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消費社會研究第一人的力作,被譽為“20世紀消費社會史”、“21世紀消費論”!本書將日本社會,自1912年起,分為四個階段,第一消費時代,是少數中產階級享受的消費;第二消費時代,乘著經濟高速發展的春風,以家庭為中心的消費勢如破竹;第三時代,消費的個人化趨勢風生水起。目前,日本已進入第四消費時代,即重視“共享”的社會。作者作為如傳奇一般創造了輝煌的市場營銷信息雜志《穿越》的主編,記錄了一個時代,并基于30年的研究成果預言新時代的到來。
有這樣一個社會,人們不再追求“經濟飛速發展”和“效益最大化”,而是享受簡約的生活方式;不再終日奔波、蝸居在大都市,而是重新發現地方的特色和自然的力量;不再努力工作拼命掙錢、苦心鉆研如何升遷,而是為了幫助他人、共享快樂、獲得內心的平和與幸福。在這個社會,環保節約成為一種文化,人與人間的交往自然而溫暖。這就是第四消費社會,告別了“購物使人幸福”的時代,人們開始追問“除了物質之外,什么才能讓人感到真正的幸福”。日本經歷第三消費社會,逐漸成熟,尤其“311大地震”,讓日本民眾幡然醒悟,已經被摧毀的物質,即便恢復原貌又有什么意義?物質已經不足以讓人感到幸福。在災難中成長的日本,又一次領先跨入了第四消費時代。
[日]三浦展 1958年生,1982年畢業于一橋大學社會學部,1986年成為市場營銷信息雜志《穿越》(ACROSS)的主編,1990年進入三菱綜合研究所,1999年成立文化研究所。他在研究世代、家庭、消費以及城市問題等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社會改造方案。
日本暢銷書作家,著述頗豐,著有暢銷書《下流社會》《“家庭”與“幸福”的戰后史》《簡約一族的叛亂》《愛國消費》《為了今后的日本論“共享”》《今后郊外的去向》等。
簡要目錄
序言——除了物質以外什么才能讓人變得幸福?
第一章 消費社會的四個階段
第二章 從第二消費社會到第三消費社會的變化
1 第二消費社會與第三消費社會的區別
2 消費的過度化、個人化
從“消費”到“創費”
從超市到便利店
從物質到服務——餐飲業的發展
產品目錄文化的興起
3 消費者的心理變化
4 大眾的分裂與差距社會的預兆
5不知道想要什么的時代
6高度消費社會的飽和
第三章 從第三消費社會向第四消費社會的轉變 簡要目錄
序言——除了物質以外什么才能讓人變得幸福?
第一章 消費社會的四個階段
第二章 從第二消費社會到第三消費社會的變化
1 第二消費社會與第三消費社會的區別
2 消費的過度化、個人化
從“消費”到“創費”
從超市到便利店
從物質到服務——餐飲業的發展
產品目錄文化的興起
3 消費者的心理變化
4 大眾的分裂與差距社會的預兆
5不知道想要什么的時代
6高度消費社會的飽和
第三章 從第三消費社會向第四消費社會的轉變
1 第四消費社會及作為其基礎的共享意識
2 作為生活方式的共享
合租公寓受歡迎的理由
“共費”時代
不炫耀的消費
向著全年齡段單身化發展
非正規雇用帶來的影響的增強
3 追求簡約、日本意識、地方意識
4 消費社會的終極形態是什么?
根本問題在于“消費是什么”
從物質到人
案例分析 無印良品——作為第三消費社會到第四消費社會過渡的典型商品
采訪 年輕人開始意識到地方的魅力
第四章 消費社會的去向
面向“無印良事”的時代 辻井喬氏
了解時代的方式
小小共同體成為核心
后記——消費社會160年歷史年表
什么是旅行
那么“重新發現日本”又如何呢?關于這一點拙作《愛國消費》也有所提及,準確的廣告詞是“重新發現日本、美麗的日本與我”,它是1970年至1977年的七年間“廣告史上長城不倒”的宣傳口號。藤岡如是寫道:“不顧一切拼命發展的文明的丑陋一面,我們只要想起公害問題就夠了。但是,與其把公害看作文明的問題,不如把它當做‘心’的問題來對待。”
“不顧一切拼命發展無疑就是‘心’的問題,銀座的柳葉枯萎,隅田川的魚大批死亡的時候,人們作何感想?我們被物質欲望鬼迷心竅,謳歌經濟發展,所以估計不會有一絲感傷吧。”
“以前的旅游動輒就像賣畫明信片似的販賣目的地,這樣的旅游淪落為跟看電視畫面一個水平。旅游的喜悅在于自己創造的喜悅,在于發現日本,并在其過程中重新認識自己。我們的宣傳口號‘重新發現日本’就是這個意思。鄉間布滿塵土的無名小路很可能擁有悠久的歷史,抑或是見證了無數的故事與傳奇,還有可能聞到鄉野的氣息,聽到收獲的歌謠。這些地方需要你自己去發現、體驗,這才是旅行,才是重新發現日本。”(《藤岡和賀夫全集1 重新發現日本》1988年)
作為對第二消費社會導致的物質主義的反省,“心”的問題第一次在廣告史上被大張旗鼓地宣揚。此后藤岡成為自由制作人,游遍日本的近山地帶。對他來說,“從猛烈到美”和“重新發現日本”并不單是為了工作而制作的廣告,而且是他自己的人生觀。
“多重自我”帶來的熱銷
追求真正自我的消費者,與能夠滿足消費者“多樣的自我”的企業形成了一種共犯關系,消費者接收到企業提供的關于自我的信息以后,反饋到自己身上,所以消費者經常會產生對于自我的懷疑,從而更想尋找到真正的自己,于是這種尋找自我的循環就會不斷擴大。
但是這種共犯式的循環不會在人們找到唯一的自我時終結,最終消費者的態度將會變成接受多個自我,而且不管怎樣,人們都無法獲得全面的自我獨特性。如果過度追求自我,就會使自己完全依附于宗教或國家這種絕對性的存在。若不想變成這樣,那么最終人們實現的只能是一部分自我。當人們知道不存在完整的自我后,可以讓一部分的自我和另一個部分的自我相重疊,就算這兩個部分互相矛盾,也只能把這兩個面具當作真正的自我。至少這些面具是真實的,于是現代獨特的自我意識“多重自我”就誕生了。
對于企業來說,以自我為賣點已經很難再簡單的吸引消費者了,就像共犯關系一樣,共犯雙方會經常懷疑對方或者被對方背叛。同樣,企業也越來越難抓住擁有“多重自我”的消費者了。
90年代進入第三消費社會后期,“多重自我”的消費者不斷增加,產生了許多令人無法理解的現象,其中音樂CD是很典型的代表。一部分CD可以熱賣到幾百萬張,而另外一些卻只能賣出幾百張,而且一直保持著幾萬張銷量的大眾CD也逐漸消失,如果不引入“多重自我”的概念,這個現象是很難理解的。
假設有一百萬個消費者,而且他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個自我,如果他們當中25%的興趣方向是相同的,則可以期待25萬張CD的銷量。
但是假如他們每個人都分裂成四個自我,100萬人的“自我”就變成了400萬個,400萬的25%就是100萬張,也就是100萬人每個人都會買一張相同的CD,而這就是熱銷的秘密吧。
現代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人)擁有多重自我,其中之一必然是“與大家相同的自我”,也就是“和別人步調一致的自我”。同時他們也擁有“與別人不同的自我”,也就是“差異化的自我”。如果以“與大家相同的自我”為賣點來吸引顧客就會產生熱賣的情況,而“差異化的自我”只能吸引來很少部分的顧客。所以也就很難再出現“完整自我”時代里的熱賣場景。
這些情況也以生活水平上升、CD價格相對下降為背景。如果CD的價格占年輕人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過高,那么他們只能買自己最喜歡的CD。如果CD價格很便宜,除了買一張自己最喜歡的,還能再買一張大家都喜歡的聽一聽,這樣一來熱銷就會變得相對容易,而且90年代也是嬰兒潮一代的子女的數量迅速增長的時期。