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青強教授為全國名老中醫,廣西首批“桂派中醫大師”。本書由藍教授弟子整理編寫而成,全書共三部分,部分為各系統常見病的辨證、用藥和驗案;第二部分為藥對,對臨床常用的藥對進行了系統的總結;第三部分為藍老整理的治療各種常見病癥的經驗方,這些經驗方都是來自藍教授數十年經驗的總結,專藥專方,行之有效。本書內容精簡實用,有理論分析和醫案實例。該書適合中醫藥專業醫師、醫學生閱讀參考。
適讀人群 :本書適合中醫藥專業醫師、醫學生閱讀參考。
藍教授為廣西全國名老中醫,其臨床經驗及醫案對年輕中醫師有很好的啟迪及幫助意義。
藍青強教授,從事中醫臨床醫療、教學及科研工作40多年,為全國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藍青強教授常常教導學生要“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基于臨床,而不拘泥于其方”。筆者有幸侍診于左右,深受教誨,獲益匪淺,現就其臨證用藥經驗整理如下。
一、注重脾腎,調氣活血
重視脾腎兩臟對人體生理病理的作用,根據病情之不同,或以健脾為主,或以補腎為主,或脾腎雙補,調理先天與后天。強調調養脾腎,是中醫治未病的重要方法,通過調養脾胃,固護先天與后天,使脾腎功能正常,才能做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如在調補脾胃時,視病情的不同,或益氣健脾,常用異功散、香砂六君子湯;或益氣升陽,常用補中益氣湯;或健脾燥濕,常用平胃散;或溫中益氣,常用黃芪建中湯。通過調補脾胃,使脾胃強壯,臟腑氣血得以滋養,則諸虛自愈。同時認為內傷雜病,陽虛者不少,而重視腎陽,尤長補火益元,特別是慢病久病及腎,對陽氣虛衰的患者,治宜益火培元,激活和調動機體的自我修復能力,有利于疾病的康復。益火培元之方常用右歸丸、右歸飲、金匱腎氣丸、真武湯等。同時還要重視氣血,善于調氣活血。藍教授認為人身氣血貴在充盈與流暢,一旦發生偏盛偏衰或澀滯不暢則百病萌生。正如朱丹溪所說“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從臨床上來看,許多內科雜病在其發生和發展過程中均存在著氣血失調的病理變化。因此,在治病的過程中要善調氣血,重視調理氣血的盈、虛、通、滯,要辨其寒熱虛實而審證施治,如氣虛者補氣;氣滯者行氣;氣陷者升之,方能提高療效。氣機升降與臟腑功能活動息息相關,尤其與肝臟關系密切。肝主疏泄,凡氣機不調的病證與肝氣郁結有關。臨床上,藍教授善用逍遙散加減治療各種氣郁證,并取得很好的療效。正如清代名醫傅青主言:“逍遙散能解肝之郁與逆”。同時推崇活血化瘀。認為久病、重癥每多夾有瘀血,在處方用藥中加用活血化瘀藥物,可提高療效。臨床上常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加用少量調氣或活血藥如柴胡、桔梗、香附、枳殼、陳皮、青皮、佛手、檀香、紫蘇葉、薄荷、丹參、三七、川芎、赤芍、蒲黃等藥促進氣血流通。
二、以法統方,專病專方
藍教授重視方劑的研究與臨床應用,注重方劑的結構、用法和適應證,認為組方應以病機為中心,以法統方,不宜直接套用君臣佐使模式,要把理法方藥融為一體。藍教授在臨證中注重總結與提高,悉心歸納在臨床上用之有效的經驗方,探詢專病專方。對于某些疾病的治療,認為可以不分證型,采用專病專方的方法,擬定針對某一病證的基礎方,并把分型辨證的精神貫穿在隨證加減之中,把專病專方和辨證論治有機地結合起來。現已總結的專病專方有外感高熱方、慢性胃炎系列方、消化性潰瘍方、老年頑固性便秘方、頑固性慢性腹瀉方、慢性乙型肝炎方、膽石病基礎方等30多個。如外感高熱臨床表現常為:壯熱、口渴、汗出、心煩、伴有微惡風寒或惡寒、頭身痛重、口苦咽干、胸脅苦滿或腹滿而痛、甚則煩躁、昏狂譫語、舌尖紅、舌苔薄白微黃或黃白相間、脈浮數等。很少見到單純的風寒外感或溫病的衛分證,常發病急驟,病情嚴重,衛氣營血傳變過程迅速。多表現為表邪入里化熱,氣分的熱勢已盛而表證仍未消除的“衛氣同病”或太陽經、陽明經和少陽經病同時出現的“三陽合病”。某些重癥病例在氣分甚至衛分階段,熱毒多已波及營分,表現為氣營兩燔之候。在臨床上,藍教授常自擬外感退熱方,基本藥物為:荊芥10g,防風10g,金銀花15g,連翹15g,柴胡20g,黃芩10g,生石膏30~60g(先煎20分鐘),知母10g,葛根15g,白茅根15g,蘆根15g,甘草6g。若大便秘結,則加大黃、芒硝、瓜蔞子,引邪從二便出,使邪有出路,不可閉門留寇。口渴明顯,加天花粉、麥冬;腮腫咽痛加大青葉、射干、馬勃;咳嗽痰黃加浙貝母、瓜蔞、魚腥草;高熱太盛,宜加大石膏用量,并加青蒿;惡寒明顯加羌活。全方體現了衛氣同治,寒溫并用,三陽同法。
三、辨證論治,辨病用藥
藍教授強調辨證施治是指導中醫臨床工作的靈魂,中醫臨床一刻也不能脫離這個原則。同時,將西醫辨病論治引入中醫辨證論治體系,主張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診療方式。隨著時代的變遷,醫學的發展,許多患者來看中醫之前就知道自己的病,或本來就是帶著西醫的病名來,患者不滿足于中醫診斷的病名和癥狀消失的療效判定,臨床工作中,常要求中醫師進行中西醫雙重診斷和中醫治療,用西醫的客觀檢查指標判定療效,因此也強調辨病施治。辨病,包含既辨中醫的病名,也辨西醫的病名。特別是現代檢查手段更新,在臨床上確實存在著實驗室檢查理化指標異常而人無癥狀的疾病,用中醫四診都無證可辨時,則辨病論治。由于中西醫理論體系的不同,所以兩者的病名、診斷和治療也不同,西醫辨病所見可補中醫之短,而中醫辨證可補西醫之短,通過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方式統一于一個患者的身上,則有助于臨床療效的提高。藍教授認為辨證與辨病抓住了疾病不同方面的特點,可以互相補充。臨床應用上常把辨證用藥與辨病用藥結合起來,能更好地提高療效。所謂辨證用藥,即根據辨證結果來擇方遣藥,如肝郁氣滯證,采用疏肝理氣法治療,選用四逆散、逍遙散等方藥治療。所謂辨病用藥,即根據疾病的特點來擇藥用藥,例如慢性胃炎與慢性膽囊炎患者,都可以表現有胃脘脹滿疼痛等氣滯表現,辨證結果均為肝郁氣滯證,都可以用理氣止痛的方法給予治療。但兩者各自病的特點不同,臨床癥狀亦有差異,慢性胃炎患者常有胃氣上逆,胃酸分泌過多;慢性膽囊炎患者常有膽汁瘀滯等特點,治療時應同中有異。慢性胃炎可以用四逆散加半夏、陳皮、煅瓦楞子等和胃降逆制酸的藥物,而慢性膽囊炎則用四逆散加茵陳、郁金、金錢草等疏肝利膽、清利濕熱之品。
四、靈活用藥,注重劑量
藍教授認為醫者治病既要通曉藥性,掌握藥物的性味、歸經、升降沉浮、功用主治等傳統的藥性理論,也要了解常用中藥的現代藥理研究成果。如治療某些已經明確西醫診斷的(如糖尿病、高血壓病等)疾病,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參考現代中藥藥理研究成果來擇方用藥,既選用對“證”的藥,又選對“病”的藥。如針對肝火熾盛的高血壓病患者,可選用既對證(清肝火之藥)又有降壓作用的龍膽、梔子、黃芩、黃連、夏枯草等;針對氣陰兩虛的糖尿病患者,可選用既能益氣養陰對證的藥物,又考慮到降低血糖,糾正代謝紊亂對病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黃芪、人參、黃精、玉竹、白術、山藥,而不選用黨參,因黨參雖能益氣養陰,但能升高血糖。將傳統的中藥理論與現代藥理研究相結合,取長補短,限度發揮了中醫中藥的作用,這樣用藥可提高臨床療效。
并擅用蟲類搜剔通絡藥,其推崇葉天士所創之“久病入絡”學說,認為“久病傷血入絡”使經絡閉阻,瘀血更深一層,是許多疾病久治不愈的原因。一些疾病如偏頭痛、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顏面神經麻痹、肝硬化、耳鳴、慢性咳嗽、老年人皮膚干燥瘙癢癥等病程較長,纏綿難愈,易入絡成瘀,非蟲類藥不能疏絡剔邪。在臨床治療中宜在辨證的基礎上加用蟲類藥,能搜剔經絡,松動病根,運用這些蟲類藥不僅能增強解痙鎮痛之功,又可加強活血化瘀之力。常用蟲類通絡止痛藥有全蝎、蜈蚣、僵蠶、地龍等。
積極探索藥物的用量。中藥用量是否適度,直接關系到藥物的療效和用藥的安全。同一味中藥或同一首方劑,對不同的個體,其藥物反應也可以不同。在臨床用藥時,應當堅持辨病、辨證的原則,堅持因病、因證、因藥而異。若單用、偶用,其劑量可稍大,而長服、久服則劑量宜輕。如治療痛風,土茯苓常用至60g;治療不寐,首烏藤(夜交藤)常用至60g;治療骨痹,葛根常用至30g。合理應用中藥的雙向調節作用,如柴胡之應用,用于疏肝一般用10~15g即可,用于和解退熱則用20~30g。而白術一般用量為10~15g,具有健脾益氣、燥濕止瀉之功,若一次用量達30~60g以上,則有很好的通便作用。麥芽具有健脾消食之功,一般用量為10~20g,具有健脾消食、生乳多乳的作用,若用大劑量30~60g以上則有回乳之作用。
五、專病論治有良效
痤瘡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治法多樣,如何靈活運用古方很關鍵。藍教授在使用金銀花、連翹、土茯苓、皂角刺等清熱解毒藥的基礎上辨證施治,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療效。若是女子月經不調合四物湯加益母草、雞血藤;若是肝郁者合逍遙散;若患者素體腎陰不足,可加滋腎之品,如墨旱蓮(旱蓮草)、女貞子、枸杞子,重用生地黃;痤瘡發于背部、頭枕部,因其為太陽經地,當加羌活、川芎引經;皮膚瘙癢嚴重者,酌加重樓、白鮮皮、蟬蛻、牡丹皮;郁熱難透者,需加強透達、開竅之力,酌加細辛、薄荷;食滯較重者,加神曲、雞內金、山楂等消食之品;恐寒涼太過者,稍加小茴香以反佐;便秘者,加杏仁、火麻仁;心煩失眠者,加酸棗仁、茯苓、首烏藤(夜交藤)、延胡索(元胡)等;皮疹潰爛者,如治瘡瘍法,加黃芪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當歸補血活血。加穿山甲珠消腫潰癰,止痛排膿,和傷發痘。總之,臨證時需細心體會,做到圓機活法。
婦女正值經期或行經前后,周期性出現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至昏厥者,稱痛經,也稱經行腹痛。痛經早見于漢《金匱要略方論·婦人雜病脈證并治》:“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現……”對于寒性痛經,藍教授認為宜溫經散寒,常用《金匱要略》的溫經湯,其認為在臨床上看不到熱象就從寒象治療;對于熱性痛經,宜清熱散火,常用丹梔逍遙散加延胡索(元胡)、川楝子、香附;而實證痛經,多為氣滯血瘀。偏氣滯者,常用柴胡疏肝散;偏血瘀者,常用少腹逐瘀湯;病久痛甚者,常用化癥回生丹。虛證痛經,多為氣血虛損,宜補益氣血。偏氣虛者,宜用黃芪建中湯;偏血虛者,宜用當歸建中湯;氣血兩虛者,常用圣愈湯。對經期受涼淋雨,少腹冷,四肢欠溫的痛經喜用當歸四逆湯。
痹證是由風、寒、濕、熱等引起的以肢體關節及肌肉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為主癥的一類病證。痹證屬風寒濕閉阻,初病多偏邪實,病久則本虛邪戀。寒痹據虛實而用烏頭湯、陽和湯、獨活寄生湯,熱痹據虛實而用白虎加桂枝湯、宣痹湯、桂枝芍藥知母湯;外有風寒濕邪,內有氣血食痰之積,常用五積散加味。痹證常用天麻丸、虎骨木瓜丸、豨薟丸調治。血虛寒閉、營衛不和致痹者,則當用當歸四逆湯治之。
六、臨床擇藥有技巧
運用藥物方面,如治咳常以半夏厚樸湯作為基礎方加旋覆花、紫菀、款冬花、白前、百部、訶子、杏仁、紫蘇葉、陳皮、前胡、貝母、桔梗、蘆根、桑白皮、白果、地龍、當歸、白芍等;宣肺常用有炙麻黃、荊芥、紫蘇葉、桑葉、牛蒡子、桔梗;肅肺有桑白皮、蘇子、萊菔子、旋覆花、葶藶子、枇杷葉、杏仁、半夏、厚樸等;鼻塞者用蒼耳子、辛夷、白芷;治療咳嗽發熱者用柴胡、黃芩、金銀花、連翹、蘆根、魚腥草;哮喘屬虛者用細辛、干姜、桂枝;黃疸者用茵陳、虎杖、土茯苓、澤瀉、車前子;脅痛者用柴胡、白芍、郁金、香附、木香、延胡索(元胡)、川楝子;眩暈者用半夏、白術、天麻、鉤藤、石決明;腰痛患者用杜仲、川續斷、牛膝;視物模糊者加枸杞子、菊花、密蒙花、夏枯草。
藍教授認為:處方在正確的辨證施治的基礎下也要結合現代的藥理研究。如治療糖尿病往往會加上降血糖的中藥如葛根、石斛、麥冬、天冬、黃芩、天花粉;尿酸高的常常加上土茯苓、川萆薢;血脂高的往往加上澤瀉、荷葉、山楂;血膽紅素偏高的往往加上茵陳、虎杖;對于泌乳素高的常加上麥芽;對于腫瘤患者用菌類來抗癌,如土茯苓、山慈菇、豬苓;對于勃起功能障礙者加上蜈蚣。
本書全面反映了藍青強教授在治療疾病和學術方面的豐富臨床經驗,為研習藍青強教授的學術經驗者提供一捷徑。
編 者
2016年5月
上篇 臨床疾病
第一節 呼吸系統疾病 / 2
一、慢性支氣管炎 / 2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7
三、支氣管哮喘 / 13
四、上呼吸道感染 / 20
五、變應性鼻炎(過敏性鼻炎) / 25
六、肺癌 / 31
第二節 代謝系統疾病 / 38
一、干燥綜合征 / 38
二、痛風 / 44
三、類風濕關節炎 / 51
四、肥胖癥 / 57
五、高脂血癥 / 63
六、2型糖尿病 / 69
第三節 男女常見疾病 / 76
一、少弱精子癥 / 76
二、陽痿 / 81
三、月經不調 / 87
四、多囊卵巢綜合征 / 93
五、子宮肌瘤 / 99
六、乳腺增生 / 104
第四節 心腦常見病 / 110
一、不寐 / 110
二、癡呆 / 115
三、厥證 / 120
四、癇病 / 126
五、心痛 / 130
六、高血壓病 / 137
第五節 消化系統疾病 / 142
一、腹瀉 / 142
二、消化性潰瘍 / 146
三、便秘 / 151
四、痢疾 / 156
五、脅痛 / 162
六、呃逆 / 167
第六節 泌尿系統疾病 / 173
一、急性腎小球腎炎病 / 173
二、腎病綜合征 / 178
三、腰痛 / 183
四、淋證 / 189
五、慢性腎衰竭 / 194
中篇 臨床常用藥對
1.麻黃—桂枝 / 202
2.荊芥—防風 / 202
3.紫蘇—香附 / 202
4.麻黃—細辛 / 203
5.白芷—僵蠶 / 203
6.川芎—桂枝 / 204
7.防風—羌活 / 204
8.獨活—細辛 / 204
9.麻黃—附子 / 205
10.蒼耳子—辛夷 / 205
11.吳茱萸—黨參 / 205
12.黃芩—芍藥 / 206
13.黃連—黃芩 / 206
14.黃連—吳茱萸 / 207
15.丹參—葛根 / 207
16.白芍—炙甘草 / 207
17.三棱—莪術 / 208
18.蟬蛻—僵蠶 / 208
19.白芍—桂枝 / 208
20.柴胡—白芍 / 209
21.遠志—石菖蒲 / 209
22.半夏—厚樸 / 209
23.補骨脂—黃連 / 209
24.香附—烏藥 / 210
25.黃芪—甘草 / 210
26.蒼術—玄參 / 210
27.黃芪—金銀花 / 211
28.仙鶴草—大棗 / 211
29.當歸—白芍 / 212
30.丁香—柿蒂 / 212
31.款冬花—紫菀 / 212
32.蟬蛻—防風 / 213
33.柴胡—黃芩 / 213
34.龍骨—牡蠣 / 214
35.蟬蛻—全蝎 / 214
36.麥芽—谷芽 / 214
37.大黃—附子 / 215
38.黃芪—白術 / 215
39.地龍—黃芪 / 216
40.金銀花—連翹 / 216
41.雞內金—丹參 / 216
42.神曲—香附 / 217
43.蒼術—白術 / 217
44.淫羊藿—五味子 / 218
45.白芍—鉤藤 / 218
46.柴胡—升麻 / 219
47.枳實—厚樸 / 219
48.荷葉—萊菔子 / 220
49.白術—白芍 / 220
50.全蝎—蜈蚣 / 220
51.刺蒺藜—何首烏 / 221
52.仙茅—淫羊藿 / 221
53.半夏—陳皮—膽南星 / 221
54.夏枯草—皂角刺—山慈茹 / 222
55.枸杞子—菟絲子—覆盆子 / 223
56.烏梅—山楂 / 223
57.雞內金—獨腳金 / 224
58.咸竹蜂—木蝴蝶 / 225
59.附子—細辛 / 225
60.陳皮—香附—紫蘇梗 / 226
61.蜈蚣—木香—荔枝核 / 227
62.石斛—牛膝 / 227
63.水蛭—丹參 / 228
64.蒼術—車前子 / 229
65.鹿角膠—紫河車 / 229
66.魚腥草—瓜蔞殼 / 230
67.杏仁—桔梗—地龍 / 231
68.藿香—砂仁 / 231
69.百合—合歡皮—玫瑰花 / 232
下篇 臨床常用處方
一、咳嗽系列 / 234
二、鼻竅疾病 / 235
三、哮病 / 236
四、咽喉腫痛 / 237
五、胃痛 / 237
六、便秘 / 238
七、心血管疾病 / 239
八、腦神經疾病 / 239
九、腎系疾病 / 242
十、變態反應性疾病 / 243
十一、皮膚病 / 243
十二、婦科疾病 / 245
十三、妊娠 / 249
十四、產后疾病 / 251
十五、男科疾病 / 251
十六、兒科疾病 / 252
十七、虛勞性疾病 / 252
十八、肝病 / 254
十九、痹證、瘀血證 / 254
二十、雜病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