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基礎教程。全書共15章, 前14章系統地介紹了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數據通信技術、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與協議、局域網、廣域網接入技術、網絡互聯技術、Internet基礎知識、Internet接入技術、Internet的應用、移動IP與下一代Internet、網絡操作系統、網絡安全、網絡管理、云計算與網聯網, 最后1章為實驗部分。為了讓讀者能夠及時地檢查學習效果, 鞏固所學知識, 每章最后還附有豐富的習題。
介紹成熟的理論和*新知識,并反映技術的新發展,基礎理論以應用為目的,以必要、夠用為度。本書經修訂后,內容更全面,敘述更加準確和通俗易懂,更有利于教師的教學和讀者的自學。
主要研究項目及領域:計算機網絡、信息系統集成、軟件工程;
曾獲何種獎項:2010年度學院青年教師講課大賽二等獎;2013年度
《計算機網絡基礎》、《數據結構》全院**主講教師;《CDIO教學
改革之計算機導論》項目成果三等獎;2014年度全院先進個人;
目 錄
第1章 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
1.1 計算機網絡的產生與發展
1.2 計算機網絡概述
1.2.1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概念
1.2.2 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
1.3 計算機網絡的功能
1.4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和拓撲結構
1.4.1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1.4.2 計算機網絡的拓撲結構
1.5 計算機網絡的應用
1.6 三大網絡介紹
1.7 標準化組織
小結
習題1
第2章 數據通信技術
2.1 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
2.1.1信息、數據與信號
2.1.2 模擬信號與數字信號
2.1.3 基帶信號與寬帶信號
2.1.4 信道及信道的分類
2.1.5 數據通信的技術指標
2.1.6 通信方式
2.2 傳輸介質的主要特性和應用
2.2.1 傳輸介質的主要類型
2.2.2 雙絞線
2.2.3 同軸電纜
2.2.4 光纖
2.2.5 雙絞線、同軸電纜與光纖的性能比較
2.3 無線與衛星通信技術
2.3.1 電磁波譜
2.3.2 無線通信
2.3.3 微波通信
2.3.4 衛星通信
2.4 數據交換技術
2.4.1 電路交換
2.4.2 存儲轉發交換
2.5 數據傳輸技術
2.5.1基帶傳輸技術
2.5.2 頻帶傳輸技術
2.5.3 多路復用技術
2.6 數據編碼技術
2.6.1數據編碼的類型
2.6.2 數字數據的模擬信號編碼
2.6.3 數字數據的數字信號編碼
2.6.4 脈沖編碼調制
2.7 差錯控制技術
2.7.1 差錯產生的原因與差錯類型
2.7.2 誤碼率的定義
2.7.3 差錯的控制
小結
習題2
第3章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與協議
3.1 網絡體系結構與協議概述
3.1.1網絡體系結構的概念
3.1.2網絡協議的概念
3.1.3 網絡協議的分層
3.1.4 其他相關概念
3.2 OSI參考模型
3.2.1 OSI參考模型的概念
3.2.2 OSI參考模型各層的功能
3.2.3 OSI參考模型中的數據傳輸過程
3.3 TCP/IP參考模型
3.3.1 TCP/IP概述
3.3.2 TCP/IP參考模型各層的功能
3.4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 3.4.1 兩種模型的比較
3.4.2 OSI參考模型的缺點
3.4.3 TCP/IP參考模型的缺點
3.4.4 網絡參考模型的建議
小結
習題3
第4章 局域網
4.1 局域網概述
4.2 局域網的特點及其基本組成
4.3 局域網的主要技術
4.3.1局域網的傳輸介質
4.3.2 局域網的拓撲結構
4.3.3 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4.4 局域網體系結構與IEEE 802標準
4.4.1 局域網參考模型
4.4.2 IEEE 802局域網標準
4.5 局域網組網技術
4.5.1 傳統以太網
4.5.2 IBM令牌環網
4.5.3 交換式以太網
4.6 快速網絡技術
4.6.1 快速以太網組網技術
4.6.2 吉比特以太網組網技術
4.6.3 ATM技術
4.7 VLAN
4.7.1 VLAN概述
4.7.2 VLAN的組網方法
4.8 WLAN
4.8.1 WLAN概述
4.8.2 WLAN的實現
4.8.3 WLAN組網實例——家庭無線局域網的組建
小結
習題4
第5章 廣域網接入技術
5.1 廣域網概述
5.2 常見的廣域網接入技術
5.2.1 數字數據網
5.2.2 綜合業務數字網
5.2.3 寬帶綜合業務數字網
5.2.4 分組交換數據網
5.2.5 幀中繼
5.2.6 數字用戶線路xDSL
小結
習題5
第6章 網絡互連技術
6.1 網絡互連概述
6.1.1網絡互連概述的含義
6.1.2 網絡互連的要求
6.2 網絡互連的類型和層次
6.2.1 網絡互連的類型
6.2.2 網絡互連的層次
6.3 典型網絡互連設備
6.3.1 中繼器
6.3.2 網橋
6.3.3 網關
6.3.4 路由器
6.4 路由協議
6.4.1路由信息協議(RIP)
6.4.2內部路由協議(OSPF)
6.4.3外部路由協議(BGP)
6.5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6.5.1 路由器的接口
6.5.2 路由器的配置方法
小結
習題6
第7章 Internet基礎知識
7.1 Internet的產生和發展
7.1.1 ARPANET的誕生
7.1.2 NSFNET的建立
7.1.3全球范圍Internet的形成與發展
7.2 Internet 概述
7.2.1 Internet的基本概念
7.2.2 Internet的特點
7.2.3 Internet的組織結構
7.3 Internet的主要功能與服務
7.3.1 Internet的主要功能
7.3.2 Internet的主要服務
7.4 Internet的結構
7.4.1 Internet的物理結構
7.4.2 Internet協議結構與TCP/IP
7.4.3 客戶機/服務器的工作模式
7.5 Internet地址結構
7.5.1 IP地址概述
7.5.2 IP地址的組成與分類
7.5.3 特殊類型的IP地址
7.5.4 IP地址和物理地址的轉換
7.6 子網和子網掩碼
7.6.1子網
7.6.2子網掩碼
7.6.3 A類、B類、C類IP地址的標準子網掩碼
7.6.4 子網掩碼的確定
7.7 域名系統
7.7.1 域名系統的層次命名機構
7.7.2 域名的表示方式
7.7.3 域名服務器和域名的解析過程
7.8 IPv4的應用及其局限性
7.8.1什么是IPv4
7.8.2 IPv4的應用
7.8.3 IPv4的局限性
7.9 IPv6簡介
7.9.1 IPv6的發展歷史
7.9.2 IPv4的缺點及IPv6的技術新特性
7.9.3 IPv4和IPv6的共存局面
7.9.4 從IPv4過渡到IPv6的方案
7.9.5 IPv6的應用前景
小結
習題7
第8章 Internet接入技術
8.1 Internet接入概述
8.1.1 接入到Internet的主要方式
8.1.2 ISP
8.2 電話撥號接入Internet
8.2.1 SLIP/PPP概述
8.2.3 Winsock概述
8.3局域網接入Internet
8.4 ADSL接入技術
8.4.1 ADSL概述
8.4.2 ADSL的主要特點
8.4.3 ADSL的安裝
8.4.4 PPP與PPPoE
8.5 Cable Modem接入技術
8.5.1 CATV和HFC
8.5.2 Cable Modem概述
8.5.3 Cable Modem的主要特點
8.6 光纖接入技術
8.6.1 光纖接入技術概述
8.6.2 光纖接入的主要特點
8.7 無線接入技術
8.7.1 無線接入概述
8.7.2 WAP簡介
8.7.3 當今流行的無線接入技術
8.8 連通測試
小結
習題8
第9章 Internet的應用
9.1 Internet應用于家庭
9.1.1家庭用戶連入Internet
9.1.2使用瀏覽器瀏覽Internet
9.1.3 家庭娛樂
9.2 Internet應用于電子商務
9.2.1 電子商務及其起源
9.2.2 電子商務的特點
9.2.3 電子商務的內容
9.3 Internet應用所帶來的社會問題
9.4 Internet應用的發展趨勢與研究熱點
小結
習題9
第10章 移動IP與下一代Internet
10.1 移動IP技術
10.1.1 移動IP技術的概念
10.1.2 與移動IP技術相關的幾個重要術語
10.1.3 移動IP的工作原理
10.1.4移動IP技術發展的3個階段
10.2 第三代Internet與中國
10.2.1 什么是第三代Internet
10.2.2 第三代Internet的主要特點
10.2.3 中國的下一代互聯網
小結
習題10
第11章 網絡操作系統
11.1 網絡操作系統概述
11.1.1網絡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
11.1.2 網絡操作系統的基本功能
11.1.3網絡操作系統的發展
11.2 Windows NT Sever 操作系統
11.2.1 Windows NT Sever 的發展
11.2.2 Windows NT Sever 的特點
11.3 Windows Sever 2012 操作系統
11.3.1 Windows Server 2012簡介
11.3.2 Windows Server 2012的特點
11.4 Netware 操作系統
11.4.1 Netware 操作系統的發展與組成
11.4.2 Netware 操作系統的特點
11.5 UNIX操作系統
11.5.1 UNIX操作系統的發展
11.5.2 UNIX操作系統的特點
11.6 Linux操作系統
11.6.1 Linux操作系統的發展
11.6.2 Linux操作系統的特點
小結
習題11
第12章 網絡安全
12.1 網絡安全的現狀與重要性
12.1.1 網絡安全的基本概念
12.1.2 網絡面臨的威脅
12.2 防火墻技術
12.2.1 防火墻的基本概念
12.2.2 防火墻的主要類型
12.2.3 防火墻的主要產品
12.3 網絡加密技術
12.3.1 網絡加密的主要方式
12.3.2 網絡加密算法
12.4 數字證書和數字簽名
12.4.1 電子商務安全的現狀
12.4.2 數字證書
12.4.3 數字簽名
12.5 入侵檢測技術
12.5.1 入侵檢測的基本概念
12.5.2 入侵檢測的分類
12.6 網絡防病毒技術
12.6.1 計算機病毒
12.6.2 網絡病毒的危害及感染的主要原因
12.6.3 網絡防病毒軟件的應用
12.6.4 網絡工作站防病毒的方法
12.7 網絡安全技術的發展前景
12.7.1 網絡加密技術的發展前景
12.7.2 入侵檢測技術的發展趨勢
12.7.3 IDS的應用前景
小結
習題12
第13章 網絡管理
13.1網絡管理概述
13.1.1網絡管理的基本概念
13.1.2 網絡管理體系結構
13.2 網絡管理的功能
13.3 MIB
13.3.1 MIB的結構形式
13.3.2 MIB的訪問方式
13.4 SNMP
13.4.1 SNMP的發展
13.4.2 SNMP的設計目標
13.4.3 SNMP的工作機制
13.5網絡管理工具
13.5.1 HP Open View
13.5.2 IBM TME 10 NetView
13.5.3 Cisco Works 2000
13.5.4 3Com Transcend
13.6網絡管理技術的發展趨勢
小結
習題13
第14章 云計算與物聯網
14.1 云計算及其發展
14.1.1 云計算的概念
14.1.2 云計算的特點
14.1.3 網格計算與云計算
14.2主流的云計算技術
14.2.1 Google云計算
14.2.2 Amazon云計算
14.2.3 微軟云計算
14.3 物聯網及其應用
14.3.1 物聯網的發展
14.3.2 物聯網的定義
14.3.3 物聯網的技術架構
14.3.4 物聯網的應用
14.4 云計算與物聯網的關系
14.5 大數據時代
14.5.1 什么是大數據
14.5.2 大數據的基本特征
14.5.3 大數據的影響
小結
習題14
第15章 網絡實驗
15.1 實驗1 理解網絡的基本要素
15.1.1 實驗目的、性質和器材
15.1.2 實驗導讀
15.1.3 實驗內容
15.1.4 實驗作業
15.2 實驗2 雙絞線的制作與應用
15.2.1 實驗目的、性質和器材
15.2.2 實驗導讀
15.2.3 實驗內容
15.2.4 實驗作業
15.3 實驗3 網絡連接性能的測試
15.3.1 實驗目的、性質和器材
15.3.2 實驗導讀
15.3.3 實驗內容
15.3.4 實驗作業
15.4 實驗4 交換機和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15.4.1 實驗目的、性質和器材
15.4.2 實驗導讀
15.4.3 實驗內容
15.4.4 實驗作業
15.5 實驗5 交換機VLAN技術的配置
15.5.1 實驗目的、性質和器材
15.5.2 實驗導讀
15.5.3 實驗內容
15.5.4 實驗作業
15.6 實驗6 路由器基本配置及靜態路由
15.6.1 實驗目的、性質和器材
15.6.2 實驗導讀
15.6.3 實驗內容
15.6.4 實驗作業
15.7 實驗7 路由器動態路由協議的配置
15.7.1實驗目的、性質和器材
15.7.2 實驗導讀
15.7.3 實驗內容
15.7.4 實驗作業
15.8 實驗8 WWW服務
15.8.1實驗目的、性質和器材
15.8.2 實驗導讀
15.8.3 實驗內容
15.8.4 實驗作業
15.9 實驗9 使用電子郵件
15.9.1實驗目的、性質和器材
15.9.2 實驗導讀
15.9.3 實驗內容
15.9.4 實驗作業
15.10 實驗10 DHCP服務器的安裝與配置
15.10.1實驗目的、性質和器材
15.10.2 實驗導讀
15.10.3 實驗內容
15.10.4 實驗作業
15.11 實驗11 DNS服務器的安裝與配置
15.11.1實驗目的、性質和器材
15.11.2 實驗導讀
15.11.3 實驗內容
15.11.4 實驗作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