鐵限制對大型海藻的影響
8.3.3 大型海藻對氮的吸收動力學
8.3.4 大型海藻對磷的吸收動力學
8.4 大型海藻與微藻的相互作用
8.4.1 大型海藻與微藻的營養競爭
8.4.2 大型海藻對微藻的克生作用
8.5 濾食性貝類和濾食性魚類的攝食
8.5.1 濾食性貝類和濾食性魚類攝食的數學表達
8.5.2 濾食性貝類和濾食性魚類的攝食能力
8.5.3 濾食性魚類的攝食節律和對食粒的選擇性
8.5.4 濾食性鰱呼吸與攝食的關系
8.6 濾食性貝類的代謝及其對浮游植物的增殖作用
8.6.1 濾食性貝類的呼吸和排泄
8.6.2 濾食性貝類的代謝產物對浮游植物的增殖作用
8.7 濾食性貝類對水質和底質的影響
8.7.1 太平洋牡蠣對養蝦池塘水化學狀況的影響
8.7.2 太平洋牡蠣對養蝦池塘底質的影響
8.7.3 海灣扇貝對養殖池塘水質的影響
8.7.4 菲律賓蛤仔對養殖池塘水質的影響
8.7.5 海灣扇貝、縊蟶、羅非魚對養蝦池塘浮游生物影響的比較
8.8 濾食性魚類放養對水質的影響
8.8.1 放養濾食性魚類對水質和浮游生物群落的影響
8.8.2 濾食性動物對養殖水體浮游細菌的影響
8.8.3 放養鰱對水體營養鹽分布和物質循環格局的影響
第9章 綜合水產養殖及其結構優化
9.1 中國綜合水產養殖的定義和歷史沿革
9.1.1 綜合水產養殖的定義
9.1.2 中國綜合水產養殖的歷史沿革
9.2 綜合水產養殖的基本原理
9.2.1 養殖廢物的資源化利用
9.2.2 通過互補機制穩定改善水質
9.2.3 養殖水體資源的充分利用
9.2.4 生態防病
9.2.5 綜合水產養殖中的辨證思維
9.3 綜合水產養殖系統的分類
9.3.1 化學功能互補綜合型
9.3.2 養殖種類綜合型
9.3.3 系統綜合型
9.4 綜合水產養殖結構優化的原理和方法
9.4.1 綜合水產養殖結構優化的原理
9.4.2 綜合水產養殖結構優化的方法
9.5 水庫綜合養殖結構的優化
9.6 池塘綜合養殖結構的優化
9.6.1 草魚、鰱和鯉綜合養殖結構優化
9.6.2 海水對蝦池塘綜合養殖結構的優化
第10章 陽光工廠化養殖原理
10.1 傳統工廠化養殖模式
10.2 陽光工廠化養殖原理及模式
10.2.1 陽光工廠化養殖原理
10.2.2 陽光工廠化養殖模式
10.3 陽光工廠化養殖亟待完善的問題
10.3.1 陽光工廠化車間的光照與溫度控制技術
10.3.2 適宜養殖種類及適宜配比的優化
10.3.3 不同水生植物混養方式的選擇及混養裝置的設計
10.3.4 陽光工廠化養殖機制研究
10.3.5 養殖管理的規范化
第11章 低洼鹽堿地漁業利用的生態學基礎
11.1 低洼鹽堿地池塘水質和生物環境
11.1.1 低洼鹽堿地的基塘系統
11.1.2 低洼鹽堿地池塘的水質特點
11.1.3 低洼鹽堿地池塘的生物
11.2 養殖動物對鹽堿的耐受性
11.2.1 pH對淡水養殖動物的影響
11.2.2 常見養殖動物對含鹽量的耐受性
11.2.3 常見養殖動物對堿度的耐受性
11.3 水環境中陽鹽離子對對蝦生長的影響
11.3.1 對蝦對水體Na+/K+值的適應性
11.3.2 對蝦對水體Ca2+濃度的適應性
11.3.3 對蝦對水體Mg2+/Ca2+值的適應性
11.4 低洼鹽堿地養殖池塘水質調控
11.4.1 濾食性魚類對鹽堿池塘水質的影響及其調控
11.4.2 施KCl和CaCl2對鹽堿池塘水質的改良作用
11.4.3 施肥對鹽堿池塘水質的改良作用
第12章 對蝦白斑病生態防控原理
12.1 對蝦WSSV的傳播途徑
12.1.1 WSSV的易感動物和宿主
12.1.2 WSSV的若干傳播途徑
12.2 對蝦白斑病暴發與環境的關系
12.2.1 WSSV致病性與養殖水體物理環境的關系
12.2.2 WSSV致病性與養殖水體化學環境的關系
12.2.3 WSSV致病性與養殖水體生物環境的關系
12.3 對蝦白斑病的綜合預防
12.3.1 養蝦水體的前期處理
12.3.2 對蝦養殖的綜合防病措施
第13章 多維度視角下的水產養殖系統
13.1 水產養殖系統的能值分析
13.1.1 能值分析理論
13.1.2 能值分析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13.1.3 我國三種刺參養殖模式可持續性評估
13.1.4 工廠化養殖大菱鲆和石斑魚系統的能值分析
13.2 水產養殖系統生命周期評價分析
13.2.1 生命周期評價方法簡介
13.2.2 刺參不同養殖系統的生命周期評價
13.2.3 LCA在水產養殖系統可持續性分析中的作用
13.3 水產養殖系統的碳足跡分析
13.3.1 碳足跡的研究方法簡介
13.3.2 三種刺參養殖系統碳足跡分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