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處理與編碼(第3版)》重點介紹信息處理的理論基礎以及實現的原理與方法。
《信息處理與編碼(第3版)》分兩篇,共計7章。其中第一篇重點討論信息處理的理論基礎信息論;內容分為3章:無失真信源與信源熵,限失真信源與信息率失真函數,信道與信道容量。第二篇主要討論信息與通信系統中信息處理的主要原理、手段與方法;內容分為4章:信息與通信系統的優化,信源編碼,密碼,信道編碼。
本書在原版本的基礎上增加了部分內容,并根據廣大讀者的要求,對書中的所有習題(除第4章)都提供了參考答案。全書概念清晰、文字流暢、深入淺出。
本書作為教育部理工類重點教材,供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以及其相關專業使用,亦可作為信息、通信、電子等部門教學、科研以及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
《信息處理與編碼(第3版)》引用信息論的基本觀點,重點探討了在信息與通信系統中的不同性能指標要求下的優化理論、優化措施、實現原理,并著重介紹一些先進的信息處理方法。本書第一篇,即前3章為理論基礎,主要介紹信息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概念:信息熵、互信息、信息率失真函數R(D)函數,信道容量以及它們的性質與計算。這一部分也可以作為單獨的一門專業基礎科“信息論基礎”開設。本書的第二篇,即后4章則側重于應用,主要介紹信息與通信系統中的優化以及其實現手段與方法。其中的第4章著重從系統的總體上討論系統的優化,它是本書承上啟下的部分。第5章介紹提高系統有效性的信源編碼,包括信源編碼定理、無失真的統計匹配編碼、解除相關性的預測編碼與變換編碼,以及實用性的傳真游程編碼、話音編碼與圖像編碼等。第6章介紹提高系統安全性的密碼,包括仙農密碼定理與保密理論、經典保密、序列(流)加密、分組(塊)加密,并且簡介了雙鑰體制中的公開密鑰與認證技術等。第7章介紹了提高系統可靠性的信道編碼,包括信道編碼定理、分組碼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卷積嗎的基本理論與方法,以及交織技術、級連碼、信道編碼的構造性能界限等。 《信息處理與編碼(第3版)》的第三版修訂了一些錯誤,增加了話音編碼、圖像編碼方法和技術的一些最新成果,增加了密碼和信道編碼的新的進展和相關技術。為了適應本科與研究生不同層次以及不同專業及專業化的需求,將內容分為基本內容與提高部分兩個層次。一些較深的章節均加“*”以示區別,已備選擇。 本書作為教材,在每個章節后面還配有習題,并附習題解答。
第一篇 信息論基礎
第1章 無失真信源與信息熵
1.1 信源特性與分類
1.1.1 信源的統計特性
1.1.2 信源的描述與分類
1.2 離散信源的信息熵
1.2.1 信息熵和信息量的基本概念
1.2.2 熵的數學性質
*1.2.3 熵的公理化結構
1.3 離散序列信源的熵
1.3.1 離散無記憶信源的序列熵H(U)與消息熵HL(U)
1.3.2 離散有記憶信源的序列熵H(U)與消息熵HL(U)
1.4 互信息
1.4.1 單個消息的互信息
*1.4.2 消息序列的互信息I(U;V)
1.4.3 信息不增性原理
1.5 冗余度
1.6 連續信源的熵與互信息
習題
第2章 限失真信源與信息率失真函數
2.1 引言
*2.2 R(D)函數的性質
2.3 離散信源R(D)函數的計算
2.3.1 等概率對稱性失真信源R(D)函數的計算
*2.3.2 一般情況下的參量表達式
*2.3.3 R(D)函數的迭代算法
2.4 連續(模擬)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數R(D)
習題
第3章 信道與信道容量
3.1 信道的分類與描述
3.1.1 信道的分類
3.1.2 信道描述
3.2 無干擾離散信道
3.3 離散單個消息(符號)信道及其容量
*3.4 離散消息序列信道及其容量
*3.4.1 無記憶離散消息序列信道
*3.4.2 有記憶離散消息序列信道
3.5 連續信道及其容量
3.5.1 連續單個消息信道及其容量
3.5.2 一般迭加性干擾的單消息連續信道
3.5.3 限時限頻限功率的白色高斯噪聲信道
*3.5.4 有公共約束的連續消息序列信道
3.6 信道容量代價函數C(F)及信道冗余度
3.6.1 信道容量代價函數C(F)
3.6.2 信道冗余度
3.7 多用戶信道
3.7.1 引言
3.7.2 多址信道
*3.7.3 廣播信道
*3.7.4 相關信源的多用戶信道
習題
第二篇 信息處理的實現方法
第4章 信息與通信系統的優化
4.1 信息與通信系統的物理和數學模型
4.2 信息與通信系統的單指標優化
習題
第5章 信源編碼
5.1 無失真信源編碼
5.1.1 等長編碼定理
5.1.2 變長編碼定理
5.1.3 最佳變長編碼--哈夫曼編碼
*5.1.4 算術編碼
*5.2 限失真信源編碼定理
5.3 矢量量化編碼
*5.3.1 最佳標量量化編碼
*5.3.2 矢量量化編碼
5.4 預測編碼
5.4.1 預測編碼的基本原理
5.4.2 預測編碼的基本類型
5.5 變換編碼
5.5.1 正交變換的基本數學知識
5.5.2 幾種主要變換編碼
*5.5.3 小波變換編碼
5.6 傳真編碼
5.6.1 文件傳真的基本特性
*5.6.2 三、四類傳真機的實用化壓縮編碼
5.7 語音壓縮編碼
5.7.1 波形編碼ADPCM基本原理
5.7.2 參量編碼的線性預測編碼器LPC
5.7.3 混合編碼的各類方法
*5.7.4 低延遲碼激勵線性預測(LD-CELP)編碼器
*5.7.5 共軛結構--代數碼激勵線性預測編碼器
*5.7.6 第三代移動通信中的語音編碼
5.7.7 寬帶語言編碼
5.8 圖像編碼
5.8.1 第一代視頻壓縮編碼
5.8.2 第二代視頻壓縮編碼
5.8.3 新一代視頻編碼標準
習題
第6章 密碼
6.1 密碼學的基本概念
6.2 保密學的理論基礎
6.3 序列(流)密碼
6.4 分組(塊)密碼
6.5 公開密鑰密碼
6.6 認證系統
6.7 模擬消息加密體制
*6.8 GSM的鑒權與加密
習題
第7章 信道編碼
7.1 信道編碼的基本概念
7.2 線性分組碼
7.2.1 線性分組碼的基本概念
7.2.2 生成矩陣和監督矩陣
7.2.3 對偶碼
7.2.4 系統碼的編碼與譯碼
7.2.5 漢明碼
7.3 循環碼
7.3.1 循環碼的基本概念
7.3.2 循環碼的生成多項式和生成矩陣
7.3.3 循環碼的監督多項式和監督矩陣
7.3.4 編碼與譯碼電路
7.3.5 循環碼的增長與縮短
7.3.6 循環冗余校驗
7.4 BCH碼
7.5 卷積碼
7.5.1 卷積碼編碼
7.5.2 卷積碼的譯碼
*7.5.3 卷積碼的距離特性
7.6 糾正突發錯誤碼
7.7 交織碼
7.8 級連碼
*7.9 信道編碼的性能界限
*7.9.1 信道編碼定理
*7.9.2 信道編碼的構造性能界限
7.10 近仙農限的信道編碼
7.10.1 產生背景
7.10.2 Turbo碼編、譯碼結構
7.10.3 LDPC碼
7.11 高效率信道編碼TCM
7.11.1 TCM提出的背景
7.11.2 兩類距離的概念
7.11.3 Ungerboeck子集劃分理論
7.11.4 TCM的實現
7.11.5 TCM的應用
習題
附錄 習題參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