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由概覽、原文選讀、附篇三部分組成。概論部分介紹了《內經》的成書、流傳于版本、學術價值、注家與注本、理論體系以及學習《內經》的方法。原文選讀為本教材的主要內容,包括養生、陰陽五行、藏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則治法七章。原文部分力求選擇理論意義重大、臨床指導作用突出的經文,每段經文下設校注和按語。附篇部分簡單介紹《內經》十三方和五運六氣內容。
本教材系全國高等醫學院校中醫藥類系列教材之一,由全國高等醫學院校中醫藥類系列教材專家指導委員會組織編寫,供全國高等醫學院校、綜合性大學中醫藥類本科專業使用。
《內經》是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經典著作,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中醫理論體系,是學習中醫的必讀之書。為了滿足高等醫學院校、綜合性大學中醫藥類專業的培養要求和教學需求,本教材根據高等醫學院校及綜合性大學中醫藥類專業的教學特點,把握相關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方向,在認真總結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各種同類教材編寫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編寫。目的在于使學生熟悉或掌握《內經》的學術思想和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研讀古典醫籍的能力,提高學生中醫理論水平和臨床實踐能力。
本教材分概論、原文選讀、附篇三部分。概論部分介紹了《內經》的成書、流傳與版本、學術價值、注家與注本、理論體系以及學習《內經》的方法。原文選讀為本教材的主要內容,包括養生、陰陽五行、藏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則治法七章。所選原文出自《素問》據明·顧從德刻本、《靈樞》據明·趙府居敬堂刻本。凡與其他版本有重要出入,需要改誤、刪衍、補脫、移文以及存參、存疑等,均在校注或按語中說明。為便于教學和查閱.每段經文按章、節等編號,序號中第一個數為章號,第二個數為節號,后兩個數為原文序號。每段經文下設校注和按語。校注以解釋詞、句的醫理為主,對于不校、不注而不能解讀的字、詞作簡要的校勘與解釋;按語對原文進行總結、概括,從理論上加以深入討論,突出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強調《內經》理論對臨床實踐的指導作用。附篇部分簡單介紹了《內經》十三方和五運六氣內容。
本教材采用主編負責,分工編寫的方法。概論、附篇由王四平、侯仙明、張秀琴編寫,養生、陰陽五行由洪蕾、馮文林、鄭新梅編寫,藏象由包巨太、賈永森、趙印濤編寫,病因病機由魏嵋、沈宏春編寫,病證由王濱、李永樂編寫,診法由張嗥瑁編寫,治則治法由楊巧芳、龔謹、李永樂編寫。全書由王濱、王四平統稿并修改。全體編委在第一版基礎上進行了修訂,對語言表述進行了適當的調整與潤色,更新和補充了原文選讀相關內容,以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高等醫學院校教學的需要。
限于編者水平,書中錯誤與不足在所難免,敬請各位教師和學生在使用本教材過程中提出寶貴意見,以便修改提高。
總序
第二版前言
概論
第一章 《內經》其書 3
第一節 《內經》的成書 3
一、作者 3
二、成書年代 4
三、書名的含義 6
第二節 《內經》的流傳與版本 7
第三節 《內經》的學術價值 9
一、奠定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9
二、確立了天地人“三才”醫學模式 9
三、《內經》是一部治病的寶典 10
四、樹立了多學科研究醫學的典范 10
五、構建經絡學說 10
六、奠定了《內經》在世界醫學史上的地位 11
第四節 《內經》的注家與注本 11
一、《素問全元起注》 12
二、《黃帝內經太素》 12
三、《增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12
四、《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13
五、《讀素問鈔》 13
六、《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 14
七、《黃帝內經素問吳注》 14
八、《類經》 15
九、《內經知要》 15
十、《黃帝內經素問集注》《黃帝內經靈樞集注》 15
十一、《素問直解》 16
十二、《素問經注節 解》 16
十三、《素問識》《靈樞識》 16
第二章 《內經》的理論體系 18
第一節 《內經》理論體系的形成 18
一、醫療實踐的觀察與驗證 18
二、古代科技知識的滲透 19
三、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 21
第二節 《內經》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 22
一、養生 23
二、陰陽五行 23
三、藏象(臟腑、精神氣血、經絡) 24
四、病因病機 26
五、病證 26
六、診法 26
七、論治 27
八、十三方 27
九、運氣 28
第三節 《內經》理論體系的學術特征 28
一、整體觀 28
二、運動觀 30
三、功能觀 31
第三章 學習《內經》的方法 33
一、利用工具書,把握章 句結構,疏通文義 33
二、參閱歷代注家注本及有關資料,理解醫理 34
三、理論聯系臨床實踐,綜合分析,領會精神實質 35
原文選讀
第四章 養生 39
第一節 養生的基本原則 39
第二節 養生與壽命的關系 43
第三節 養生的基本方法47
第五章 陰陽五行 55
第一節 陰陽 55
第二節 五行 69
第六章 藏象 78
第一節 臟腑 78
第二節 精神氣血 88
第三節 經絡 97
第七章 病因病機 107
第一節 病因 107
第二節 發病 112
第三節 病機 116
第四節 傳變 128
第八章 病證 131
第一節 熱病 131
第二節 痛證 137
第三節 厥病 140
第四節 咳證 144
第五節 痹證 147
第六節 痿證 153
第七節 水病 156
第九章 診法 161
第一節 診法原理 161
第二節 望、聞、問、切 168
第十章 治則治法 182
第一節 治療思想 182
第二節 治則治法 188
附篇
第一節 《內經》十三方 201
湯液醪醴 201
生鐵洛飲 201
左角發酒 201
澤瀉飲 201
雞矢醴 202
烏鲗骨藘茹丸 202
蘭草湯 202
小金丹 202
豕膏 202
飲 203
半夏秫米湯 203
馬膏膏法 203
寒痹熨法 203
第二節 五運六氣 204
一、概論 204
二、干支甲子 204
三、五運 206
四、六氣 209
五、運氣同化 212
六、運用介紹 214
主要參考書目 218
《內經選讀(第2版)/全國高等醫學院校中醫藥類系列教材》:
一、利用工具書,把握章句結構,疏通文義
學習《內經》原著首先要讀通原文,文理得通后才有可能領會醫理,明其精義。《內經》的語言現象十分復雜,理解文義除了要有一定的古漢語基礎,還要熟悉《內經》文字及音韻特點,能借助一些工具書如《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辭源》《辭海》等,來讀懂字、詞、句及原文內容。例如,由于古代運用的文字量較少,《內經》中因一字多義、音形假借及句讀不同而致使文義分歧的現象就很多。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三處提到“能”字,音義皆不同:在“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句中,能音義同“胎”,作“元始”解;在“能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句中,音義同“耐”,作“耐受”解;而在“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句中,通“態”,作“形態”解。再如《內經》中合成詞的運用較多,一種情況是兩個詞素的意義相同或相近,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提挈天地,把握陰陽”,《說文》:“把,握也”“提,挈也”;另一種是兩個詞素的意義相反,如“呼吸精氣,獨立守神”中的“呼吸”。另外,還應掌握《內經》中慣用的修辭手法。如《素問·舉痛論》:“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屬互文。《靈樞·口問》:“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雨寒暑,陰陽喜怒”句中,舉“寒暑”以賅六淫,舉“喜怒”以賅七情,為舉隅。此外,諱飾手法也常使用,如用“莖”“垂”分別諱飾陰莖和睪丸等。
《內經》具有論文匯編性質,故應將每篇視為獨立的醫學論文,在學習和研讀的過程中,注意研讀技巧,從整體文章氣象來理解文義,領悟其醫學理論及其學術內涵。
首先,要注意把握議論中心與醫學主題。《內經》的大部分篇章都有明確的議論中心,君臣圍繞此中心展開討論,往往是一個醫學主題。如《靈樞·本神》為論神專篇,論述了神的產生、神的分類及其概念,神與五臟及形神的關系。又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論養生主要圍繞保養真氣展開,在人的生長壯老的生命過程中,先天真氣是人體生長發育、生殖功能盛衰之本,提出各種養生方法以保養真氣。而《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也講養生,但圍繞順應四時展開。“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天地四時為人生命之本,從之則生,逆之則死,因而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和方法。把握篇章主題,掌握各篇主旨,能為分析篇中疑難問題提供一些幫助。如《素問·舉痛論》先論痛證的病因病機、鑒別診斷,后論九氣為病,看似兩部分不相關,實則全篇論題是“百病生于氣”。因為疼痛的病機是氣血滯澀,氣機失調,而氣機失調又是多種疾病的病機,不獨疼痛,故后廣論以九類氣病“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從而得出“百病生于氣”,并成為中醫病機學的重要內容。其次,要注意結構框架與邏輯次序。一篇文章不僅要文字流暢,而且要講究結構框架。分析其論題、論據、論述之邏輯次序,有助于把握其本義。如《素問·生氣通天論》,其主題是論述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相通應。先總論生氣通天,提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點出該篇主題,繼而分論陽氣、陰陽關系、陰精。陽氣源于天,將人之陽氣喻為天上的太陽,提出“陽因而上,衛外者也”,發揮護外御邪的作用,繼而舉出陽失衛外后受寒、暑、濕、氣(風)之邪侵襲而發為各種外感病證;“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貴靜謐柔和,惡郁滯、亢躁、厥逆,隨后也舉出郁滯為病等內傷雜證,并論及保養陽氣的方法。再論陰陽關系要保持平衡協調,提出“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并強調陰陽關系以陽氣為主導,陰陽失調乃至離決為病理及死亡之機,“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強調“因而和之,是謂圣度”的養生觀。后論陰精本于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飲食五味是化生陰精的物質基礎,是五臟精氣之源。但若五味偏嗜,又可因其陰陽偏性而破壞人體陰陽平衡協調,而使五臟受損發病。并根據五行理論,闡述五味偏嗜傷人的病理變化,據此提出“謹和五味”的養生大法。故在研讀原文的過程中,要注意研讀技巧,理解文義。
二、參閱歷代注家注本及有關資料,理解醫理
讀通原文,是為了研究《內經》的醫理。然或因文義懸隔,或因義理深奧,給研讀造成一定困難,使初學者不易理解《內經》原文的蘊義,特別是其理論原則和學術思想,故歷來就有閱讀與參考注家注釋學習《內經》的傳統。《內經》的諸多注本是古今醫家研究《內經》的經驗總結,也是對<內經》學術思想的發展,故可作為后世學習研究《內經》的重要借鑒。
歷代醫家對《內經》的注釋,除了一些必要的字詞解釋和校勘外,主要在于闡發《內經》的精義,但由于注家學識、歷史背景、實踐環境、醫療經驗及治學方法不同,從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學術觀點,對《內經》的注釋也就不可避免地有所差異。因此,在學習時可借助多個注家的觀點,進行比較分析,根據篇章的主題思想、篇章結構、語言環境,決定取舍,弄通其醫理。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因于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氣,張介賓認為指正氣,“因于氣者,衛氣營氣臟腑之氣皆氣也,一有不調,均能致病。”張志聰指為邪氣,“因外淫之邪,有傷于氣,則為腫矣。”而馬蒔認為指氣滯。唯高世栻注曰:“氣,猶風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故不言風而言氣。”諸注不同,但以上下文義看,本段講人之陽氣源于天,有衛外作用,若陽失衛外,則受外邪侵襲,故才有上文“因于寒”“因于暑”“因于濕”之患,加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之文,可見當指風氣,故高世栻之注為是。此外,“四維”之說也不同,王冰作“筋骨血肉”解,馬蒔作“四肢”解,楊上善注云:“四時之氣,各自維守,今四氣相代,則衛之陽氣竭”。四維,四隅也,四方與四時相偶,借指四個方向所來之邪為患,即寒、暑、濕、風四種邪氣更替傷人,人反復感于外邪,則正氣耗損,危及生命。通過從文理和醫理兩方面對各家注釋進行比較,以楊上善注更為可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