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治急危重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黃帝內經》中有“卒心痛”“暴疾”“暴厥”等記載。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記載諸多急癥如高熱、昏迷、暴喘、中毒、猝死的急救方藥與方法。此后更是名醫輩出,代有發明,醫著頗豐,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寶貴資料。
為了繼承和發展中醫急診學,培養合格、優秀的急診醫師,廣大中醫藥院校先后開設了《中醫急診學》課程,相關出版社組織編寫了《中醫急診學》教材。然而,隨著基礎醫學及循證醫學的快速發展,各種科研成果的不斷出現,醫師對疾病的認識不斷深化,急危重癥的防治方面有了很大的進展。因此,既往有關中醫急診學的教材難以滿足廣大師生的要求。如何使廣大中醫學生學會運用中醫藥知識,結合現代研究成果,進行規范診治急危重癥,是各大中醫藥院校的迫切任務。因此,科學出版社多次組織全國具有豐富臨床及教學經驗的專家、教授進行《中醫急診學》的編寫。由新疆醫科大學、南方醫科大學作為主編單位接受任務后,先后多次組織專家、教授進行編寫討論,一致認為教材是為了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培養規范的臨床醫生,教會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臨床,高效地處理急危重癥。有鑒于此,各位編委認為必須編一本實用性更強的教科書,使學生學習后能夠建立起對急診常見癥狀的診療思維,熟悉急危重癥的臨床表現、救治原則,為今后臨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本教材在吸收以前諸版《中醫急診學》精華的基礎上,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視歷代醫家診治急危重癥的學術經驗,吸收現代中醫急診的科研成果,形成以中醫為主、中西醫結合、綜合診治的特點。本書以急診常見臨床癥狀出發,通過對癥狀的發病機制人手,以中西醫診斷及鑒別診斷為線索,對臨床上常見急危重癥的診斷和治療做了系統的介紹,其中包括各種疾病的定義、病因及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及鑒別診斷、危險性評估、治療、臨證提要、預后與調護。對常見的環境及理化因素損傷的診治以及院前急救、心肺復蘇、急危重癥監護進行了詳細地介紹。
參與本教材的編著者均是全國各大院校具有豐富教學及臨床經驗的教授、專家。各位編委不辭辛勞,在繁重的教學、臨床與科研工作之余,積極、熱情、認真地進行撰寫工作,為本教材的如期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大家盡量把握最新醫學動態,集中西醫結合之精華,以不斷修訂的診療常規為依據,參考目前發行的大量急診學書籍編寫而成。盡管大家精益求精,謹慎編寫,但書中難免有不足,希望各院校在使用過程中,提出寶貴意見,以便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