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史是一門研究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歷史及其客觀規(guī)律的科學。《科學技術簡史》是為提高大學生的科學技術素養(yǎng)而編寫的。它以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史實為基礎,史論結合,按照歷史進程的脈絡,力求向讀者展示古代、近代和現代科學技術發(fā)展歷程的概貌。同時聚焦了一些重大的科學發(fā)現或技術發(fā)明的過程,從而讓讀者較深入地理解科學發(fā)現或技術發(fā)明的精髓所在,展望其發(fā)展趨勢。
《科學技術簡史》內容通俗易懂,并帶有一定的知識性、趣味性和時代感,對于讀者理解科學技術在人類發(fā)展歷史中的巨大作用和負面影響,培養(yǎng)科學精神和掌握科學方法,拓寬知識面,提高科學文化素養(yǎng),都有很大幫助。
緒論
第一篇 科學技術起源——古代的科學技術
第一章 科學與技術知識的起源
第一節(jié) 從猿到人——人類的起源與進化
第二節(jié) 技術的起源與早期發(fā)展
第三節(jié) 科學知識的起源與發(fā)展
思考題
第二章 永恒的東方——古老科技文明
第一節(jié) 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的古代科技文明
第二節(jié) 古埃及的科學與技術
第三節(jié) 古印度的科學與技術
思考題
第三章 科學理性之光——古希臘、古羅馬的科學技術
第一節(jié) 愛琴海和古希臘人
第二節(jié) 科學理論——自然哲學的發(fā)明
第三節(jié) 古希臘的科學
第四節(jié) 古希臘的技術與工程
第五節(jié) 羅馬帝國時期的科學技術
第六節(jié) 古希臘科學的特點和產生的根源
思考題
第二篇 中世紀的科學技術
第四章 歐洲古典科學的衰落與學術的復興
第一節(jié) 黑暗時代
第二節(jié) 學術的復興
第三節(jié) 中世紀歐洲的科學與技術
思考題
第五章 阿拉伯的科學技術
第一節(jié) 阿拉伯學術的興起
第二節(jié) 阿拉伯數學
第三節(jié) 阿拉伯物理學
第四節(jié) 阿拉伯煉金術
第五節(jié) 阿拉伯醫(yī)學
第六節(jié) 阿拉伯天文學
第七節(jié) 阿拉伯地學
思考題
第三篇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
第六章 古代中國的科學
第一節(jié) 古代中國簡述
第二節(jié) 古代中國農學
第三節(jié) 古代中國醫(yī)學
第四節(jié) 古代中國天文學
第五節(jié) 古代中國算(數)學
第六節(jié) 古代中國煉丹術(化學)
第七節(jié) 古代中國物理學
第八節(jié) 古代中國地學
思考題
第七章 古代中國的生產制造技術
第一節(jié) 陶瓷技術
第二節(jié) 冶金技術
第三節(jié) 紡織技術
第四節(jié) 建筑技術
第五節(jié) 造船和水利技術
思考題
第八章 四大發(fā)明
第一節(jié) 造紙技術
第二節(jié) 印刷技術
第三節(jié) 指南針技術
第四節(jié) 火藥技術
思考題
第四篇 近代科學技術的產生與發(fā)展
第九章 科學技術在歐洲的復興
第一節(jié)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第二節(jié) 地理大發(fā)現
思考題
第十章 近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天文學革命
第二節(jié) 伽利略和新物理學
第三節(jié) 牛頓開創(chuàng)的新時代
第四節(jié) 探索生命的奧秘
第五節(jié) 笛卡兒的機械主義方法論
第六節(jié) 宇宙的初始認識
第七節(jié) 近代化學革命
第八節(jié) 光、熱和電磁學的形成與發(fā)展
第九節(jié) 近代數學的發(fā)展
第十節(jié) 近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意義
思考題
第十一章 科學活動的組織與科研機構的建立
思考題
第五篇 現代科學技術的進展
第十二章 技術發(fā)明與工業(yè)革命
第一節(jié) 工業(yè)革命產生的背景
第二節(jié) 工業(yè)革命的興起和發(fā)展
第三節(jié) 工業(yè)革命的意義和影響
思考題
第十三章 現代物理學革命
第一節(jié) 自然科學三大發(fā)現
第二節(jié) 經典物理學的危機
第三節(jié) 相對論建立與發(fā)展
第四節(jié) 量子力學的建立
思考題
第十四章 現代生物學對生命本質的探索
第一節(jié) 達爾文進化論
第二節(jié) 遺傳分子生物學
思考題
第十五章 電磁、熱力學與第二次技術革命
第一節(jié) 電磁學
第二節(jié) 熱力學
第三節(jié) 第二次技術革命
思考題
第十六章 地質學的進展與職業(yè)化
第一節(jié) 科學地質學的進展
第二節(jié) 地質學的職業(yè)化
思考題
第十七章 探索宇宙起源的天文學
第一節(jié) 近代天文學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現代天文學的變革
思考題
第十八章 現代數學的本性與前沿
第一節(jié) 微積分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
第二節(jié) 非歐幾何創(chuàng)立及其影響
第三節(jié) 群論
思考題
第十九章 綜合性科學的出現與新技術革命
第一節(jié) 系統論
第二節(jié) 控制論
第三節(jié) 信息論
第四節(jié) 新技術革命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科學技術簡史》:
緒論
歷史的過程包羅萬象,科學技術史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茖W發(fā)現和技術發(fā)明是人類生活的重要方面!叭艘蛑约旱募夹g而成為人,人通過自己的技術而造就自己!笨茖W技術以不可阻擋之勢造就了今天的世界,而且還強勢影響著人類未來發(fā)展的命運,科學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集中關注的關鍵問題,理應追根溯源。
“讀史使人明智!贝罅Πl(fā)展科學技術,努力提高科技和教育水平,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已經成為各國的共識。發(fā)展科學技術就必須普及科學知識,大力倡導和宣傳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學習科技就必須從總體上了解科學技術的性質和把握科技的特征,必須了解科學技術發(fā)展演變的歷程,這也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一、科學、技術及其相互關系
追溯歷史,可以看到科學、技術對每一時期的人類生活和社會面貌都帶來了巨大影響。科學技術給人類提供知識、技能和方法,構成了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
認識科學、技術及其關系,對我們學習研究科學技術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科學
科學是一個有多重含義的概念,是一個難以界定的名詞,人們更多的是從一個側面對其本質特征加以揭示和描述!翱茖W”(science)一詞源自拉丁文scientia(知識)。德語、法語“科學”一詞也是從拉丁語演變而來的,也是指知識。在西方,科學最早包含在哲學之中,稱為自然哲學,直到近代才分離出來。在我國古代,“科學”的含義相當于“格致之學”。中國典籍《禮記?大學》認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 ”,用格物致知表示探究事物而獲得知識的概念。可見,對科學含義的理解與對其知識特性的認識密切相關,但同時又不能把科學單純地歸結為知識。從科學史發(fā)展看,科學是人類活動的一個范疇,它是一定歷史時期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反映客觀事實和規(guī)律的知識體系和相關活動的事業(yè)。因此,“科學”不僅包括知識體系,還應包括人們獲得這種知識體系過程的活動或行為。簡言之,科學是知識體系和獲得知識體系的實踐活動的統一。
自然科學以自然界作為自身的研究對象,是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關于自然界發(fā)展規(guī)律的知識體系。自然科學的性質首先在于它的客觀性、規(guī)律性。所謂客觀性,是指自然科學所依據的科學事實都是客觀的。這不僅表現在人們發(fā)現這些科學事實之前,它們已經是客觀存在的了,而且表現在人們發(fā)現這些科學事實之后,他們還可以用實驗重復驗證?茖W事實的客觀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guī)律是客觀事物內在的本質聯系,因此,并非任何知識都具有科學理論價值,只有那些被實踐證明了的,能夠反映客觀事物內在本質聯系的知識,才能最終納入科學知識的理論體系。
2.技術
“技術”(technology)一詞源自希臘語Techne(藝術、技巧)和logos(言詞、說話)的結合,意為完美的技藝和演講。技術是在改造世界中產生的,因此它與人類具有同樣久遠的歷史。
對技術的本質和意義進行考察研究,始于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曾把技術看作制作的智慧。在羅馬時代,工程技術發(fā)達,人們對技術不只看到“制作”實的方面,也看到了“知識形態(tài)”虛的方面。17世紀,英國學者弗蘭西斯?培根(F.Bacon,1561~1626年)曾提出要把技術作為操作性學問來研究。18世紀末,法國科學家狄德羅(D.Diderot,1713~1784年)認為,技術是“為某一目的共同協作組成的各種工具和規(guī)則的體系”。這是較早給技術下的定義。這一定義把技術與科學區(qū)別開來,認為技術是“有目的的”;強調技術的實現通過廣泛“社會協作”來完成;指明技術的首要表現是生產“工具”,是設備,是硬件;指出技術的另一重要表現形式——“規(guī)則”,即生產使用工藝、方法、制度等知識;和科學一樣把定義的落腳點放在“知識體系”上,即技術是成套的知識系統。直到現代,許多辭書上的技術定義,基本上沒有超出狄德羅的技術概念范疇。
在19世紀中葉之前,人們普遍認為生產實踐可以產生生產技術,科學實驗可以產生實驗技術。因此,人們對技術的含義理解只能建立在這兩種技術來源基礎之上。但是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不僅生產技術和科學實驗可以產生技術,而且科學理論的應用同樣可以產生技術;谶@種認識又形成了關于技術就是科學應用的新觀念。如果從上述三種基本來源去考察技術,可以認為,所謂技術是人類在實踐經驗和科學原理基礎上形成的關于改造自然的手段、工藝方法、技能體系的總和。
技術本身具有多種特性,即物化性、多元性和目的性。物化性是指技術的來源,它本質上是勞動能力、生產經驗、實驗技巧、科學理論的物化形態(tài),無論是何種技術,都主要是以物質形態(tài)表現出來的;技術的多元性是指技術存在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它可以技能、經驗和方法表現出來,還可以由以物質作為載體的各種資料、信息、設計圖紙等技術知識表現出來;目的性是技術應用所要達到的最終結果。
從功能意義出發(fā),技術還具有多種功能,即改造自然的功能、生產功能和變革功能。技術的本身并不在于對自然界的理解和認識,而在于對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所以,改造自然既是技術的根本目的,也是技術所具有的重要功能?茖W需要借助技術才能轉化為直接生產力,技術則具有更強的生產功能。技術不僅可以為生產過程提供強大的物質手段,而且可以為生產過程提供必不可少的勞動技能和生產經驗。技術變革功能主要表現為對生產關系的影響,歷史上技術的發(fā)展及其所引起的技術革命,其直接后果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它對生產方式的影響,往往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由此而導致社會結構的變化。
3.科學與技術的關系
科學與技術是辯證統一的整體?茖W和技術是人們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而同一過程中的科學和技術又從屬不同的研究領域?茖W注重于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它主要是以知識形態(tài)表現出來的;技術注重于人們對自然界的改造,它主要是以物質形態(tài)表現出來的。所以,作為統一過程又從屬于不同研究領域中的科學和技術,既存在區(qū)別,又有密切的聯系。
在19世紀中葉以前,無論作為知識,還是作為社會活動,科學與技術之間都有很大差異,但又有不少共同之處。從兩者的關系看,在歷史上絕大部分時期內聯系松散,基本上是獨立自主地發(fā)展,各自獨立發(fā)揮社會作用,它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它們的發(fā)展往往是脫節(jié)的。技術起源于人類的生存需要和自古以來形成的工匠傳統,技術的進步往往依靠傳統技藝的提高和改進,只憑經驗摸索前進。科學理論也經常是跟在實踐之后來概括和總結人們在生產技術活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經驗材料。因此,常常出現這種情況,在科學理論上還沒有搞得十分清楚的東西,在技術上卻可以實現,而科學上已發(fā)現了的東西,在技術上卻很久不能實現。關鍵性的技術突破常常同理論科學沒有直接聯系。
科學和技術的區(qū)別主要表現在任務、性質和目的三個方面。在任務方面,科學的根本職能在于對自然界的理解和認識,它側重回答“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技術的根本職能則在于對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著重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科學是發(fā)現,技術是發(fā)明。在性質方面,科學的本質是從實踐到理論的科學認識過程;技術的本質是從理論和經驗到實際應用的過程?茖W是創(chuàng)造知識的研究,技術則是綜合利用知識于需要的研究。在目的方面,科學研究的目的是探索自然界的奧秘,尋求和發(fā)現其運動、發(fā)展和變化的規(guī)律;技術創(chuàng)造的目的則是對自然界規(guī)律性的認識,借以形成必要的手段和方法去能動地改造自然界。除此之外,科學和技術在社會價值方面也有不同。
19世紀以來,由于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制度的演變,也由于二者自身發(fā)展的邏輯,它們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形成了以科學為先導的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F代的技術發(fā)明越來越依靠科學,科學與技術的關系已密不可分。科學中有技術,如物理學有實驗技術;技術中也有科學,如杠桿、滑車等也有力學;技術產生科學,如射電望遠鏡的發(fā)明,產生了射電天文學;科學也產生技術,由電磁感應理論生產出電動機、由核裂變原理造出原子彈等?茖W和技術相互促進、互為因果,它們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統一,又在相互統一中發(fā)展。
科學和技術的相互促進具體表現在,科學是技術發(fā)展的理論基礎,可以為技術創(chuàng)造提供理論依據;技術是科學發(fā)展的物質手段,可以為科學創(chuàng)新提供技術條件。隨著現代科學和技術的深入發(fā)展,科學和技術越來越趨向一體化,一方面現代科學的發(fā)展越來越依賴于先進而又復雜的技術手段,如粒子加速器、電子顯微鏡、射電望遠鏡、電子計算機等,為現代科學研究向深度和廣度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強有力的物質條件;現代科學研究本身也具有工程技術的內涵,需要各類技術人員的共同參與合作,科學研究越來越技術化。另一方面,現代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依賴于科學的進步,許多高新技術的產生和發(fā)展,直接來自于現代科學研究的成就,技術活動越來越科學化。
二、科學技術史
科學技術史是研究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歷史及其客觀規(guī)律的科學,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學技術的成就是人類的精神力量和智慧的結晶,科學技術研究活動也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yè)?茖W技術作為人類智力活動的最古老、最重要的領域之一,作為社會發(fā)展重要的推動力量和社會文明的程度的重要標志,其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會產生對科學技術發(fā)展歷史的研究。關于科學史的典籍著作在東西方的古代和近代就有,而科學技術史作為一門專業(yè)化獨立的學科的出現,則是20世紀初的事情,奠基者當屬喬治?薩頓(George Sarton,1884~1956年)。薩頓是比利時人,1912年創(chuàng)辦科學史刊物ISIS,至今已出版100余年,為促進科學技術史研究與學術交流發(fā)揮了重大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薩頓來到美國,一直在哈佛大學從事科學史研究和教學,他將整個一生獻給了科學史事業(yè)。1924年美國科學史學會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科學史學術組織。1929年,第一屆國際科學史代表大會召開。隨后,美國、英國、加拿大、丹麥、俄羅斯、日本等國的許多大學相繼設立科學史系或專業(yè),科學史進入全面發(fā)展時期。
按研究內容的側重點不同,科學史分為內史和外史。所謂內史就是把科學技術史的研究對象局限于科學技術內部,著眼于科學技術本身的發(fā)展軌跡的研究,而不去考慮外部環(huán)境中其他非科學的因素,把科學技術史僅看作科學知識體系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內史研究可分為兩類,一類近似于編年體方法,對事實進行梳理,搞清楚所用的儀器、資料、方法、人物貢獻、著作成果等,關注的重點是不同時期科學技術所取得的具體成果,是傳統的科學技術史研究方法。另一類是概念分析法,是在研究原始文獻的基礎上,注重探尋科學家研究問題時的思維切入與深化以及在理論建立過程中概念的提出與發(fā)展。這種研究方法最早的代表作是1939年出版的法國科學家科瓦雷(A.Koyre)的《伽利略研究》。
所謂外史,就是把科學技術看作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研究它與社會其他部分的相互關系,如與經濟、教育、政治、文化、宗教等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方法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置于社會發(fā)展的大背景中進行考察。1939年貝爾納(J.D.bernal)的《科學的社會功能》是外史的代表作。在學習和研究科學技術史的時候,要全方位地、立體地展現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歷程,既要注意把握科學技術本身的發(fā)展線索,考察科學技術成果形成的思維軌跡和科學家自身因素(人格、信仰、科學思想、經歷等)對科學發(fā)現、技術發(fā)明的影響,又要注意把握科學技術與社會相互關系的發(fā)展線索。假如我們只注重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歷史。
三、科學技術史的意義
“讀史使人明智。”科學技術史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和研究科學技術史,是汲取全人類智慧精華的一種重要途徑,有著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